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城博覽】崞陽古城

【長城博覽】崞陽古城

GIF

崞陽古城位於原平市崞陽鎮,過去原平叫崞陽,1958年縣城搬遷到原平鎮後,才改名原平,這是一座古風猶存的老城,歷史上雖然算不上是邊塞重鎮,卻也是兵家必爭的交通要道。

崞陽古城最早見於晉懷帝永嘉四年(301),東林沱水,西跨京城。元末明初毀於戰火。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巡撫魏允貞命知縣袁應春磚包城牆。於是,新城更加雄偉壯觀。城池周圍一千一百丈,高三丈六尺。雉堞七百有四十,高六尺。連女牆高四丈二尺,厚三丈八尺。敵台二十一座,池深三丈,周圍俱築捍水堤。門四,東日臨沱,西日保和,南日景明,北日寧遠,今北門下水道,舊門洞也。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2),增築兩關,後又在南關廂城外築小稍關,門洞上方嵌磚匾額「古婁煩」,由明雁門兵備道張惟誠提寫,民間俗稱為稍南門。

至此,整個城池修葺增大,後人按城池形狀或稱「蠍子城」或稱「豬頭城」。明崇禎七年(1634),知縣馮夢熊修四門城樓,古城更加完善。民國時期,古城的城門、城樓、城堞及城內衙門、寺廟建築依然完好。只是到了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大舉進犯忻州,古城才遭到了厄運。

金泰和三年(1203),一位名叫游完的義士廣籌錢財,興工築橋,舊志載「工費巨萬」。兩座石橋完工後,起名北「來宣」、南「普濟」。北橋在1952年毀於地震,後重建。

普濟橋經受住了地震的考驗,保存完好,該橋長30米,寬8米,高7米,被列入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崞陽古城歷史上曾發生過常遇春「火燒萬家莊」等歷史事件,但與抗日戰爭時期日寇踐踏崞縣手段之殘酷野蠻、罪行之駭人聽聞是無法比擬的。1937年9月,日軍突內長城防線長驅直入進入山西,10月1日向崞縣城發動了進攻。防守在城內的晉綏軍第十九軍軍長王靖國率部堅守七天後,終因寡不敵眾,星夜撤退。10月8日早晨,崞陽遭到了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次屠城,全城近一半人口被殺,3000多間房屋、廟宇被燒毀。

血戰之後的崞陽古城,從此失去了往日的繁華,這也是原平縣城最重搬遷的一個原因。

圖文:王建鑫

作者:張雲平

來源:忻州歷史文化叢書《山水悠遊》

編輯:潘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裡是忻州 的精彩文章:

TAG:這裡是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