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馬的形式淵源

紙馬的形式淵源

對各種自然神產生崇拜的同時,紙馬也將自然神的文化內涵滲透到材質的運用當中,藉助不同的材質來體現紙馬的文化意蘊。考察紙馬的形式淵源的前提是人類的崇拜觀念和需要觀念開始從觀念意識轉向具有「神聖空間」的藝術造型,也就是說人們開始從對真實的宇宙萬物的實物祭祀慢慢轉化到對其替代物——藝術造型的膜拜。追溯紙馬的形式淵源必然要考慮承載紙馬的材質——紙張,技藝——雕版印刷術的淵源,那就需要我們把它和中國的刻、印文化聯繫在一起加以考察。

孫世亮在《木版畫教程》一書中對中國刻、印文化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他認為:「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以及留痕,給人類的創造留下了啟迪……原始社會製作陶器時留下的手指印痕啟發了人們用繩、席壓出紋理作為飾紋;內蒙的陰山、甘肅黑山等石壁上人類留下了刻劃的痕迹,而且在紅山文化層里發現了距今已有七千年歷史的玉龍,龍身琢有精美的紋飾;在河姆渡文化中發現陶缽上的陶刻豬;殷商時代留在龜甲、牛骨上的刻字——甲骨刻文;青銅時期鐘鼎重器上的銘文和紋飾圖案;春秋時期的模印瓦當;西漢的封泥印肖形印;漢磚的磚面上連續形式的紋樣等。從歷史資料證明人類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的幾千年的時間裡已有了刻、印的文化,這些歷史的文物為我們追溯雕印術的淵源留下了考證依據,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祖先已在印痕技術上取得了相當的經驗。」[47]我們今天可以在這些凸凹不平的圖形上清晰地拓印出畫面,亦可成為「版畫」,但其原物圖痕並非為版而造,而是當時人們保留文化內容的一種形式,是使其能夠長久保存的手段。當然今天我們不能直呼其為版畫,但是這些文化表達方式已經對後來的雕印術的發明構成了很好的條件。

春秋戰國、西漢時期人們在使用封泥作為信證,使用印模製作瓦當、畫像磚的同時,也開始了在其他材料上使用印模技術。1970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是目前有物可證最早的用凸印模在平面上印出圖形的實物資料,西漢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證明,印痕技術的發展已經向著雕印技術走近。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一種發明不可能是突然的出現,它需要完備的有關條件,這時人類在等待一個重要的發明,那就是紙張。

「早在幾百年前對於雕印術的起源,即有漢代之論、東晉之論、六朝之論或隋朝之說……胡應麟說『則雕木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此余酌諸家,確然可信者也。』清代畫家高士奇也曾相持此說……胡應麟的『雕木肇自隋時』之說有直指雕版始於隋代之意。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當今已有文物證實『雕木肇自隋時』之說是成立的。……有資料表明1983年11月30日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出版的《中國書畫目錄》中所刊《敦煌隋木版加彩佛像》證實了中國隋代已有雕版印刷術。」[48]

通過以上對中國的刻、印文化發展歷程的梳理,使我們對紙馬產生的科學技術背景有了一個清晰的把握,為我們進一步探索紙馬的形式淵源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接下來,我們不妨以紙馬中的「馬」這一形象產生的歷程為例來探析紙馬的形成淵源。

一、活 馬

紙馬中「馬」的形象最早可以溯源到遠古時代的馬神崇拜。馬神信仰可上溯到先民的動物崇拜,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馬神崇拜出現在周代。與馬神崇拜緊密相關的是對馬的崇拜,對馬的崇拜,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與「馬祖」和「馬王」有關。「馬祖」,是星宿名,即房星,也叫天駟星。《周禮·夏官·校人》:「春祭馬祖,執駒。」[49]鄭玄注:「馬祖,天駟也。《孝經說》曰:『房為龍馬。』」賈公顏疏:「馬與人異,無先祖可尋。而言祭祖者,則天駟也。故取《孝經說》房為龍馬,是馬之祖。」唐張說《大唐隴右監校頌德碑》:「若夫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敬其本也。」清彭孫貽《擬明郊祀歌·馬祖》:「馬祖皇炎炎,光銳入於漢。」[50]

最初馬這一形象內涵是作為崇拜的對象,它是現實生活中與先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真馬」,人們直接把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夥伴——馬,作為崇拜的對象。《世本·作篇》雲:「相土作乘馬。」宋衷注:「相土,契孫也。四馬駕車起於相土,故曰作。以其作乘馬之法。相土曾經佐夏,而功在於商。」[51]《詩》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52]商之始年為公元前16世紀,距今已3600多年了。可見,馬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從此已經開始。

黃展岳在《中國古代的殉葬習俗》一書中提出:「遠古時代對馬神的崇拜發展到後來就形成了祿馬思想。商周時代,君王或貴族死亡,有獻祭活馬、活人和車的習俗。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河南的商代墓葬和陝西的周代墓葬中,均發現了埋葬車馬的附葬坑,而且很符合古書上說的『天子六駕』的禮治。關於人殉中的車、馬、人的出現,從考古發現來看,主要興盛於西周早期,衰退於東周時期。」[53]黃展岳還認為人殉起源於農業和定居,最早見於新石器時期黃河流域的齊家文化,祭祀土地神要血祭和活埋。看來祿馬是用來祈求福氣的。有人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即使死後到陰間,也要看著這些車馬,不讓別的鬼魂使用。也可能有更深層的含義,比如陪葬的士兵和馬匹,也可能是獻給神靈的東西。獻給神靈的東西中可能包含著祈福的意義。

為什麼偏偏就是獻馬呢?後漢書中相馬名士馬援說:「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54]《淮南子·天文訓》中關於太陽坐馬車出行的說法,也可以作為旁證。由此可見,「從古代獻祭活馬、活人到代之以兵馬俑就有了兩重含義:一為亡者死後起保護作用的武士和寶馬,這是崇尚武士英雄精神的體現,即有『祿』的含義;二為祭祀地神,埋葬活馬活人是以求得福氣的,即有『福』的含義。可見在秦漢以前的觀念中,獻祭活馬活人就包含了求得福祿的思想。」[55]

在秦國的祭祀活動中,馬也體現著其獨特的地位。《史記·封禪書》一書上說秦人以駒(黑鬃紅馬仔)、黃牛、羝羊各一為牲祭祀白帝(上帝)。[56]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祭祀所用之馬據春夏和秋冬季節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同時多用仔馬祭祀,且均採取活埋的方式。而漢代雖沿襲了秦之祭祀形式,但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均以「木偶馬」代替,只限於天子巡幸親祭場合用活馬駒作祭祀。終於在平帝元始(公元1年)年間,秦代以來的活馬祭祀逐漸被廢止,秦馬牲祭的傳統也至此宣告終結。這個事實更加說明了,秦是以馬牲作為常祭的特點。

以大量活馬為牲祭祀的記載,很明顯是因秦人早期擅長養馬,與馬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馬成就了秦人的事業,秦人自然也就以最高的禮遇對待馬,這恐怕是以馬來祭天祀祖的真正含義所在吧。

總而言之,地處西北游牧區的秦人,其祖先以養馬發跡,而當秦之世,又以「車千乘,騎萬匹」的規模,橫掃六合,一統天下。隨後,在全國設立的一系列馬政機構,為其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的發展均起到了積極作用。正如漢代大將馬援所言「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也」[57]。秦人與馬結下了濃厚的歷史情結,馬也貫穿了秦社會的始終,為秦社會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馬,秦人之驕傲也。

二、木馬、陶馬、銅馬

車馬祭祀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西周時期,車馬用於周王室的重大祀典。東周時期,祭祀禮制逐漸被破壞,各諸侯國僭越周禮規定,車馬被廣泛用於郊祀、宗廟祭祖、社祀、山川望祭、盟誓、方神等各種祭祀,祭法多採用沉和掩埋的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祭祀觀念的變化,最遲到戰國中期,木偶、陶制車馬被用於祭祀,木偶車馬是真車馬的替代,成為秦漢以後車馬祭祀的發展趨勢。以木偶車馬代替真車馬是節約財力、社會進步的表現。

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墓葬中的陪葬改為陶制兵馬俑,尤其在他之前的其他國王墓葬中也早已發現了兵馬俑。也就是說,活人活馬的祭祀方式逐漸被廢除了,代之以陶制、木製的兵馬等等。秦始皇陵東側的兵馬俑陪葬坑中出土的陶馬及陵西發現的陶馬、銅馬造型,形象而真實地再現了《相馬經》中關於良馬的精闢論述:「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明,脊為將軍欲得強,胸為城郭欲得張,四下為令欲得長。」[58]無論是秦兵馬俑坑中的陶馬還是秦陵銅車馬中的銅馬,個個都是肌肉強健的駿馬。可見,秦人對馬的熟悉了解程度,這便成為秦陵周圍出土的眾多陶馬、銅馬造型無不達到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真實效果的重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馬俑說明,秦時陪葬用陶制的兵馬,不用活的兵馬。漢代有的地方仍用活馬祭祀,後演變為用木馬。漢畫像石、畫像磚上也出現駿馬以及神仙祖師的圖像。不過,這些藝術形象當時只作為陵墓建築中的裝飾或辟邪,尚未作為神靈以奉祀。

三、畫於紙上的馬

到了唐代,中國的祿馬觀念已經基本固定。《全唐詩》中王昌齡的《上馬當山神》就是一例:「青驄一匹崑崙牽,奏上大王不取錢。直為猛風波滾驟,莫怪昌齡不下船。」這首詩記載了「放祿馬」的習俗,也就是說至少在唐開元年間,就已經有了放祿馬祈求平安和福氣的思想。唐代也出現用手繪於紙上的馬以為祭祀之用。據《獨異志》記載:「韓干閑居之際,忽有人朱衣玄冠而至。干問雲:何得及此?對曰:我鬼使也,聞君善圖良馬,願賜一匹。干立畫焚之。數日因出,有人揖而謝曰:蒙君惠駿足,免為山川跋涉之勞,亦有酬效。明日,有人送縑百匹,不知其來,干收而用之。」[59]從此故事中得知,紙馬的名義當與唐代以畫馬代真馬祀神有關。另唐李玟《纂異記》載,唐代蘇州有「多圖善馬、彩輿、女子以獻之」[60]。以上兩則有關紙馬的故事,既可知唐代紙馬是畫於紙上而後焚化之物,又可知在唐代繪畫發展史中已有了民間畫馬、畫美人及彩輿以獻神靈的民俗藝術。這為後世雕版印刷紙馬藝術之先河。

四、雕版印刷紙馬

繪馬向印馬的轉變,這需要關鍵的物質技術條件作基礎,這就是印刷術。在紙馬誕生之前,造紙術在東漢時期就已經發明出來了。但是,紙馬卻沒有隨造紙術的出現而出現,這可能是受制於將馬的形象轉化為大量藝術作品的印刷技術。

印模技術自人類誕生以來就產生了,但是長期停留於原始階段,不能夠實現大規模的複製。「胡應麟的『雕木肇自隋時』之說有直指雕版始於隋代之意。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當今已有文物證實『雕木肇自隋時』之說是成立的。……有資料表明,1983年11月30日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出版的《中國書畫目錄》中所刊《敦煌隋木版加彩佛像》證實了中國隋代已有雕版印刷術。」[61]

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用的「活馬」、「木馬」、「陶馬」繼續沿著自然形態到人文形態的發展軌跡演變。到了唐宋時期由於造紙術、印刷術越來越成熟並得到了普及,人們開始尋求更為簡便實用的祝禱祭祀形式,成本低廉、製作方便的雕版印刷品「紙馬」就出現在百姓的生活中,如「雲馬」、「精神紙馬」、各種「神像紙馬」等。同時,宋代以來混合了多元文化的中國祿馬思想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發展到了各個方面,以紙馬祭祀之風日盛。還出現了出售版印紙馬的「紙馬鋪」,如在《清明上河圖》中就畫有紙馬鋪。紙馬的內容也異常豐富,有「馬上平安」、「馬上得祿」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清代還有騎紙馬還魂的說法。直到目前中國有些地方還有放祿馬、燒紙馬的習俗,比如雲南各地焚燒紙馬的習俗依然盛行。

祀神從用「活馬」到用「木馬」、「陶馬」、「銅馬」,再到畫於紙上的馬,最後到雕版刷印「紙馬」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一種宗教信仰觀念的歷史演變,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歷程,這一演變過程就是:原始的馬神崇拜和祭祀用的自然形態的犧牲——活馬、木馬、陶馬、銅馬,過渡到祭祀神靈時神靈乘騎之用的交通工具或者是人神交流的使者——人文形態之初的「雲馬」、「紙馬」(依然保留著馬的自然形態),最後演變成祭祀對象——人文形態的各種神佛像的「紙馬」。從紙馬的藝術表現形式來看,原始先民對馬神崇拜的祿馬觀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文思想的興起以及民間百姓「求易」思想的發展,承載祿馬觀念的材質一直在發生著改變:活馬—木馬—陶馬—銅馬—紙上畫馬—印刷紙馬,所以,祀神從用「活馬」到用「紙馬」的這一演變歷程反映的是紙馬的形式淵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你11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你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