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寫作,我媽教給了我什麼

關於寫作,我媽教給了我什麼

李魯|文

魯稚的陽台(ID:luzhi66)

在一年多以前,當我第一次得知我媽開始指導其他孩子寫作文的時候,我內心十分驚訝,因為記憶中我媽從未正式「教」過我如何寫一篇作文。既然她沒有「教」過我,那麼在寫作的道路上我究竟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呢?於是我在有關寫作的記憶中尋找那些意義深遠並對我產生啟迪的瞬間,卻只找到一些我和她之間談話和相處的片段。單獨來看,這些片段似乎無法解釋我在寫作道路上的一步步遠行,然而把它們拼湊在一起,我就看到了一條軌跡——連接著幼時只會記流水賬的我和如今已有兩部長篇小說出版的我。這些片段反映著長久以來我媽對我潛移默化卻至關重要的影響,使得我在寫作道路上的足跡成為了必然。

縱觀我學習寫作的歷程,我沒有從我媽這樣一位職業作家身上學到太多寫作技巧——小到修辭手法,大到文章結構,我似乎更多是從語文課上和日常閱讀中學到的。然而若不拘泥於種種細節,從宏觀的視角來看,我的寫作習慣則很大程度上源於她的培養。記憶中我媽出門買東西經常會很久才回家,問她去幹嘛了,十有八九她會說「寫東西」——在路上突然有靈感了,立刻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以免遺忘。後來智能手機普及,她將這習慣沿用到了手機上——她下載了可以把語音轉換成文字的軟體,這樣可以一邊做事一邊說,說的內容便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了手機中。

靈感的身影如夜空中的星光,璀璨耀眼卻又稍縱即逝,對於作家而言,抓住它們便能掌控寫作的命脈。深知此真理,我媽將記錄靈感的習慣貫穿了她的整個寫作生涯,而受她的影響,我也養成了捕捉靈感的習慣,只要有了想法便立刻記在手機備忘錄中,久而久之,備忘錄中已經累積了幾百條這樣的信息。在我眼中,我媽以職業作家的姿態為我做出了典範,引導我如何捕捉、運用靈感,以至於我能夠在同齡人寫命題作文的年紀便開始創作散文和小說。

如果說靈感是構建一座摩天大樓的藍圖,那麼對靈感的信心便是大樓的地基。在把靈感落實成文的過程中,人很容易對自己最初的想法產生懷疑,這樣的懷疑來自許多方面,可能是擔心文章無法很好地呈現想法,也可能是擔心讀者無法理解這想法的本質,也或者擔心寫完之後不能發表而白費心血。不管原因是什麼,自我懷疑一旦產生,整座摩天大樓就如建在軟泥上一般,瞬間變得搖搖欲墜,所以一個作家對於自己靈感的信心不僅是其作品高度的關鍵,更是其作品能否完成的關鍵,而在我媽的引導下,我從小便具有了這種信心。

在應試作文的體系中,面對考試要求,許多打破規則的想法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從小我的很多作文都被老師評價為「跑題」,印象最深的是小學時有一次寫「看圖作文」,圖中是馬路中間一個缺了井蓋的井,井口前面放著一個警示標,題目要求是該怎麼更好地保證車輛和行人的安全。當別的同學都想著「叫警察來把井蓋補上」或者「叫交警來指揮交通」這類的標準答案的時候,我異想天開地琢磨著不如就地取材用警示牌在井口搭個跳台,這樣經過的車輛便可以從井口飛過去了。我著實把這個想法寫成了一篇作文並交給了老師,不出意料地這篇作文取得了相當低的分數外加「嚴重跑題」的評語。對於那時年幼的我而言,這樣的結果讓我既憤怒又委屈,彷彿我精心搭建的積木被大人一腳踹翻,讓我忍不住對自己文中的想法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回家後我把作文藏在書包里,並想著找個機會把它「處理」掉,然而幸運的是,我媽提前發現了那篇作文,在閱讀後她不僅沒有質疑我的想法,反而給予了極高的認同,並教導我不管什麼時候一定不要否認自己作品的價值。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媽給予認可的不是那篇作文本身,而是我如春筍般鑽出泥土的想像力。這樣的認可鼓勵我在之後的寫作中對靈感始終保持高度的信念,以至於日後我才能在小說創作中天馬行空地想像,構建出一座座摩天大樓。

在寫作上,除了保護我的想像力和靈感,我媽對我的影響更多的則是滲透在日常的交談中。在茶餘飯後,我們會無端地聊起文學,有時是關於自己的想法,有時是關於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而在這樣的交談中,她時常會提起文學對於她人生的影響。她曾是一個文學青年,年輕時迷戀寫作,和當地有同樣愛好的年輕人打成一片,以至於現在一些知名作家當年都是和她一起飲酒作詩的朋友。雖然現在人們已熟知她的家庭教育著作,但她常常向我念叨的卻是她的一些沒有發表的文學作品,似乎純粹的文學創作依然是她最炙熱的追求。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最大的恐懼莫過於自己的才華被埋沒,因此每當我媽談及她的那些文學作品,我多多少少能從她的語氣中感到一絲無奈,就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般。我沒有問過她當初為何偏離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但我知道那無非是誘惑所致或生活所迫。幸運的是雖然過程艱難,但她從未停止爭取,也從未質疑過自己作品的文學價值。有一句她說過的話我一直記得,「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作品如果不能問世,再高的價值也歸於虛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2月我媽的小說《雙頭女人琪和琰》終於得以在《江南》雜誌上發表,而這部作品初稿完成的時間則要追溯到1989年,整整28年前!作品發表當天我在美國,電話那邊的喜悅之情似乎比她之前出版任何一本書時還要激烈。我在寫作的道路上沒有經歷過如此漫長的等待,自然無法完全體會到那一刻她的心情,但我也由衷地替她感到欣慰,彷彿長久以來交織著的無奈和執念終於得以釋然。我想,她在以這種方式告訴我:要珍惜自己的寫作天賦,有想法就堅持去寫,是金子總會發光。

回首我寫作的歷程,我媽對我的影響毫無疑問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她教給我的不止是寫作的技巧,更是對寫作的理解和態度。現在她要出書了,翻閱這本厚厚的書稿,我突然意識到她當年那些關於於寫作的恣意閑談,無不暗合現在這本書中的縝密思考,這本書作為她多年來關於寫作見解的思想結晶,就猶如珍珠被時間和體溫所孕育,又被理性之線串聯起來,閃現出智慧與美感,從教育的角度上看也必將意義非凡。

我的足跡無法被複制,但我相信這本書會帶給許多人啟迪,如同那些我難以忘懷的交談一般,使得寫作賦予讀者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李魯,21歲,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應用數學雙學士。出版了中文長篇小說《我去 中學》、英文長篇小說 Salvation(《救贖》)。現為《北京晚報》專欄作者。

魯稚老師作文課暑假班(線上授課)正在報名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稚的陽台 的精彩文章:

TAG:魯稚的陽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