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

論壇現場

「人造生命體」領域,深圳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中心(SBC)聯合主任Christopher Voigt在7月7日-8日於深圳召開的第四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期間表示,深圳是中國的「矽谷」,對新興的合成生物而言可能會是最合適的轉化之地。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其引起廣泛關注的一點在於可「人造生命體」。它也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合成生物學簡單的概念就是一個構建的過程,相當於用工程學的方法把生物體搭建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生物體是怎麼樣工作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副所長、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常務副會長戴俊彪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合成生物學在國內的發展可追溯至2008年,比歐美國家晚6年左右。3年前,也就是2015年,一群活躍於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青年學者發起組織了首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首屆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彼時,包括學生在內,參會人員一共才200人,做報告的嘉賓多為留學歸國的合成生物學家。

此番參會人數則超過了1000人,現場報告由青年人擔綱主角。涉及研究領域包括基因組合成與編輯、優質元件與底盤設計、線路設計和動態調控、代謝工程、基於基因和細胞的疾病治療、環境修復、新技術與理論、生物安全與倫理以及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等。

據統計,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佔全球論文總量的10.61%。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所長、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會長劉陳立表示,「3年的時間,我國合成生物學的青年學者力量呈現出數以十倍的增長,凸顯了合成生物學領域在我國的迅猛發展。學科交叉融合最有可能產生新的火種,青年人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我們希望此次青年學者論壇可以激發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火花。」

「合成生物學通過工程化的手段,不僅僅為解析生命活動的基本運作原理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時也為解決人類在能源、環境和健康等領域的挑戰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戴俊彪表示,「此次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正是為在這一年為合成生物學領域做出出色貢獻的青年才俊提供這樣一個交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圳在中國甚至國際生物合成學中佔據重要地位。

Voigt評價,「在過去10年里,合成生物學領域發生了很大的進展,中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深圳在整個過程中地位特殊。」他以美國為例,「合成生物學和工業界、產業界聯繫是十分緊密的,很多合成生物學的結果是需要轉化成產業,在美國產業轉化最成功的地方在矽谷,深圳正好是中國的『矽谷』,因此深圳對中國合成生物學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

確實,生物合成學領域的研究團隊正在深圳聚集。

以戴俊彪為例,其在2017由清華大學轉投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成為該所合成基因組學研究實驗室的領頭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成立於2017年12月,旨在開展以產業化為導向的技術轉化,力求發展成為國際上具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基地與產業創新中心。

另外,2017年10月26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也達成合作協議,宣布基於深圳國家基因庫的合成與編輯平台建立喬治?丘奇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合成生物學家的一項宏偉目標為「書寫生命密碼」。2016年6月2日,國際科學家宣布籌資1億美元啟動「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GP-write),目標包括在10年內合成一條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把合成大型基因組的成本降低為現在的千分之一。

戴俊彪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則是深入推動「國際基因組編寫計劃?中國」(GP-write China),這一計劃已於2017年12月2日在深圳正式啟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研人員發現新型光合作用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