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織田信長與顯如的十年之戰緣何發生? | 石山本願寺之戰

織田信長與顯如的十年之戰緣何發生? | 石山本願寺之戰

原標題:織田信長與顯如的十年之戰緣何發生? | 石山本願寺之戰



轉載任何甲骨文微信公眾號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和內容,請事先與本公眾號取得聯繫。


戰國史一直是日本史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湧現了不少以武士大名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武士傳記。如戎光祥出版社的「中世武士選書」系列;也出現了很多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統一天下的過程為主題的優秀論著,如和田裕弘的《織田信長的家臣團》、谷口克廣的《信長與消失的家臣們》、武田知弘的《「狹桶間之戰」是經濟戰爭》、藤井讓治的《江戶開幕》等。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將研究主體放到武士階層以外的論著並不多見,而《石山本願寺之戰——織田信長與顯如的十年戰爭》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白,該書從石山本願寺的視角出發,觀察了織田信長與顯如戰爭的全貌。

在戰國時代波瀾的底層,以本願寺為中心的中世信仰,以及支撐著信仰的民眾的經濟力量,與那些想用武力征服他們的戰國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儘管那些戰國大名們為了擴大領地而反覆的征戰,但是他們也同樣企圖征服不受領地束縛的民眾集團。


這些民眾集團,不受土地的束縛,並且也不在領主的支配之下,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他們是生活在「體制外的自由民」。這些民眾中的多數被社會視為惡人,拯救他們的是凈土真宗祖師親鸞的教義,教義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而這信仰的中心就是石山本願寺,以及繼承了親鸞血脈的第十一代宗主顯如。



在信長的征服過程中,本願寺及各地的凈土真宗信徒是巨大的障礙。信長一面試圖將他們剿滅,一面又意圖控制他們手下的貿易、技術及經濟。


面對這樣的局勢,本願寺的顯如命令各地信徒起兵,與武田信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毛利輝元、足利義昭等構築「反信長戰線」,與信長對抗到底。


今天就為大家奉上《石山本願寺之戰》的第一節,一起揭開戰爭的序幕.....


元龜元年(1570)九月十二日深夜,石山本願寺的早鐘被激烈地撞擊著。


告急的早鍾之聲,接連向以石山本願寺為中心的攝津(今大阪府、兵庫縣的一部分)、河內(今大阪府下的南、中、北河內三部分)一帶的寺內町,凈土真宗本願寺的寺院境內所構成的發達聚落。和道場傳播,進而傳到和泉(今大阪府南部)、大和(今奈良縣)和紀州(今和歌山縣)。


早鍾是在緊急情況下用來傳遞信息,召集寺院僧眾和信徒的。聽到早鐘的信徒,很快就集結在本願寺巨大的伽藍之內。


足利義昭


在這些信徒當中,有不少是前日還作為將軍足利義昭一方,在織田信長的指揮下與三好三人眾鏖戰的紀州雜賀、湯川的信徒。他們都是在「將軍親征」的號令下聚集起來的,不過與其說是在將軍的麾下,不如說他們是在本願寺第十一代宗主顯如(光佐)的指令下行動的。


本願寺僧眾的火繩槍朝著與石山近在咫尺的樓之岸要塞和川口要塞開火。樓之岸要塞由織田信長的部將稻葉良通、中川重政等駐守,川口要塞則由平手監物、丹羽源六、佐佐成政等守衛,他們此刻正在與眼前據守野田要塞和福島要塞的三好三人眾約一萬三千人的部隊對戰。



織田信長畫像


本願寺僧眾朝樓之岸要塞和川口要塞開火,顯然是意在向天下表明,本願寺已公然與將軍和信長敵對。


信長軍所攻擊的三好三人眾,是指在阿波、攝津、和泉一帶具有勢力的三好長逸、三好政康、石成友通。根據以三好三人眾一方的視角而寫成的史料《細川兩家記》,當時有傳聞說,三好一方的野田要塞和福島要塞一旦被攻下,信長方就會進攻石山本願寺。


因此在本願寺一方里,這樣的意見佔了上風:應當在野田、福島兩要塞的三好軍還在奮力抵抗之時,向信長發起挑戰。於是,九月十二日深夜,傳遞起兵消息的早鐘被敲響,立刻就有大量信徒集合了。


本願寺的起兵使得「信長一方大驚」,《細長兩家記》這樣記載了遭遇突然襲擊的信長一方的震驚。然而,信長一方的記錄卻顯得非常冷靜:

雖遭遇叛亂,但並無大礙。(《信長公記》卷三)


信長一方是否已經預料到了本願寺的起兵呢?或者他們認為,本願寺的起兵根本構不成大的威脅?其實在事情背後,信長一方認為:


若攻克野田、福島,(石山本願寺)的滅亡也為期不遠。(《信長公記》卷三)


信長方將三好三人眾所據守要塞的陷落與本願寺的滅亡視為連續相關的事件。換言之,進攻本願寺原本就被視作討伐三好三人眾之戰的一部分。因此本願寺的起兵,也是信長一方已經預見到的事。


織田信長在兩年前開始勒索、恐嚇本願寺,此刻終於付諸直接行動,本願寺這才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這就是持續十年的「石山本願寺之戰」的序幕。



[日] 武田鏡村著


康昊譯


2018年7月 / 52.00元

ISBN 9787520121514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石山本願寺之戰》一書,從本願寺的角度出發,生動細緻地展現了長達十年的石山本願寺之戰全貌,並將其納入信長「天下布武」的戰略視角予以考察,在日本戰國史研究領域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僅如此,本書也能幫助讀者了解中世凈土真宗的發展情況,更展示了中世自由民這一中世經濟的重要主體的真實情況,這些都是以前的戰國史研究容易忽視的。


作者將石山本願寺之戰定義為劃時代的戰役,因為本願寺由此分裂為東西兩派,且最終接受了武家政權的宗教管理和身份制度;而中世自由民的生活也由此宣告終結,宗教團體被納入政治勢力的支配和控制之下。


【作者介紹】


武田鏡村,1947年出生,作家,日本歷史宗教研究所所長。著有《親鸞:解放歧視的思想與足跡》《關東的親鸞》《虛無僧》(三一書房),《越後的親鸞》(恆文社),《圖解五輪書》《圖說山鹿流兵法》《樂在日常》(東洋經濟新報社),《黑衣的參謀列傳》(學研M文庫),《一休》(新人物往來社),《良寬:悟道之道》(國書刊行會),《名禪白話》《前田利家之謎》《一大謎題織田信長》(PHP文庫)等多部著作。


【譯者介紹】

康昊,男,日本大阪大學碩士(文化形態論日本史學),大阪大學博士在讀,專攻日本中世史。日本史研究會,史學會,佛教史學會,大阪歷史學會會員。曾在日本及中國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骨文 的精彩文章:

從一場2000多年前的戰爭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 坎尼的幽靈

TAG: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