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見識俄羅斯國家寶物——世界鐘王

在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見識俄羅斯國家寶物——世界鐘王

#俄羅斯篇(7)#

作者:M·辰

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的心臟與象徵,是世界五大著名宮殿之一,是俄羅斯歷史上莫斯科大公以及歷任沙皇的皇宮所在(少數歷史時期除外)。現在,它是俄羅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和總統府的所在地。

人們說「沒到過克里姆林宮就不算到過俄羅斯」。

克里姆林宮擁有俄羅斯最古老璀璨的宮殿建築群,珍藏有自公元前3000年至近代20世紀俄羅斯歷史長河中最瑰麗的國家寶藏。由宮殿建築群及其藏品所組成的克里姆林宮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奢華的博物館之一。

今天,我們將走進克里姆林宮博物館去見識一件俄羅斯國寶級的歷史遺物——鐘王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作品,未經許可嚴禁使用)

鐘王,顧名思義,鍾中之王(上圖)。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銅鐘,重達200餘噸,高6.14米,直徑6.6米。

應該說,「鐘王」最初是有屬於自己的名字的,但因命運實在太坎坷,以至在後來九死一生的繩命過程中最終被逼上了鐘王的絕路(寶座)從而遺落了自己的真姓大名。這算是因禍得福么?

(鐘王)

「鐘王」的前世誕生於戈東諾夫王朝時期(公元1584—1605年)。時任沙皇下令要為「伊凡鐘樓(詳見#俄羅-6#篇)」鑄造一口重量超過1000普特的大鐘掛在鐘樓上(約合16噸。「普特」為俄沙皇時期重量計量單位)。

大鐘鑄好後先是被掛在一個木質的鐘架上,未料想一場猝不及防的大火燒毀了木架,大鐘因此掉落損毀。

(鐘王上的沙皇阿列克謝淺浮雕)

之後的沙皇阿列克謝又下令鑄造大鐘,並為它取了個吉祥之名「報喜鍾」,且重量增加至8000普特(約合130噸)。

不幸的是,「報喜鍾」於1701年重蹈了前任覆轍也葬身於火海。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作品,未經許可嚴禁使用)

(鐘王上的女王安娜一世淺浮雕)

1730年,剛剛登基的安娜一世女皇再次下令鑄造大鐘,這次她將大鐘的重量提高到13000普特(超過200噸)。

鑄造世家出身的俄羅斯著名鑄鐘工匠伊凡·莫多林被請到了克里姆林宮,這對莫多林來說也是一次從未有過的挑戰。

大鐘的籌造工作於1733年啟動,大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各項準備工作才算基本就緒,其中包括鐘體雕飾的設計以及挖掘鑄造坑等。

(鐘王銘文)

1734年夏天,莫多林與工匠們在事先挖好的鑄造坑中開始了大鐘的澆鑄與成型工作。很可惜,由於熔爐發生泄露事故,鑄造未能成功。

之後,又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直到1735年8月莫多林去世,大鐘仍未鑄就。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作品,未經許可嚴禁使用)

(鐘王上的雕飾)

莫多林去世後,他的兒子小莫多林接替了鑄造工作。

1735年10月25日,鑄造新大鐘的準備工作全部到位。這一次,不僅在現場專門配備了400名消防員以防火災發生,並且大主教還為此作了祈禱並親自點燃了爐火。

天哪,成功了!

這座重達200餘噸、整體裝飾精美繁複、具有著典型巴洛克風格、代表了18世紀上半葉俄羅斯造型藝術巔峰水平的「鐘王」終於大功告成了。

然,鐘王雖然澆鑄成功,但因為它實在太重了,人們沒有辦法把它從鑄造「坑」里「提」上來,於是它只好繼續留在坑裡(求拉兄弟一把)。

更為悲催的是,兩年後克里姆林宮意外失火,烈火燒著了鑄造坑上方搭建的木質屋頂。人們在救火的過程中,將水潑到了被烤的通紅的鐘體上,由於冷卻不均勻鐘體隨即出現一道大裂紋,之後,一塊重達11.5噸的碎片從鐘體上脫落(上圖)。大鐘再次報廢。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作品,未經許可嚴禁使用)

之後的100年間,人們嘗試用各種方法將「鐘王」從鑄造坑中「拉」上來,但都沒有成功。

直到1836年,一位法國建築師運用起重裝置成功將「鐘王」吊出並放在了「伊凡鐘樓」東側事先已準備好的砂岩基座上。這一放就是200年,直到今天。

鐘王不僅以它龐大的體積與重量讓世人驚嘆,更以它優美的外型與精美的雕飾令世人嘆為觀止。不過,作為鐘王,它從誕生至今竟然從未被敲擊過、一聲沒響過,這不得不說是件憾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遍世界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太雞賊了!他竟以這種方式偷走了別人五十頭牛

TAG:走遍世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