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練修行之路,是教練的,也是你的

教練修行之路,是教練的,也是你的

一、每個人都是OK的

說道OK,什麼是OK呢?

通常,我們會問一個人,你做這件事情行不行?對方如果說「OK」,那麼,這裡的「OK」,就是「行」的意思。

再比如,這個結果是好的嗎?如果回答「OK」,那麼,這裡的「OK」,就是「好」的意思。

那麼,當我們詢問這個人是否「OK」時,就是在問,這個人是否可以做到,是否可以做好、做的不錯。

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OK」時,就是在肯定他的行為,肯定他的結果,肯定他的一切。

當我們從內心出發,認可一個人通過自己行為,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我們就會充分信任對方,充分尊重對方。那麼,對方就會打開內心的窗戶,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同時,也會堅定自己,能夠做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相信每個人都是OK的,不僅僅是信任和尊重對方,更是給對方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對方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能夠達成,讓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

教練,不僅僅是在給自己賦能,更是在給周邊的人賦能。

二、人們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

當我們在完成一項工作,或者處理一件生活事件時,是否會有下面的情況出現呢?

「這個我不會」

「那個我不行」

「以前沒做過,不知道怎麼做」

「我想不出辦法」

「我沒有資源去做」

「我該做的都做了,該想都的都想了,現在一點辦法都沒有」

讀者朋友聽起來是否熟悉呢?如果遇到喬布斯那樣的老闆,通常都會回一句「你還沒做,就和我說不行!?」

是的,「你還沒有做,就和我說不行」,反應了我們內心當中所抱有的各種幻想,如果事情最終沒有做好,可能我們會說:

「看吧,我說了我不行的,你非要我做,你也有責任」

「我都說了我不會,你還讓我上,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你完全沒有體諒我,事到如今,讓我很尷尬」

「事已至此,下次別再找我了」

聽起來有點霸道,但與實際情況相比較,有多少差距呢?

那麼,怎麼樣改進呢?這就是要堅信,人們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

有時候,我們在看問題,或者解決問題時,隨著越發深入,可能會陷入到某一個領域中,無法自拔,這也就是所謂的思維框架。

當我們跳出思維框架時,你會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止一條。

舉個例子,之前接觸到一個客戶,因為上課時無法做到一邊認真聽講,一邊做詳細的筆記,自己很苦惱,尋求如何可以改善自己記筆記的方法。同時,客戶也意識到,自己的強項不在筆記,而且筆記是為了自己後期的課程復盤使用,那麼,做筆記一定是要自己做嗎?

當客戶意識到,可以從筆記做的好的同學那裡,拿到相關資料,也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那麼此時,他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從怎麼做筆記,到怎麼拿到筆記資料,也就是一個思維的轉化,而我們的選擇,就會變得更多。

所以,每個人都擁有解決問題的一切資源,跳出思維框架,解決問題的方案,便有無數種可能。而教練所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客戶,打開思維框架,讓可能,變得更多。

三、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意圖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從前,有一個廟,廟裡有一個小和尚,在廚房洗碗,洗到最後的時候,不小心,將一隻碗滑到地上,打破了。大和尚看到後,急忙跑到師傅那裡打小報告。師傅聽到後,說了這麼一句話:「我知道,你是希望大家,都能珍惜來之不易的餐具。而且我相信,你以後永遠也不會打破碗!」大和尚聽到後,頓時醒悟。

作為讀者的你,聽完這個故事,不知道是否也有所醒悟呢?

有些人討厭別人虛偽,其實,他待人是真誠的。

有些人希望和他人保持距離,其實,他是要保持自己那份完整的人格獨立。

有些人不希望對方說自己不可理喻,其實,他的內心是期望被理解的。

有些人看到他人的行為舉止感到不滿,其實,他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一定的標準。

每個人,因為願景、價值觀、信念,以及環境的不同,心中的標準也會不一樣。而這套標準,卻實實在在驅動一個人的行為。

作為旁人,你雖然看到了對方的行為,然而,卻是以自己的標準在進行評判,而非對方的標準。而這也正是我們情緒波動(憤怒、不安、焦慮)的由來。

當我們靜下心來,看到對方行為背後的標準(就像上面的故事,師傅看到了大和尚背後那份愛惜炊具的善念),也就看到了對方背後的正面意圖,不僅溫度了對方,也溫暖了自己。

讀者朋友,當下次,我們被對方的行為所影響時,不妨問問自己,對方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是什麼?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四、人們正在做出最好的選擇

有的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早知道,我就選擇其它的方案了」

「早知道,我就去/不去做這件事了」

「早知道,我當時就應該買/不買那隻股票/那套房子/那件東西了」

可是,大家知道嗎,「早知道」的那個時刻,如果重新來一次的話,大部分人,根據當時的情況,還是會做出原來的選擇。因為,如果有可能,他在當時就已經選擇其它方案了。

所以,看似沒有規律的選擇,其實,是一個人當下最好的選擇。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做出的選擇,是最好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是豐盛的,因為,我們會肯定自己的選擇,會為自己的選擇而驕傲。

然而,對於那些後悔自己做出的選擇的人,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悔恨、淚水、情緒低落等各項負面情緒。而隨著這些負向能量的積累,我們的身體,也在一天天受到影響。

那麼,對於我們自己做出的選擇,後期不滿意怎麼辦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後期】不滿意的時候,時間維度已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後期】已經發生,哪怕只有1秒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自身的狀況,以及周圍的環境,都在發生變化。當我們以【後期】的各項環境,評判【當時】的選擇時,顯然是無意義的。

其次,接納、擁抱【當時】的選擇。同時,分析自己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因為什麼樣的原因,而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對於後面的選擇,能夠給予什麼樣的借鑒指導作用。

最後,通盤考慮,根據目前所知的一切,權衡利弊得失,做到心中有數,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當我們背起過去的包袱前行時,大家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同樣,當我們卸下包袱前行時,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相信並認可我們已經做出的選擇,立足於當下,聚焦於現在,換來的,也許就是更好的明天。

五、改變是必然發生且無法避免的

這裡有3層含義。

第一,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在向前發展的。

回顧我們身邊,環境的改變是巨大的。我們使用的一切,日新月異。再看看我們的孩子,與我們那個時代相比,完全不同。任何人,或多或少,或主動或被動,都會參與到世界的變化中,而每個人,都是這次變化的主角。順應時代的發展,是必須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第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量變到質變。

有些人會說,我的改變很慢,而有些人抓到了機會,改變很快。但無一例外,要想獲得改變,都需要嘗試做出改變。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從頭到腳的距離,有想法,不去實踐,永遠只是想法。同理,要想改變自己,讓自己有所為,也需要一點點的積累。

有這麼一個故事。

大山裡有很多的石材,根據用途不同,打磨成不同的形狀。有的石材,做成台階,被眾人踩踏。有的做成佛像,被眾人膜拜。而那些做成台階的石塊,向做成佛像的石塊抱怨:「大家都是石頭,憑什麼你被眾人膜拜,而我卻要被眾人踩踏。」做成佛像的石塊,掃了一眼說:「你做成台階,才忍受了幾刀。你知道嗎,我成為佛像,是受了千刀萬剮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知讀者朋友,聽到這個故事,是想做台階呢?還是想做佛像呢?

第三,蝴蝶效應,微小的改變,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些時候,人們會抱怨,自己做了很多,卻沒有應得的收穫。抱怨對自己的不公。

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維度出發,你會發現,你做的很多,給周圍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比如,在職場關係中,可能領導多出的一個肯定,會給下屬帶來溫暖的關懷,讓工作更有人情味。再比如,在親子關係中,可能媽媽的一個擁抱,會給孩子帶來安全和認可,讓那些叛逆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而一句「謝謝」,可能會感動無數人。

請讀者朋友們思考,當下屬、孩子,以及被感謝的人,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時,他們又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呢?他們的舉動,是否也會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世間的美好呢?

每個人都是OK的。

人們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意圖。

人們正在做出最好的選擇。

改變是必然發生且無法避免的。

以上是教練的修行之路,也許,也是你的修行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書法情懷,矢志不移
【睡前故事】懶骨頭國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