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對宋朝軍隊的客觀評價,你是怎樣看的呢?

關於對宋朝軍隊的客觀評價,你是怎樣看的呢?

原標題:關於對宋朝軍隊的客觀評價,你是怎樣看的呢?


眾所周知,宋朝從誕生到滅亡一直生活在北方蠻族的陰影當中,與北方蠻族軍隊是屢戰屢敗,最後竟然滅亡於源自大漠的蒙元手中,因此給國人留下了屈辱的回憶。因此不少人將其歸罪於宋 制訂的重文輕武政策。但真是這樣嗎?


個人認為,宋朝軍隊對外戰爭處於劣勢最終沒能挽救宋朝被北方游牧蠻族蒙古滅亡的厄運,未能實現宋 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夙願,固然是宋朝的軍事體制的問題,但與宋朝所處不利的客觀條件有更大的關係。


第一個不利條件就是宋朝的地理條件不太好,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馬匹問題或者說是騎兵問題。由於唐朝錯誤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影響,從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走向衰落後,將中原王朝重要的戰略要地遼東,甘涼河套河西走廊一帶還有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等產馬良地等重要戰略要地全部丟失,而中原王朝也陷入長期分裂割據局面中,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現了逆向的蠻族化傾向,這就為周圍蠻族政權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良機。(因女真並非游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故統稱蠻族政權)


在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崛起於北方的契丹建立的遼國利用中原混亂之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後晉皇帝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於契丹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幽燕十六州的喪失使宋朝從一開始在戰略上處於劣勢地位,why?中國的地理形勢,長江以南水網交錯,氣候炎熱潮濕,不適合騎兵作戰。江淮之間,也是河網縱橫,歷來是南北戰爭的分界線和主要戰場。過了淮河,直至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幽燕十六州的喪失使宋朝在北方的防務出現了一個大缺口,萬里長城從此名存實亡。因為過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對於定都於卞京(今開封)的北宋來說已經無險可守,北方的蠻族騎兵可從容的發揮騎兵機動性和衝擊性的優勢威脅中原腹地的安全,可以說,控制幽雲,實際上就等於鎖住汴京的咽喉,雙方都知道此地戰略價值之所在。


而要收復幽燕,則非用騎兵不可,然而宋朝相對於北方蠻族政權最大劣勢的正是對馬匹資源的掌握。其實,在馬匹資源掌握方面,中原農耕民族對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處於劣勢,哪怕是不用為馬匹問題發愁的秦漢隋唐明也是如此,馬匹資源在冷兵器時代的價值比今天的石油還要珍貴,無論是使用戰車還是發展騎兵,沒有對馬匹資源的大規模掌握是根本辦不到的,秦朝能統一中國除了商鞅變法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經為周天子養馬掌握今天甘肅天水一帶的產馬良地。需要說明的,養馬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養,最終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宋朝一方面沒有產馬良地,另一方面由於宋朝農業經濟的空前發展,使中原地區不少在秦漢時代能養馬的地方几乎都變成了農田。(宋朝疆域不如唐朝,但開墾的農田面積卻比唐朝大得多,養活的人口也更多)因此宋朝不可能像漢唐時代通過大規模養馬來解決馬匹問題。而通過邊境貿易的方式只能解決一小部分馬匹問題,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因此宋朝不可能建立足夠數量的騎兵。這也成為後來宋朝對外戰爭失利的重要因素。宋軍缺乏足夠騎兵對戰爭進程有怎樣的影響我將在後文闡述。



第二個不利因素就是宋朝的經濟,應該說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論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宋朝以前的王朝和宋朝以後的王朝都難望其項背。然而宋朝高度發達自由化的經濟形態既是宋朝對外戰爭的有利條件,但更是宋朝相對蠻族政權最大的弱點。因為越發達的商品經濟也意味著越弱的戰爭動員能力,大家公認的強軍如秦軍,漢軍還有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他們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擁有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而當宋朝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的時候,他的戰爭動員能力也降到了最低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對宋朝也適用。由於高度發達的自由經濟導致戰爭動員能力的低下使宋朝不可能採用像秦漢時代的徵兵制,隋唐時代的府兵制在宋朝均不能實行(沒有與之適應的經濟基礎,如何實行?),只能沿用唐朝中後期發展的募兵制。


前兩種兵制的好處是由於是軍民結合的兵制(和滿清的八旗制度類似)沒有僱傭兵的貪婪和好戰,不容易產生驕兵悍將,士兵對國家更忠心,也有一定的「職業水平」,如果他們相信他們參加的戰爭是「正義」的話,戰鬥力往往很強。但是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經不起長期戰爭的考驗(因為這些兵同時也是農民),如果戰爭的時間不合適,或者戰爭的時間拖得太長,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極大地損害了當年的農業生產。我們又知道,農業經濟是很脆弱的經濟,本來就存在著「看天吃飯」的、容易受天災影響的問題,在徵兵制或「府兵制」之下,就更增加了一項「人禍」的影響。秦朝和隋朝的滅亡很大程度就是上述這兩種兵制的弱點影響的結果。而宋朝惡劣的開國環境又決定了他必須應付長期戰爭的考驗,加上自身擁有強大的財政做支撐,因此宋朝沿用募兵制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募兵制的自身缺陷(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在唐朝和宋朝交替的時代暴露無遺,給當時的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損害,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教訓,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最終選擇「重文輕武」國策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高度發達的自由經濟除影響軍隊戰鬥力外也無形之間增大了北方蠻族的成本優勢。歷史上游牧民族對中原的農耕民族除了騎兵優勢外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優勢,就是說對中原王朝來說,和北方蠻族作戰,無論勝負都是賠錢的生意,而對蠻族來說,他們與農耕文明作戰卻是無本買賣。因此無論對於哪個王朝,與蠻族政權作戰對於自身經濟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而到了宋朝,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江南一帶,而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供應問題實際上主要必須由北方當地來解決,因此對宋朝來說,哪怕和北方的蠻族打一次小規模的戰爭都有可能引發全國性的財政危機。而宋朝相對北方蠻族發達得多的富裕水平加上氣候變冷的的趨勢往往也成為促使他們南下進攻宋朝的動力。我想這恐怕也是導致宋朝能頂住契丹,党項,女真前三波強敵最終沒能頂住蒙古最強的敵人的原因。(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V說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德軍名將為何擁有如此優秀的品質,深究可以讓我們收穫更多
二戰時如果日本用這種戰略,那麼中國該怎樣應對呢?

TAG:大V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