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高宗李治如何在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夾縫中生存

唐高宗李治如何在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夾縫中生存

原標題:唐高宗李治如何在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夾縫中生存



飛來的太子之位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當他還是晉王的時候,有人在太原發現一塊奇石,紋理天成,呈「治萬吉」三字,一時傳為佳話。


不過,當時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為嗣的考慮,所以並未過多關注。隨著形勢的發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們的興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認真考慮這件事蘊含的神秘意義。

更為走運的是,在李治登場之前,爭儲的雙方已兩敗俱傷。大哥李承乾被廢黜,政治生命已經結束。四哥李泰佔有優勢,但鋒芒過露,成為眾矢之的。


再有,李治還擁有兩個有利的條件,其一,當李承乾與李泰爭儲時,李治置身事外,雖沒顯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沒引起非議,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如果說這位皇子給過人們一些印象的話,那便是他的「寬仁孝友」,這對親身經歷玄武門之變、又經歷李承乾與李泰爭儲的群臣而言,無疑是一個相當有吸引力的籌碼。


其二,對握有大權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歡迎,這不僅在於他們認為這是守成之主必須具備的美德,更在於他們需要一位易於擺布的君主以保證他們得到的權勢和地位不被剝奪。


對太子的人選,李世民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他欣賞李泰的才能,卻擔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讚賞李治的忠厚善良,卻不滿意他的優柔寡斷。


就在李世民舉棋不定時,李泰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利用李治平日與剛因反叛被賜死的漢王李元昌關係密切這樣一個事實去恐嚇李治,希望李治主動退出儲君之位的競爭。


遭此恐嚇,李治變得憂心忡忡,魂不守舍。李世民察覺有異,經再三詢問,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實情。這讓李世民對李泰很是不滿。


為了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再度發生,李世民只得放棄李泰改立李治為太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為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一代英主李世民在終南山翠微宮與世長辭,終年52歲。六月初一,李治完成即位大典。


深受大臣束縛


早在正式宣布冊立李治為皇太子後的第四天,李世民就為他選定了一個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劉泊、馬周、褚遂良等人在內的、陣容強大的「輔佐」班子。


可是,李治登基後卻發現自己深受束縛,他不禁想,自己如果有一批親信,總攬朝廷的內政外交,不就能和長孫無忌等人抗衡了?


李治把自己平日看好的黃門侍郎宇文節升為銀青光祿大夫,又把自己信任的柳奭升為中書侍郎,兩個人都成了三品官。


這個柳奭為什麼得到李治的信任?李治的太子妃王氏,在李治登基後被立為皇后,柳奭就是王皇后的舅舅。自己老婆的舅舅,總算是自己人吧?沒想到柳奭首先被長孫無忌等人拉了過去。


長孫無忌鼓勵柳奭說:「當今皇后(您的外甥女)沒有子嗣,不如收聖上的長子李忠為養子,立為太子,今後皇后和您都有了依靠。」


這句話正打在柳奭的心坎上。外甥女貴為皇后,可惜沒有任何子女,而皇帝寵愛的蕭淑妃生了一個兒子。


想到這一點,柳奭立刻給外甥女出主意,王皇后於是依言而行,前去懇求李治。李治還想著拉攏皇后的舅舅,於是爽快答應。


結果,王皇后剛收李忠為養子,長孫無忌等人就開始輪番上書,大談立太子的問題,他們眾口一詞:「當立嫡長子李忠!」李治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立李忠為太子 ,老臣們再一次獲勝。


鬱悶歸鬱悶,李治依然想做好皇帝,在他有限的權力中,他做了這樣兩件事。一是修訂律法。李治命人大規模地完善了唐初以來修訂的各種律法,使其更加嚴密正規。

二是更加重視科舉。李治需要人才,他知道統治集團內部派系林立,盤根錯節,出身平民的官員更易控制。為了提高科舉的地位,公元658年,他在大殿舉行了殿試,當場考察進士們的能力和水平。


從此,殿試成了高學歷的標誌,也成了科舉制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他做得不太成功,大臣們依然不買他的賬。


還好,有個女人在這個時候安慰著李治,鼓勵著李治,她的溫言軟語讓李治重新看到了希望。這個女人,就是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



被稱「昏懦」是因武則天


剛開始唐高宗的勢力還無法與長孫無忌相抗衡,但是他經過不懈的努力還是奪了權,最後把長孫無忌貶至外地,致其自殺而亡。


高宗在處置危及皇權和皇位的事件時,也不見昏懦。最有代表性的是發生在永徽三年(652年)的宗室謀反案。


當時,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高祖李淵的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勾結在一起,陰謀發動政變,欲推舉自稱有做皇帝徵兆的荊王元景為帝。


事情敗露以後,高宗果斷下令,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人斬首,賜荊王元景、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人自盡,另有一大批有牽連的人受到懲處。


李治被冠以昏懦的主要原因就是委政於武則天。顯然,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此事絕難以被以男性為主的文臣武將們接受。

那麼,高宗為什麼把政事委託給武則天?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他的身體狀況不佳,晚年「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不能不倚靠他人處理國政;二是因為武則天自身素質高,而且與高宗在許多政事處理上觀點相同,從而取得了高宗的信任。


也就是說,武則天參與朝政應該是出於高宗的意願,並非如歷史上評價的「專作威福」。


高宗雖然委託政事於武則天,但不是完全放任。在他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親自處理國政,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年)三月,即臨死前的幾個月,仍然關注朝廷宰相的任職狀況,並罷免了欺凌舅家的宰相李義琰。


與此同時,他還常常命令皇太子監國,代他處理國政,而不是完全依賴武則天一個人。所以,在高宗活著的時候,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況。


摘自《領導文萃》2017年4月下 來源:《唐朝到底是怎麼回事》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古文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最苦命的皇帝卻讓中國賺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財富
大明之亡:藏富於官藏富於賈?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