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8年小米交出3714億港元答卷,雷軍互聯網20年的厚道與門道

8年小米交出3714億港元答卷,雷軍互聯網20年的厚道與門道

品途解讀:他在8年前喝下那碗小米粥,以勞模的姿態投入到小米公司後,就已經決定要把名字印在這個時代。

作者/霍超

編輯/尹天琦

今天上午 9 點,小米(01810-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報16.60港元。按照開盤價,小米總市值3714億港元,約合473.2億美元。

此前,小米已經敲定發行價為 17 元港幣,公司估值 484.7 億美元。憑此,小米已成為有史以來全球科技股前三大 IPO。

早在昨天,雷軍已經發布了一封名為《明天,讓我們一起見證偉大時刻!》的致小米公司全員的公開信,信中提到已經有十幾萬投資者積极參与認購了小米的股票,包括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

並且雷軍還說小米公司最早期的VC第一筆500萬美元的投資,如今回報高達866倍。

另外小米早期員工也獲得了巨大的回報,信中稱「截至今天,我們一共有超過7000名員工持有股票或期權,IPO後大家將獲得資本市場給予的福報。」

有媒體分析,小米此次上市後,雷軍身價將排在馬化騰、馬雲、許家印、王健林,躋身中國富豪榜前五。

台前,雷軍站在港交所巨大的銅鑼旁,笑靨如畫;台下,站著的是175位激動萬分的小米員工。

雷軍在發表致辭時曾一度哽咽,他回顧了小米的創業歷程,「8年前,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要用互聯網的方法做手機。」

也鳴謝了全球米粉,「八年前,我們研發了第一個產品MIUI,第一版只有100個用戶。正是這100個用戶支持,我們一步一步成長,才有現在的月活躍用戶1.9億人。」

這不是雷軍第一次站在港交所的舞台上,不過相比上一次,這次捲土重來的他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距離上一次上市11年

2007年10月9日,這天清晨6點,香港四季酒店,雷軍起床後開始寫一封致全體員工的信。

其中寫到,「一路上有你,苦一點也願意,一起哭過笑過的兄弟們,讓我們一起舉起慶功的酒杯,一起為我們自己大聲歡呼:我們上市了!」

事實上寫下這些文字時,雷軍一點也歡呼不起來,唯一讓他稍顯欣慰的可能是終於從金山的這個「牢籠」中從得以解脫。

避開人群,雷軍站在香港聯交所的看台上,透過玻璃窗觀看樓下的交易大廳。

他說自己「其實什麼也沒想,就是很寧靜」,但眼眶紅潤,就連身畔的求伯君扭過頭來和他說話,他也沒有察覺。

雷軍感覺卸下了心頭最大的負擔,「之前,我開了這麼多口頭支票。相比對求伯君和張旋龍,這是我更重的債——因為我每天都要面對著他們,他們睡地鋪,熬夜加班,自己苦哈哈地、看著人家過小康生活在想什麼。」

雷軍不容易,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中關村常年半夜還在工作,第二天早上9點就出現在公司,擠電梯時要麼忙著用手機處理事務,要麼閉目養神。

他一天十幾個會,吃飯只用五分鐘,還要抽出時間來見見小學同學,會會地區領導;壓力大和焦慮時,陪他排解的只有一瓶可樂和一包的中南海……

他是中關村的勞模,但在金山的日子裡,累的只是他的身體,煎熬著的卻是他的內心。

作為大學三年級就靠軟體開發成為百萬富翁,24已經聞名中關村的「少年天才」,雷軍也曾心高氣傲,為報求伯君的知遇之恩,他開發盤古,發起(紅色)風暴,染指電商、進軍網遊,為的就是打下這一片江(金)山還回到求伯君手中。

金山的諸葛亮

成功最容易量化的標誌就是上市。

但造化弄人,作為中國本土最具知名度的軟體公司,金山從1999年年底開始策划上市,到2007年成功上市,整整走過了8年時間,雷軍也整整煎熬了8年。

1999年,金山就在內部探討上市香港的可能性,當時內地科技企業基本上都是在香港上市。

但求伯君和雷軍都發現香港創業板市場只有三四家企業在IPO價格以上時,因為那個時候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才結束,整個亞洲股市都非常低迷。

公司聘請的證券顧問認為香港創業板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才能恢復,建議在內地A股中考慮,等待內地A股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創業板。

然而這一等就是4年,國內一直沒有推出創業板,導致金山上市計劃無限期擱置。

2004年,金山的董事長求伯君公開對媒體表示,由於受限於軟體公司凈資產的法規限制,金山公司已經放棄了在內地主板上市的想法。

繼而,把目光專註於目前正熱烈追捧網路遊戲概念股的美國納斯達克

當時金山正在進行網路遊戲的開發。2005年年底金山上市的消息再次更新,金山計劃2006年第三季度在納斯達克上市,集資為1億-3億美元,已選定摩根士丹利為主承銷商。

然而金山的運氣的確很糟糕,或者可以說雷軍的運氣很糟糕。在2006年,美國突然頒布薩班斯法案為代表的一系列企業准入審查制度,大大提高了中國企業去美國上市的門檻。

另一方面,由於贏利能力在納斯達克的審計沒有通過,金山赴美上市的計劃在這年年底就全面擱淺了,然而金山上市的步伐並沒有減緩。

2006年8月,金山獲得最大一筆風險投資7200萬美元。此輪融資之後,金山管理層及員工持有的股權處於相對控股地位,為進軍香港股市做準備。

直到2007年2月,到香港上市的計劃啟動,8月9日通過聆訊,金山的上市夢想得以實現。

「金山上市以後,我休息了四周。但是休完假回來,我還是感覺很累,身心的疲憊依然沒有解除。這樣的身體狀態不能做好本職工作。」 把金山帶上市後,雷軍以身體健康為由向求伯君遞上了辭呈。

「雷軍和我說想退下來的時候,我和大家一樣驚訝。」為了挽留雷軍,求伯君和他徹夜長談。 「我們也理解雷軍,因為從1992年開始,特別是1998年擔任公司一把手後,雷軍面臨了很大的精神與工作壓力。所以,這次雷軍說自己身體不好,肯定不是託辭。我們董事會對雷軍的評價是『鞠躬盡瘁,功在金山』,雷軍就是金山的諸葛亮。」求伯君說。

求伯君

和雷軍

雷軍的野心不在卧龍崗

對於求伯君來說,雷軍確實如同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但金山不是雷軍的五丈原,他的野心也不是屈居在南陽卧龍崗。

或許對於雷軍而言,在金山時身體上的勞累不算什麼,真正讓他決定離開的是心態上的束縛。

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雷軍是PC時代的佼佼者,周鴻禕對他的評價是「人中龍鳳」,很長時間都保持著仰視。

「在我們這一撥人里,他出道的時候,也許丁磊、馬化騰都剛參加工作,沒準兒陳天橋還在學校呢,我也剛畢業參加工作。按世俗的標準,他更早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實話說,從江湖輩分來說,他比我們(要高),他應該可以趕上算求伯君那一代,和楊元慶,和(當時)中關村的這些人是齊名的,我們互聯網這一撥人只能算第二撥。」周鴻禕說。

但是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後,晚輩陳天橋、丁磊輪番成為了中國首富,甚至在雷軍名揚中關村時才開始創立的BAT已經初步形成了三座大山的格局。

但是金山這個讓他賴以成名的平台已經容不下他的夢想。

從90年代末中國民族軟體企業旗手的風光,到現在轉型為網路遊戲公司艱辛打拚,即便把金山帶到上市,但其中歷程也讓人唏噓不已。

與百度上市的風光無限相比,與騰訊、盛大上市的萬眾矚目相比,金山似乎讓人感到有些安靜,甚至是不起眼。

步入不惑之年的雷軍充滿了疑惑和不甘,他要找到自己的「風口」,成就一番大事業。

其實在離開金山前,雷軍就從一名創業者向投資人慢慢轉變。

在那前後,他在遊戲領域找過機會,幫助李學凌成立多玩,投資徐波創辦多益網路,甚至和陳年一起創立我有網(一個類似5173的遊戲道具交易平台)。

也在電商領域發覺過風口,2007年我有網干不下去後,雷軍拉著陳年成立了凡客誠品,也在BP都沒有的情況下投資了畢勝的樂淘網,在之後也投資了尚品、耶客、太美等垂直電商。

真正讓他看到希望的風口是移動互聯網。

雷軍其實很早就注意到了移動互聯網,只不過當時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即便嗅覺敏銳,他也不知道從何入手。

俞永福是2006年的隆冬找到的雷軍,當時聯想內部考慮到手機瀏覽器的競爭格局不明確、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等原因拒絕了對UC的投資,所以俞永福想找雷軍投點錢。

與其說俞永福主動來找雷軍,不如說雷軍一直在等一個做移動互聯網的人。

2005年初,蘋果宣布研發iPhone的時候,中國的互聯網第一代創業者剛剛穩固,第二次創業潮初顯跡象。

人們開始談論Web2.0同時也在開始猜測移動互聯互聯網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但是沒人有所行動,畢竟在諾基亞那一塊小小的屏幕里誰也不知道移動互聯網會以什麼面目出現。雷軍看到了風口,但不是現在,他需要布局。

UC算是那批矮子里的將軍,但是兩位創始人何小鵬和梁傑是標準的技術宅,產品做的是不錯,但沒有市場經驗的他們很可能撐不到真正的風口來臨。

雷軍告訴俞永福,UC這個項目只要你干我就投。

歷史證明了雷軍眼光的穩准,在俞永福的帶領下UC熬到2009年,那個中國移動互聯網遍地開花的年代。

在功能機市場紮根多年獲得良好口碑之後,UC似乎成為了用戶換機之後的首選瀏覽器,也成為移動互聯網最早的入口之一。

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雷軍冒頭;2008年安卓開源、中國的運營商接入3G傳輸標準後,他終於等到了自己使命中的「風口」。

「小米神話」起伏

從MIUI開始,再到小米手機、智能家居以及新零售,雷軍從手機行業的攪局者變成了顛覆者。

當然其中也不是一帆風順。

2015年是「小米神話」開始破滅的一年,對於雷軍來說更是內憂外患的一年。

那一年小米對外的供應鏈開始失控,高通曉龍810的失敗以及820的延期對於小米打擊頗大。

對內,小米早期的研發團隊開始跟不上發展節奏,米4強行「續命」,紅米note2、note3在友商的夾擊下銷量下滑。

2015年,小米定下了8000萬台銷量目標,但最終僅售出6654萬台。

雷軍心裡有苦,但是周邊無人可說。那個從金山一直到小米跟著他奮戰的阿黎,離開他身邊已經差不多一年。

(小米早期合伙人:右二為黎萬強)

這種狀況持續到2016,雷軍開始調整內部團隊,親自抓供應鏈,起步新零售。

那兩年的雷軍很少再出現在公眾面前,除了暗自發力沒有時間外,更主要的是他不是那種在身陷囫圇之時,還能面對媒體裝作泰然自若的人。

2016年中小米的一個發布會結束後,騰訊科技的一個記者在洗手間偶遇雷軍,本來跟他打了個招呼,請教幾個問題,他回了一聲「你好」,然後一口氣連說了三聲「謝謝」,就灰溜溜出去了。

雷軍為了儘快躲開他,甚至都沒來得及烘乾手。

那一年,小米銷量下滑36%。在外界一片哀嚎之下,其實小米內部和看得懂雷軍的人反而對小米更加充滿信心。

也是在那年年底,小米發布了概念作品Mix系列,打響了全面屏風潮的第一槍。試問哪一家廠商能在低潮之中推出這種明顯量產難度大、盈利不確定的產品呢?

小米的藍圖

可以說小米承載了雷軍的夢。

前段時間雷軍等高管在小米招股書上正式簽字,小米也將成為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

經投行人士測算,根據小米招股價,其上市後市值區間為540億至700億美元。這個估值區間與此前700億-1000億美元的市場預期相比縮水不少。

有媒體曾評論小米目前營收過於依賴硬體,收入增長存在瓶頸,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依據是從小米公司披露的營收數據看到,智能手機仍然佔據了小米收入的絕大部分,份額為70.3%,再加上小米近期發展勢頭很猛的生態鏈生活消費產品,如今小米的手機和其他硬體業務加起來,佔了總收入的90.8%。

就目前而言,小米還是偏向於一家硬體收入為主的公司。並且媒體還指出小米的硬體競爭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4月中國智能手機產量同比增長5%,1-4月份產量同比增長4.7%。

諮詢公司Cou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8%,環比下滑21%。

雷軍回答:很多人問我到底是給小米騰訊的估值還是蘋果的估值,我說我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

雷軍從一開始知道手機硬體不是小米的全部。

最初成立時,小米的三駕馬車是MIUI、手機和米聊。MIUI為小米前期打下了用戶基礎,手機硬體為小米搶佔了用戶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唯一可惜的是米聊,如果當初米聊不是在騰訊微信的狙擊下偃旗息鼓,誰能想像到今天小米的格局?

在經歷了2015到2016兩個年度的曲折後,雷軍重新描繪了小米的藍圖。

他將小米目前的商業模式總結為「三元」。首先小米是硬體公司,其次還是電商公司,「硬體+零售」是小米領先的第一個要素。

最後,硬體和新零售帶來了流量,小米增加了互聯網服務,互聯網服務毛利率超過60%。

據雷軍介紹,去年年底小米MIUI的用戶是1.7億,到今年3月底已變成了1.9億,用戶還在持續增長。每個用戶平均每天用4.5小時。

大量的活躍用戶,再加上非常長的使用時長,為小米的互聯網業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此基礎上,在MIUI系統上超過1000萬月活躍用戶的應用有38個,超過5000萬月活躍用戶的有18個。

2017年小米營收中來自互聯網的收入達到99億元。「小米的互聯網收入才剛剛起步」。

並且小米產品已經擴張了100多個品類,雷軍表示在未來的8年到10年里,小米還將穩步進入一個又一個新的領域獲得持續的成長。「現在小米在全球連接設備超過一億台,是全球最大消費智慧裝置IOT(物聯網)平台。」

據了解,目前小米 IOT設備收入佔比有望從去年的20%提升至40%到50%。今年一季度末的時候,小米電視和小米盒子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300萬,AI系統小愛同學一季度末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300萬,這些都存在著陸續變現的機會。

在過去5年,小米展開了生態鏈投資計劃,共投資210家公司,其中有90家是做智能硬體的,還有內容型的企業,如愛奇藝等。

未來小米的生態鏈企業的股權收益,也會成為小米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外人很喜歡給小米找一個參照,從最早學蘋果、到後來學Costco 、再到學無印良品,每個階段的小米都有對標。但雷軍知道,小米誰都不是,小米就是小米。

之前傳出小米要上市的消息時,就有人指出雷軍可能在上市後憑藉較高的股份躍居成為中國首富,但他聽到後笑了笑從不回應。

在提交招股書後,對其獲得高達15億美元(超90億元人民幣)的股權激勵他也表示並不知情。

或許在他看來,財富只是數字。從他賣掉卓越網,把金山帶到上市之後,財富已經自由,他本可以不事勞作,衣食無憂的過完下半輩子。

但他在8年前喝下那碗小米粥,以勞模的姿態投入到小米公司後,就已經決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印在這個時代。

小米上市對雷軍來說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轉載須知】

1.文章為品途商業評論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作者標註原文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藍箭航天液氧甲烷系列運載火箭集體亮相 中國的民營液體運載火箭來了
萬達電影重組,116億收購萬達影視;獨角獸扎堆上港股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