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千畝沙丘變成綠洲

兩千畝沙丘變成綠洲

侯貴是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四合城鄉劉家村村民。這位68歲的老黨員在17年的時間裡,持續植綠治沙,將2100多畝沙丘變成了綠洲,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築起了一座綠色長城。

6月28日,在遼寧省召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暨「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侯貴被授予「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再不制住它,我們連住的地方都沒了」

四合城鄉位於彰武縣北部、科爾沁沙地南部,沙化土地佔全鄉面積的70%以上,常年刮著六七級的大風。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劉家村北面的沙地旁,狂風裹挾著沙粒,吹得人睜不開眼睛。遠遠地,一個瘦弱的身影深一腳淺一腳地趕了過來。同行的村幹部告訴記者,這就是老侯。

「前面都是沙丘地,咱們汽車開不進去,我叫了個拖拉機,還要30多分鐘才能到我那裡。」由於風大,老侯只能捂著嘴扯著嗓子喊。

拖拉機沿著全是沙子的簡易路顛簸了10多分鐘,記者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樹林,遍布著楊樹、松樹、灌木和草。要不是老侯介紹,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無數個流動沙丘組成的沙荒區,雖然風不小,但風中沒有沙粒。「看看吧,這就是我的『戰場』。」老侯笑著說。

拖拉機繼續行駛了20多分鐘,終於來到了老侯的家——一間簡易的磚房。門口堆放著各種勞動工具,屋內有一個土炕、一個灶台,角落裡放著3大袋紅薯。「餓了咱就煮點米粥和紅薯,配點鹹菜,香著哩。」在這裡,老侯已經住了18年。

「要是再不種上樹,我們村估計都得搬遷。」談到來這裡的原因,老侯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村離這片沙丘只有兩公里多。以前,春天地里剛剛種上的種子,不到半天就被風沙吹跑。即使長出小苗,一陣風就被沙子掩埋。無論白天黑夜、寒冬酷暑,家家窗戶都得關嚴實。這些沙丘還會隨著大風移動,再不制住它,我們連住的地方都沒了!」

然而,人要想在沙丘里紮下根,談何容易。老侯先在地勢低洼的地方找人打井,沒想到打到40多米深的時候,真的有了水,「我看到井裡能打出水來,高興得一夜沒睡著,心想俺們村有救了。」2001年,他在這裡建了房子,不顧家人的反對,搬了過來,栽下第一批樹苗。

種樹時,老侯又遇到了難題:市場上買樹苗貴,靠種地為生的他沒有錢。於是,他就到縣裡的各個苗圃「偷藝」。「好幾次還差點被當成賊呢。」老侯哈哈大笑。

「沙丘止住了,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了」

從那時候起,每到春天,老侯就騎著自行車四處尋找楊樹,通過剪樹枝、扦插育苗的方式,在自家大田地里育苗。到了秋天,他就爬上松樹找松塔,到灌木叢搜集草種。等到春天,再把苗木和種子種到地里。育苗,挖坑,挑水,種樹,巡山……老侯樂此不疲。

「剛開始,楊樹的成活率不到一半,有的地方得種三四回才能紮下根。不到10天就要換一雙膠鞋,後來我索性就光腳丫子。有時候遇到大風天,新栽的樹苗不一會兒就被連根拔起。我就白天挖坑,晚上種樹。」老侯說。漸漸地,以小屋為起點,小綠洲逐步擴大。

「我們這裡養牛餵羊的特別多,除了火災,我最怕牛羊。」有一年春節,老侯3天沒有上山,結果發現很多樹苗都被牛羊啃掉了樹皮。「我心疼得大哭了一場,差點背過氣去。」打那時候起,即使是大年三十,他也讓老伴把飯菜送到小屋,和苗木寸步不離。

「我本想著楊樹成材,多些收益,能進一步發展造林。可沒想到由於楊樹不耐旱,這兩年很多得了立枯病,枯死了。我就抓緊改種別的樹種。」老侯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油松不僅耐旱,而且病蟲害少。「咱是老農民出身,也沒請教過啥專家,就是自個琢磨。」老侯介紹,在這片2100多畝的沙地中,他種植的楊樹大概有12萬株,松樹達到了7萬多株。

老侯對記者說:「去年我生了病,春天為了搶時間種松樹,就雇了些人,每個人每天都得100多塊錢工資。總共8000多塊錢的開支,等到秋收賣了糧食才還上。為這事兒老伴還跟我吵了一架,一個月沒給我送東西。」

「老侯可是咱們村的勞模。之前我不明白,他為啥不呆在家裡養老,非要到那地方去種樹。現在,你看看到了颳風天,風再大,沙子也飛不起來了,光禿禿的沙丘變成了綠洲,真是讓人佩服!」村民任利民表示。

「我們家養了10多隻羊,曾經因為放羊的事情跟老侯吵過架,當時覺得他不通情理。後來俺們從廣播電視上了解到,國家要建設美麗鄉村,重視生態保護,老侯做的是造福咱子孫後代的大事,我們沒有理由不支持人家。」村民高春福笑著說。

在老侯看來,他遭的罪都是非常值得的。「現在樹多了,草密了,成群的野雞和10多隻黃羊生活在這裡,沙丘止住了,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了。別看我現在68歲了,只要還能邁得開步,就會再幹個十年八年!」他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聯合國外空會議成果文件
「辯論」,人工智慧新突破

TAG: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