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唐與這個民族會盟,割讓大量的土地曲線救國,經過努力又收回

大唐與這個民族會盟,割讓大量的土地曲線救國,經過努力又收回

原標題:大唐與這個民族會盟,割讓大量的土地曲線救國,經過努力又收回


會盟是吐蕃和唐朝交往的一個重要手段,對唐朝與吐蕃邊境地區發展有巨大作用。唐與吐蕃最早交往於公元634年,會盟始於705年,止於公元822年。清水之盟就發生於這一時期。


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公元783年,與吐蕃第六次會盟、第三次議定邊界。公元七世紀中葉以後,吐蕃王朝以其內政建設和對外拓殖,成為與唐朝接壤、並峙的一大強邦。唐蕃兩強之間,經過多次交戰和較量,終在783年,通過清水會盟達成一條相對穩定的地理邊界。在此次會盟中,正處於內亂的唐王朝被迫割讓了被吐蕃趁亂實際佔領的鳳翔以西的廣大地區與吐蕃和好。


《舊唐書》記載,盟文曰:"今國家所守界:涇州(今甘肅經州)西至彈箏峽西口(今平涼縣西),隴州(今陝西隴縣)西至清水縣,鳳州(今隴西鳳縣)西至同谷縣(今甘肅成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蕃國守鎮在蘭、渭、原、會,西至臨洮(今甘肅臨潭),又東至成州(今甘肅成縣西),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西南,為蕃界。""盟畢,結贊請鎰(大唐割地使張鎰)就壇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為誓,誓畢,復升壇飲酒。獻酬之禮,各用其物,以將厚意而歸"



在清水之盟中唐朝做了巨大的犧牲,承認了吐蕃對佔領地的合法性。並且在唐朝與吐蕃之間設置了閑田地帶,實際上是作為緩衝地帶,說白了就是誰的實力強誰就可以佔領的地帶,在當時吐蕃的實力是明顯強於唐朝,所以這部分土地屬於誰不言而喻。

為什麼唐朝要簽訂這個恥辱條約呢?當時的唐朝雖然已經平息了安史之亂二十餘年,但各藩鎮的殘餘力量仍對抗中央,這時期吐蕃又利用距離唐長安城近的地理優勢,多次侵犯唐朝疆土,唐王朝無力在對付藩鎮的同時又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與吐蕃進行大規模戰爭。為了休養生息,儘快平定藩鎮割,唐德宗,將於吐蕃的外交關係調整為以和為主,以戰為輔。於是,唐德宗派太常少卿韋倫出使吐蕃,釋放並護送吐蕃的五百餘名俘虜回到吐蕃。吐蕃此時有意與唐朝修好,便派宰相論欽思明等五十人組成使團跟隨韋倫來到唐朝,德宗進行熱情接待。此後多次協商,唐朝與吐蕃於公元783年,會盟清水。



唐德宗不得不用簽訂屈辱條約的辦法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不過吐蕃對合盟並無誠意,盟約簽訂後沒多久就不承認盟約內容入侵唐朝,最終在平涼會盟上唐朝派去的盟官被殺,盟使渾瑊逃跑,因此盟約作廢。從此以後,唐朝和吐蕃又回到交戰的狀態,一直到唐宣宗年間,唐朝收復大部分失地。


清水之盟是唐朝和吐蕃之間進行的多次邊界議定中重要的一次,它是在唐蕃雙方軍事進行拉鋸戰,唐朝尋求相對平靜的環境處理藩鎮問題,不得已而採取的權宜之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之後漢朝有多強?對漢朝不尊敬的,分分鐘就被擒王滅國
為了活命,這個唐朝公主認自己的侄媳婦做母親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