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功放的音量大小是如何調節的?
有心的人可以發現,現在很多的中高端功放音響設計中不再使用電位器,而是使用旋轉編碼器來實現音量大小的調整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兩者有何區別呢?
普通的單聯、雙聯或者多聯電位器是通過改變可調電阻阻值大小來調節通道中電流的大小。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音量就越小。
而電位器的阻值是根據前後級電路的輸出、輸入阻抗來定的。
例如一般集成晶元功放(如對稱3886功放板),輸入阻抗都在100k,搭配的雙運放前級輸出阻抗不超過幾k歐姆,所以用50~100k歐姆電位器即可達到阻抗匹配。
電位器在使用除了要按上圖正確接線,還要注意外殼(金屬柄)要接地;如果電位器已經安裝在金屬機殼上,機殼做接地即可。
一般是選用指數型電位器調節音量(參見上期文章:可調電位器選型技術參數及使用方法),這樣電位器調節相同角度,人耳聽到的音量變化是近乎相同的。
而旋轉編碼器與普通電位器一樣都是三個引腳,當脈衝電位器旋轉時可出現四種狀態:即引腳C與引腳A相連,引腳C與引腳A及引腳B全相連;引腳C與引腳B相連,引腳C與引腳A及引腳B全斷開。
實際使用中,一般將引腳C作為公共端接地,而引腳A、B作為數據輸出端與單片機I/O 口相連。
如果是12點的脈衝電位器旋轉一圈就會產生12組脈衝波形,24點的脈衝電位器就會產生24組脈衝波形;一組波形(或一個周期)包含了4個工作狀態。
旋轉編碼器就通過加單片機(MCU)的方案來實現音量大小調節 。
實現的原理如下圖所示:當我們順時針旋轉時,開關A的輸出信號A signal相位超前;如果我們逆時針旋轉時,則是開關B的輸出信號B signal相位超前,把A/B端分別接到MCU的兩個輸入埠,並在MCU內設置一個音量計數器。
我們就可以用軟體來判別是順時針旋轉還是逆時針旋轉,以此判斷是增加還是減少音量計數器的值,最後把這個計數值送到相應的電子音量控制晶元就可以實現音量(或者其他需要增量/減量的)控制了。
旋轉編碼器的壽命長達十幾萬次之多,比普通的電位器使用壽命長很多,還不會因為機械的磨損導致阻值偏差,影響音響設備聲音正常輸出,調節精度取決於與MCU配合的音量控制晶元的控制級數,與旋轉編碼器本身無關,這也是普通一般電位器無法做到的。
喜歡記得來一個


TAG:維修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