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抑制浮躁之氣,中國人才計劃體系要怎麼改?

抑制浮躁之氣,中國人才計劃體系要怎麼改?

撰文 | 王小凡 (美國杜克大學 醫學院)

張 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懷特海德研究所)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中國正處在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科技創新深刻改變社會組織形式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習近平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面對人才競爭成為國際競爭主要方面的現實,如何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而贏得未來發展的先機成為一個重大課題。

近些年以來,通過多個人才計劃的設立和實施,中國在高端人才引進、支持方面已經有了顯著進步,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

但也應該看到,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對原創性科研成果高度渴求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對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缺口,另一方面現有人才計劃體系的一些不足之處也逐漸暴露。

習近平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中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許多青年人才為自身科研生涯發展遇到的瓶頸而焦慮,過早將本來應該用於科研的精力分散到追逐以稀缺人才「帽子」所代表的科研資源上去。

具體來說,針對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和國家科技資源分配仍需優化的現狀,中國應該進一步增加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尤其是中青年優秀人才的支持;針對人才管理制度的不足,應該在尊重人才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改進科研資助結構,提供對科技人員研究生涯的全鏈條支持。

為實現這兩個目標,完善在中國人才戰略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人才計劃體系無疑是一個重要抓手。

在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

著力培養國內青年人才

在過去幾年,由中組部組織實施的「千人計劃」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績,在海內外學者中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尤其是其中的「青年千人」(以下簡稱「青千」)項目在國際範圍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中國籍和外國籍的青年高端人才都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通過這一計劃引進的青年人才均全職回國或來華工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並行」「領跑」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人才計劃理應得到堅持和擴大。

目前歐美國家移民政策的收緊和保守主義的抬頭形成了國際人才流動的難得機遇,在「青年千人計劃」的實施過程中,中國需要在吸引優秀留學人才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引進高端外籍人才。

應努力解除高端外籍人才在研究基金、科研項目申請等方面受到的種種限制,解決他們醫療、保險、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難與顧慮,提高外籍人才身份證件的使用便利,讓他們與中國籍優秀人才享有同樣的事業發展機會。

只有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才能真正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標。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中國國內在一些學術領域已經形成與國際前沿「並行」甚至「領跑」的良好態勢。

在大力推進「青年千人計劃」的同時,也需要著力發展主要面向國內青年學者的「萬人計劃」青年拔尖項目。這一項目可以通過與「青千」項目共享專家評審委員會等方式保證入選青年學者的質量,在此基礎上該項目入選者應該享受與「青千」項目入選者同等的工資、待遇和團隊支持,確保對優秀青年人才進行以能力與發展潛力為準繩,而不是以經歷為準繩的資助支持。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項目的推進,「千人計劃」與「萬人計劃」也應考慮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基礎上擴展範圍,增加對企業的支持名額,加大支持食品藥品監管、新聞傳播、經濟金融、國際法等國家急需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管理人才。


尊重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規律

建立以人為本的科研資助體系

目前,中國對科研事業的投入總量持續增長,但重物輕人的資助傾向尚未根本改變,以具體項目為基礎的資助方式仍占絕大多數。由於科學研究、技術創新、重大工程各有不同的發展規律,目前單一的資助模式在很多領域並不利於發展原創性、前沿性的研究。

從更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角度出發,需要調整科研資助的支出結構,將更多份額用於支持人才,允許部分科學家有足夠的獨立探索空間,形成以人才為基礎和以項目為基礎並重的科研資助體系。

具體來說,以項目為基礎的資助應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瞄準科技前沿,聚焦高、尖、缺,重點投向重大科學問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數據系統。這類資助應該明確目標、避免泛泛的面上投入。

而以人才為基礎的資助應挑選有充分學術背景和經驗並已證明能夠產出創新性成果的高層次人才,保證他們在合理時間範圍內有持續的固定支持,允許他們靜下心來進行自主性、原創性的研究探索。

從這個角度看,「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恰恰提供了以人才為基礎的資助模式,完善、發展這些人才計劃對促進科研人員沉下心來做原創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同時,也應注意以人才為基礎的資助方式需要根據科學家所在的學科不同,在資助方式和配套研發經費方面進行靈活調整。比如,工程科學和一部分自然科學可能需要以團隊而非個人為資助對象,而一些需要大型實驗設備的學科需要更高的配套研發經費。

此外,這類資助計劃中也應考慮對有重大意義的特殊領域,以及對欠發達地區進行專門支持,比如劃定一部分名額只允許從事有關國防建設項目的青年人才申請,以及設定定向名額吸引特定地區青年人才申請等。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考慮由國家高端專業性智庫,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等,對國家重大需求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進行判斷,對相關領域專設人才計劃名額。這類名額相應地也應附加限制條件。例如,在欠發達地區取得定向人才計劃支持的學者應有最短服務年限的限定等,以確保獲支持的科學家在相應領域或相應區域完成研究工作。


避免「帽子」過多,資源過分集中現象

對科技人員科研生涯實現全鏈條資助

科學技術研究有其內在規律,科研人員的研究生涯也有區別於其他行業的顯著特點。隨著人類在自然科學領域知識的不斷積累,從事前沿科技問題研究所需要的前期學習和訓練也需要更長的時間。

以生物醫學領域為例,目前在全球頂尖研究機構取得博士學位、完成博士後科研訓練的高端人才平均年齡在35—40歲左右,之後會進入一個長期的知識產出階段。在歐美頂尖大學,60—70歲仍然作出一流科研貢獻的專家教授比比皆是。

與之相應,中國也應統籌設立針對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的人才支持計劃;同時,應改革用管理行政職務「一刀切」的方式決定科研人員退休年齡的做法,實現對科技人員科研生涯的全鏈條資助。

當前,中國的人才計劃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科技人員的支持並不平均,尤其是對於完成「青千」或青年拔尖支持周期的人才,目前並沒有足夠的人才項目對其中出類拔萃、最有發展潛力的學者進行進一步的穩定支持。相當一部分非常優秀的創新人才面臨失去獨立科學研究機會的問題,這也是目前中國的人才計劃體系中最需要解決的斷檔問題。

我們應該考慮調整、擴大針對這一階段人才支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

除了中組部組織實施的「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中國多個部委、各地方也實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支持計劃,對各地引進、支持高水平創新人才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但實事求是地講,很多這類人才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定位重疊、目標模糊,並沒有真正實現引才目標,反而形成人才「帽子」滿天飛的現象。應當對多種人才計劃在國家層面進行統籌管理、合理優化,既充分調動各個地方引才、用才的積極性,又保證針對同一年齡段、同一發展階段的各類人才計劃不重複戴帽、重複支持。

通過由國家主管部門立檔管理,對於申請多個類似人才項目的學者,應該最終只選取一個資助項目,避免「帽子」種類很多,但最終都歸到幾個人頭上的資源過分集中現象。


抑制只認「帽子」、不重產出的浮躁風氣

對於以人才為基礎的資助方式,應尤其注重建立公正、權威的學術評審體系,應盡量組織熟悉相關研究方向的小同行專家開展評審。針對不同學科,應積極探索與學科發展特點相適應的人才評價標準,避免簡單根據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進行「一刀切」的行政管理。

目前,在部分地方,重視人才引進的同時也出現了盲目跟風攀比,只重頭銜「帽子」、忽視實際產出的浮躁風氣。甚至有些地方只管「搶人」,卻因為沒有配套設施導致引進人才長期不能開展實際工作,造成了資源浪費、「引來女婿氣走兒子」等現象。

為強化人才引進、資助的需求導向,應當考慮在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人才計劃數據平台,統籌管理各部委、各地方的人才計劃。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人受到同一年齡段、同一資助層次人才計劃的重複支持;另一方面在更高層次的人才計劃申請中,可以向評審專家提供申請人和依託單位之前受相關人才計劃支持的工作情況,從而提高項目後期考核的重要性。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了科技創新領域的重大任務,對人才建設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以完善人才計劃為抓手推動中國人才建設工作健康發展,對於改善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的現狀和改進人才管理制度具有重大意義,將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

文章源自:

王小凡, 張贇. 以完善人才計劃為抓手 推進我國人才強國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刊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顯示技術之爭,中國的機會在哪裡?
生物醫藥勢頭正勁,但臨床試驗已成為瓶頸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