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小米人工智慧與雲平台副總裁崔寶秋:智能手機+IoT為AI 打造無限生態

小米人工智慧與雲平台副總裁崔寶秋:智能手機+IoT為AI 打造無限生態

雷鋒網按:2018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在深圳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由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得到了深圳市寶安區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

7 月 1 日,隨著議程進入到第三天,本次 CCF-GAIR 大會也在上午迎來了 IoT 專場。在本專場中,小米首席架構師、小米人工智慧與雲平台副總裁崔寶秋博士登台,做了題為《小米 AI 與 IoT》的主題演講。

崔博士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拿到博士學位,曾任 LinkedIn 主任工程師和團隊負責人,也曾在雅虎搜索技術(YST)核心團隊主任工程師;2012 年 6 月加入小米後,崔博士創立並管理了小米雲計算、小米雲存儲、小愛同學、AI 平台、AI 實驗室、大數據、搜索與推薦等團隊。

在演講中,崔博士主要介紹了小米在 AI 和 IoT 方面的進展。他首先強調,小米不僅是一家智能手機公司,更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 IoT 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同時小米也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和 AI 公司。就 AI 而言,崔博士表示小米在 AI 上有三大優勢,包括產品硬體優勢、大數據優勢和小米生態鏈的廣深布局。

就小米的 IoT 平台而言,崔博士談到了三點:

一是小米把很多傳統的家電設備變成智能設備,其中,小米從 2014 年到 2018 年相繼推出了包括 Wi-Fi 模組在內的一系列模組;

二是用戶控制智能設備,比如說所有的小米品牌的智能設備和米家品牌的智能設備都可以通過米家 App 來控制,當然這個生態是開放的;

三是自動化場景,不僅讓用戶可以主動控制,也可以根據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燈光)、人的移動、還有其他各種條件(鬧鐘、天氣)等等,自動控制這些智能設備。

崔博士表示,IoT 平台在內部叫做 MIoT 平台,這個平台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類 IoT 平台,目前全球接入的激活設備數超過 1 億台。截止至 2017 年 11 月,IoT 智能設備超過 800 多種,日活躍設備數超過一千萬,已連接家庭超過兩千萬家庭;每天的請求數超過 400 億。

在這樣的布局之下,小米 IoT 與 AI 的關係更加密切。崔博士強調,小米的 AI 戰略就是圍繞小米的核心業務打造小米強大的 AI 技術,落地智能產品;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從底層的大數據、雲計算、深度學習,到上一層的感知、認知能力,再到應用層,如搜索與推薦、小愛同學,再往上走,正是為了打造小米的 IoT 生態。廣義上講,智能手機也是屬於 IoT。

演講臨近結尾,崔博士談到了小米在 AI 上的進展,比如說 AI 為小米手機上的拍照表現帶來了巨大的提升,而小米 AI 音箱也在推出之後一片火熱,廣受歡迎。崔博士還談到了小米在 2018 年 6 月 28 日發布的 AI 開源項目——移動端深度學習框架 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

對此,崔博士在接受雷鋒網採訪時表示,小米之所以推出開源的 MACE 移動端深度學習框架,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小米內部也在倡導開源、擁抱開源,而開源也是小米工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小米也是一個創業公司,許多方面的發展也是享受了開源帶來的便利,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 MACE 也是對開源社區的一種回饋。這整體上反映了小米開放、開源、共享的態度,小米也希望通過 MACE 來賦能中國的 AI 生態和 AI 產業。

二是在解決智能手機等移動端相關問題的過程中,小米發現當前已經存在的同類產品(比如說 TensorFlow、TensorFlow Lite、Caffe)在端上的 AI 推理等能力等無法滿足需求,無論是對內存、性能的要求還是對 GPU、CPU 和 DSP 的支持方面。

最後,崔博士表示,智能手機是人工智慧的最大平台,「智能手機 + IoT 」為人工智慧打造無限生態,這就是小米的優勢。

以下是崔寶秋博士在 CCF-GAIR 大會上的演講內容,雷鋒網對其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整理: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崔寶秋,在負責小米人工智慧與雲平台,今天是第三次參加這個大會,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分享小米在 AI 和 IoT 上的進展。

剛才趙總(註: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趙峰)講了非常多,我和他認識很多年,有很多共同語言,做的事情也有相似性。小米和海爾做得有一點不同,小米做得更廣一些,海爾做的是全屋智能,小米做的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智能。

人們對小米的認識很多還停留在小米是智能手機公司。小米不僅是一家智能手機公司,更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 IoT 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6 年多前我加入小米,不是因為小米是一家智能手機公司,而是因為雷總說小米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作為技術人員,我更願意講小米是一家大數據公司,也是一家 AI 公司。趙總剛才講了很多大數據,這是我和趙總有共同語言的地方,大數據、雲平台的重要性。今天我主要分享小米在 IoT、AI 上做了哪些事情。

小米在 AI 上投入再多都不為過。小米是一家AI公司,AI 在小米無處不在。為什麼我這樣說?大家從這張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小米不僅是智能手機公司、也是智能設備公司。這裡面列了小米和小米生態鏈企業做的 IoT 設備、AI 設備,大家可以看到小米豐富的產品線,小米在很多產品、智能場景上都需要 AI 技術,也可以看到各種技術在這裡面都需要,甚至無人駕駛技術在掃地機器人裡面也會用到。

這張圖也給大家一些提示,小米做 AI 的優勢。很早以前我們總結出小米在 AI 上的三大優勢:

一是硬體產品優勢,我們可以做一款精美手機,做一系列非常漂亮、用戶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一款款小米、小米生態鏈產品,證明小米在硬體產品上的優勢。這方面我們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領先的。我們很多產品可以輕鬆的成為爆品,賣到千萬級的銷量。

二是大數據的優勢。小米是大數據公司,而且必須是一家大數據公司。最近我曾說我是小米數據驅動的驅動者,AI 時代來臨以後,大家越來越肯定我之前在大數據上做的努力。小米有全生態、多樣性的大數據,這點和其他互聯網公司都不太相同,其他互聯網公司對用戶的了解是某個側面或者多個側面,我們對用戶的了解是全方位的。我們的用戶畫像可以用全息高解析度的照片來形容。

三是小米生態鏈的廣深布局,我們在公司內部曾經講是「竹林模式」。是野蠻生長、快速蔓延的模式,裡面每棵竹子代表一家企業,每棵竹筍可以想像為一款產品。在我們打造生態鏈的前一兩年,我還可以數出來哪些公司做了哪些產品,但是一兩年之後我已經無法記錄。

小米的 IoT 戰略,4、5 年前我們開始布局 IoT,當時比較樸素的想法是把小米模式從智能手機複製到其他領域、其他行業。像前幾年我們布局國際市場,把中國的小米模式 COPY 到國際市場。IoT 戰略最早是想把比較領先的小米模式從手機複製到 IoT,後來我們形成了代表生態鏈團隊的戰略,以手機和智能音箱為中心連接智能設備。

我來小米最早打造的是小米的雲平台,生態鏈團隊打造的是 IoT 的接入平台。早年我們把智能設備定義為互聯互通+簡單智能,這樣就稱之為智能設備。強調與雲端的互聯、與手機的互聯;今天這個概念已升級。早期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未來的智能才是真正的智能。

關於小米的 IoT 平台,我們看幾個方面。

第一,把很多傳統的家電設備變成智能設備。第一個做的是小米 Wi-Fi 模組,其他廠家把這個晶元賣得很貴,小米用自己的模式把它做到 20 多元人民幣。2014 年到 2018 年,從原來簡單的Wi-Fi模組到藍牙、雙模到支持 NB-IoT 和藍牙 Mesh 模組。十幾元的東西就把傳統的家電設備變成智能設備。IoT 接入平台支持多種操作系統,還有標準的協議。這讓小米 IoT 生態變得更加開放、更加標準化、更容易接入。

第二,用戶控制智能設備。這是早期、現在我們還在使用的控制平台。用戶如何控制智能設備?我們做的很大優勢是:所有的小米品牌的智能設備和米家品牌的智能設備,米家就是生態鏈企業為我們打造的產品,即竹林裡面的竹筍。所有的產品通過米家 APP 來控制,這是跨平台的,iOS 和 Android 都可以。今天可以用小愛同學控制,也有很多可以通過小米電視控制,也可以通過小程序、SDK 控制,這個生態是開放的。剛才趙總也講了一個生態必須是開放的,我們支持其他的系統來接入控制。

第三,自動化場景,不僅讓用戶可以控制,可以根據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燈光、人的移動,還有其他各種條件,鬧鐘、天氣等等,自動控制這些智能設備、智能套餐。這是我想像中未來的智能生活的初級階段。

IoT 平台在內部叫做 MIoT 平台,這個平台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類 IoT 平台,目前全球接入的激活設備數超過 1 億台。不經意間這些設備已經遍布全球。小米需要服務全球 70 億人口,很多國家都非常需要小米,可能比中國還需要小米。截止至去年 11 月,IoT 智能設備超過 800 多種,日活躍設備數超過一千萬,已連接家庭超過兩千萬家庭。設想小米是多麼被需要。每天的請求數超過400億。自動化的場景每天執行 2000 多萬人,給用戶帶來很多智能美好生活。

什麼叫智能生活?在我心目中的智能生活是智能無處不在的生活,從智能手機到智能穿戴到智能車載一系列智能音箱控制的智能家居產品,這是我說的和趙總不同的地方。

剛才講 IoT 的布局、打法和進展,AI 上我們做了哪些呢?6 年前我開始主推雲計算、大數據、數據驅動,2016 年開始大力投入 AI。我一再強調,不是因為 AlphaGo 才注重 AI,其實 AI 和機器學習技術在小米早已被用到,從搜索到推薦、內容分發、廣告、互聯網金融、電商、新零售等,AI 在小米用得很深,2016 年把 AI 作為小米的核心戰略,加大投入,我們的 AI 戰略是什麼?就是圍繞小米的核心業務打造小米強大的 AI 技術,落地智能產品。

AI 火的時候大家都談 A、B、C:AI(人工智慧)、BigData(大數據)和 Cloud(雲計算)。小米走的路從 C 和 B 同時到 A。B 因為數據科學家,6 年前在中國還是比較稀缺,花了一年時間才打造大數據團隊、打造小米的數據科學家團隊,事實上比 C 晚一些。當時我是 C 和 B 同時推的。A 不用講,今天大家都在擁抱 AI,AI First,All in AI、AI in All,各種說法都有,我在公司強調「AI 無處不在」。這是我們團隊積累的一些技術棧。從底層的大數據、雲計算、深度學習,就剛才講的 A、B、C 技術能力到上面的感知、認知能力,到應用層,如搜索與推薦、小愛同學,再往上為了打造小米的 IoT 生態,廣義上講,手機也是屬於 IoT,為了打造小米的「智能手機 + IoT 」生態必須打造一個平台。我們五年前推出小米的開放平台,今天小米的 AI 開放平台是小米開放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這些能力和平台,才能更好地支持小米內部的所有業務,以及外部的小米生態鏈及其他業務。

在技術上,小米是開放的,也是大力投入的。我加入小米不久就制定了小米的開源戰略,在 2018 年 6 月 28 日第十三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大會上,我們正式發布小米在 AI 上的開源項目—自研的移動端深度學習框架 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雲服務、雲平台的 AI 能力是一方面,但是 AI 需要雲和端上的能力同時並進、相輔相成。在端上,我們非常注重,MACE 就是要幫助端上的智能。在手機上、各種智能設備上,很多智能的決策是不可能推送到雲端來做的。有的場景你不可能等幾十毫秒來回,到雲端再回來,一個來回就把時間浪費了。開輛車,前面突然有一隻小狗跑過來,你需要在零點幾或者一兩毫秒做出反應,怎麼可能送到雲端再拿回來?大量的數據,車載場景或者任何場景,很多數據是 GB 級或者 TB 級,不可能送到雲端再送回來。小米為了在手機上做各種智能推出開源的技術,希望通過 MACE 來賦能中國的 AI 生態、AI 產業。

小米在 AI 上做的工作,今天我蜻蜓點水簡單講幾點。過去一年多我們專註於兩個方向,視覺和語音交互。視覺更關注手機上的相機、手機上的美顏等功能。為了把手機上的相機做得更好,我們做了智能場景優化,可以指導什麼場景拍什麼風景。我喜歡照相,不同的場景拍人、動物、風景、建築、海邊、森林是需要不同的曝光參數,這對專業攝影人才或者愛好者是比較容易,對小白用戶比較難,AI 可以自動幫你搞定,AI 相機幫助每個人成為攝影達人。

AI 在美顏上可以做什麼?這些視覺能力今天可以用在手機上,明天就會被用在各種 IoT 上。人臉識別、圖像理解,在各種監控攝像頭、家庭攝像頭裡面會用上,我們在美顏上做了哪些工作呢?一個工作就是單攝背景虛化,我們秒殺 iPhone X,這樣看不出來,左邊是紅米單攝背景虛化,用 AI 做大片感。右邊是 iPhone X。左邊的頭髮絲清晰可見,右邊全部糊了,這都是深度學習通過大量的人像數據來做的。再看衣服領上毛茸茸的地方,也明顯可以看出差別。這是我們視覺上做的東西。

我今天主要想講的是 AI 音箱,語音交互,在語音上做了哪些東西。我們和謝磊老師的團隊合作,在語音識別上做了很多工作。我認為今天語音交互時代真正到來了,主要是因為語音識別準確率提高了,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深度學習技術,後面大量的語料,再往後是因為雲計算能力、彈性計算能力,還有 GPU 這類的 AI 晶元。我們打造第一款 AI 戰略級產品就是小米 AI 音箱,2016 年 9、10 月份開始立項,2017 年 7 月份開始發布,發布以後非常火,到今天還供不應求。3 月份因為用戶的需求量大增,很多用戶不滿足於大的音箱放在客廳,還希望很多音箱放在卧室、廚房,甚至衛生間。我們為了滿足這些用戶的需求推出了小愛音箱 mini 版,也非常火。3 月份隨著 MIX 2S 旗艦手機的發布,我們把小愛同學移植到手機上。我們在內部推的是把複雜操作變成一句話的事,可以做得很靠譜。手機上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能力,小愛同學將把這些能力賦能所有的 IoT 設備。

比如,對小愛同學說:「幫我訂明天從北京到深圳的火車票」,小愛同學就可以自動幫你訂。小愛同學背後是智聯萬物的AI虛擬助理。這個定義裡面,每個詞都有它的必要性,智聯萬物,智聯小米的 IoT,AI 虛擬助手,等會兒我會講虛擬代表什麼。小愛同學去年發布以來,小愛同學的月活快速增長到兩千二百萬,遠超我的預期。貴陽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小愛同學拿到「2018 領先科技成果獎·黑科技與新產品」雙料大獎,非常不容易。它的能力和用戶接受度被行業充分認可。小愛同學不僅是語音交互平台,後面代表的是個很大的生態。

昨天小米之夜的專場我和大家也有分享,今天大家理解的小愛同學還是我心目中狹義的小愛同學,廣義的小愛同學將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與時俱進、如影隨形,左邊接各種智能設備、右邊接各種內容與服務,包括各種技能。今天小愛同學可以控制來自小米和米家十幾大類硬體產品,這個數目不斷增加。小愛同學支持的領域包括知識、服務、內容、控制、娛樂等等、等等,支持的內容也在不停的蔓延。今天已經有兩百多種非常實用的技能,老人、小孩、男男女女、大家都喜歡,總有一款適合你,總有 N 款被你喜歡。小愛生態已經開始快速生長,超出我的預期。這是非常可喜的增長。

為什麼小米做這些東西一下子能非常火?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技術的投入和大數據優勢。我們語音團隊在 2017 年 2 月份成立,到 2017 年 11 月份,我們電視場景下的語音識別字準確率達到 98.53%,是非常驚人的。這也說明小米在大數據上的領先性,也是今天整個中國在 AI 上可能領先的一大優勢,我們有眾多的產品,有全生態多樣性的數據,中國有人口、場景和消費能力。在手機上也可以達到 97% 的字準確率。未來 IoT 想像空間無限,未來自然交互空間,比如今天是語音,明天是視覺,到後天可能就不需要交互,自然就為你服務。

知識圖譜也是我們大力投入的一個領域,小愛同學知識圖譜不斷更新,我們計劃每月翻番更新。小米的 AI 將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與日俱增、如影隨形,與日俱增;包括知識,通用知識、專用知識,服務的主人了解程度。如影隨形是為主人量身定製,像影子一樣,這是小米 AI 和 IoT 的未來。 

智能手機是人工智慧的最大平台,「智能手機 + IoT」為人工智慧打造無限生態,這就是我們小米的優勢。有了 AI,我非常有信心,小米有可能更早、更好地實現小米新的使命:「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這裡的科技我想 80%、90% 都是 AI 科技。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生於數據長於B端,這家「國家隊」背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應對「千面」場景?
A 站數據泄漏後,我們深究了這 5 個細節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