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生於亂世,父母早喪,幼年寄居人下,後躬耕研讀,遂有後人讚美的《隆中對》

他生於亂世,父母早喪,幼年寄居人下,後躬耕研讀,遂有後人讚美的《隆中對》

原標題:他生於亂世,父母早喪,幼年寄居人下,後躬耕研讀,遂有後人讚美的《隆中對》



在我國歷史上,


諸葛亮是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杜甫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

「萬古雲筲一羽毛」並不誇張,


古往今來,


在人們的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


迄今述流傳著「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的民諺,便是明證。


但是,在以往的漫長歲月里,


諸葛亮被人塑造成了不食人間姻火、


行為撲朔迷離的「神"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神,而是人,


不過是善於審時度勢,決策行動罷了。

要還諸葛亮以本來面目,


得從他生活的時代,


特別是他對時代風雲觀察與分析的傑作《隆中對》談起。


1


東漢末年,


由於封建王朝的殘酷壓榨和自然災害的猛烈襲擊,


廣大農民家破人亡,無以為生,


相繼由顛沛流離轉向鋌而走險,


公元184 年,即諸葛亮誕生後的第四年,


爆發了席捲長江以北的黃巾農民大起義,

「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沆重地打擊了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


鬧得「朝野崩離,綱紀文章蕩然」。


面臨滅頂之災的東漢王朝,


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


調兵遣將,瘋狂反撲。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


各地的軍閥勢力紛紛擁兵割據,


乘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自身難保之機,火拚廝殺,


進行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

當時,


公孫瓚佔據幽州(今河北北部、東部),


袁紹佔據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


曹操佔據兗州(今山苑西南部),


劉表佔據荊州(今湖北、湖南),


孫策孫杈兄弟佔據江東(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


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今四川、貴州、.雲南一帶),


唯獨劉備沒有固定地盤,


率部輾轉四方,


先後依附在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麾下。

諸葛亮就是在這風雷激蕩的年月,


開始接觸社會的。


他出生在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的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


父母早喪,幼年哿居在叔父諸葛玄家中。


公元194年,諸葛玄出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太守,


諸葛亮隨同南下。


沿途,「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景象,


在少年諸葛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為他後來立志消除分裂割據,


樹立統一夭下奠定了思想基礎。

諸葛玄到任不久丟宮,


便帶著諸葛亮去荊州投靠劉表。


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


十七歲的諾葛亮幵始獨立生活,


定居於襄陽(今湖北襄樊)以西二十里的隆中,


在這裡度過了十個春秋。


隆中十年,諸葛亮雖然「射耕壟畝」,


但過的並非與世隔絕的桃源生活。


此間,他認真研讀史籍,


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經驗教訓。

在往昔有建樹的人物當中,


他最佩服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


決心以他倆為榜樣,


干一番有益於天下統一的事業。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諸葛亮密切注意當時的政治形勢,


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各政治集團實力的消長和鬥爭的成敗,


並問當地以及因避戰禍而流亡荊州的名士司馬徽、徐庶等人一起縱論時事,


交換政見,逐漸成為名聲顯赫的人物。


至今,隆中還保留著後人紀念他這一時期活動所修的「古隆中牌坊" 「三顧堂" 「草廬亭」等建築物。

2



當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時候,


劉備正依附劉表門下。


儘管劉表「以上賓禮待」,


委派劉備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


但劉備不甘寄人籬下,急切朌望壯大實力,以求實現逐鹿中原的大志。


為此,他恭謙下士, 求賢若渴,


尤其要物色一個得力的輔佐之材。


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

四十七歲的劉備冒著隆冬的嚴寒「三顧茅廬」,


向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


諸葛亮認為劉備與他志同道合,


便把自己多 年對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


並為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戰略方針,這就是深得後人讚許的《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搡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_利盡南海,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闍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欖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套具有遠見卓識的方針,可扼要歸納為如下四點:


一、「跨有荊、益」,取代劉表,


劉璋割據稱雄的地盤,建立強大的根據地;


二、 利用「天府之土」的優越自然條件,積極發展生產,


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


「總攬英雄」,「內修政理」,


不斷增強經濟、政治、軍事實力;


三、「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妥善處理同少數民族的矛盾,


解除與勁敵爭鋒的後顧之憂;


四、「結好孫杈" 孤立曹操,


利用二對一的優勢,


先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待時機成熟,再兵分兩路北伐曹操,


取宛、洛(今河南南陽、洛陽),


入秦川(今陝西、甘肅渭水流域),


得勝之後,再揮師統一天下。


後來的歷史進程表明,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形勢的分析,


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他為劉備制定的安邦治國大計,


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3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


隨後便大舉南下力吞群雄,直襲荊州。


是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


駐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得知消息,


為避曹軍鋒芒退守江南樊口(今湖北鄂城)。


洶浦南下的曹軍,


也使「擁軍在柴桑(今江西九江),


觀望成敗」的孫權大為震驚,


或戰或降,猶豫不決。


在此關鍵時刻,諸葛亮請命前往柴桑,


與孫權結盟破曹,雙方就此達成協議。


於是,孫、劉聯軍於赤壁(今湖北蒲圻境內)同曹軍激烈交戰,結果曹操敗北。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 之戰」。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佔據了荊州。


公元211年,又率兵西進, 征戰三載,


迫使劉璋出降,佔據益州,


從而實現了「跨有荊、益」的目標。


公元219年,從曹操手中又奪取了漢中,


進一步擴大並鞏固了地盤。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正式稱帝,


建立蜀漢政權,


「三分天下 而居其一」


劉備因此而更加信賴諸葛亮,


公元223年,他在彌留之 際,


語重心長地託孤於諸葛亮:


「若嗣子(劉禪)可輔,輔之;


如其不材,君可自取,


同時又叮囑劉禪:


「汝與丞相(諸葛亮)從事,事之如父。」


諸葛亮在輔佐劉氏父子治蜀的過程中,


按照《隆中對》中的既定方針,


特別重視發展生產,


積極提倡「務農殖穀」,


選拔經驗豐富的督農官加強管理,


並在漢中地區大行屯田;


對「國之所資」的都江堰等水利設施,


專設堰官督辦,常年維修堤堰,疏浚河道,提高灌溉能力;


對與國計民生有直接影響的煮鹽、冶鐵、鑄錢、造械、織錦等手工業部 門,


一律實行官營。


由於實行了上述得力措施,


蜀漢很快就出現了 「田疇辟,倉縻實,


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


與此同時,諸葛亮廣泛網羅「智能之士」,


組成以劉備為核心的統治集團。


在這個龐大的集團中,


有早年跟隨劉備四方轉戰的關羽、張飛、趙雲、簡雍等人,


有佔據荊州後投奔劉備的龐統、蔣琬、向寵,黃忠等人,


還有佔據益州後留用的原劉璋部下董和、程畿、張嶷、馬忠等人,


不斷從政治和軍事方面增強骨幹力量,


為後來平定南中叛亂、


北伐曹魏創造了條件。


蜀漢的南中四郡:


越嶲(治今四川西昌)、永昌(今雲南保山)、 益州(今雲南晉寧)、牂牁(治今貴州貴定東北),均足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公元223年,


益州「大姓」雍闓和永昌豪強孟獲相互勾結,


發動武裝叛亂,


越嶲「夷」王高定、胖柯太守朱褒起兵響應,


叛亂迅速席捲南中地區,


不僅威脅著新生的蜀漢政權,


也牽制了蜀漢北伐曹魏。


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


於公元225年親自率部南征。


在向南中地區的進軍中,


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政策,


大力開展政治攻勢,


對待叛亂頭目尤其如此。


「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南中叛亂平定以後,


諸總克又採取「和睦安撫」的方針,


動員這些沿進的漁獵民族「漸去山林,


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


並選用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官吏,負責管理,


其中有的人還被吸收到蜀漢中央政權中來,


如盂獲就任了御史中丞(負責監察的大臣)。


4



南中地區局勢穩定之後,


諸葛亮於公元227年冬率軍駐紮漢中 (今陝西漢中),


准符北伐曹魏。


出發之前,諾葛亮上書劉禪,


傾訴自己欲成劉備未竟之業,


謀圖統一的決心。


這封奏疏,就是馳名千古的 《出師表》。


隨後,從公元22S年起,


進行了五次北伐,


史稱「五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


實際上只有兩出祁山,


第一次伐魏,初期進展順利,


兵強將勇,勢如破竹。


曹魏南安(今甘肅隴兩)、天水(今甘 肅甘谷東)、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三郡守軍相繼投降。


曹魏當局忙派張郃帶領重兵迎擊,


與蜀軍前鋒馬謖相遇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


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


又拒絕副將王平的勸阻,


擅自棄城上山,


遠離水源,被張郃率領的魏軍重重圍困,


最後敗北。


街亭失守,貽誤伐魏的有利戰機,


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


喪失了蜀軍進擊的主動權,


諾葛亮不得不撤軍至漢中。


諸葛亮因此「揮淚斬馬謖」並上疏 「自貶三等」。


此後,諸葛亮又連續三次指揮伐魏,


但是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公元234年,


諸葛亮親自率領十萬人馬進行第五次伐魏,


也是他生前最後的一次伐魏。


這次,蜀軍北出斜谷口(今陝西周至西南),


屯兵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


曹魏派出大將司馬懿搶渡渭水迎戰。


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離後方,


糧秣供應不便,


便採取曠日持久的拖延戰 術,


決心與請葛亮長期對峙,企圖以逸持勞,


逼迫蜀軍糧絕自退。


諸葛亮由於艱苦的鞍馬勞頓,


繁重的軍政事務,


常年食不甘味,席不暇暖,


最後積勞成疾,夙願未償,病死軍中。


直到五百多年以後,


杜甫還以無限惋惜的心情,


在《蜀相》詩中替諸葛亮


扼腕興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北伐曹魏失利,


未能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再次有力地證明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


說明他在分析形勢和決策行動上有時也難免先誤。


因為就當時的客觀情況而言,


鼎足而立的魏、蜀、吳三國,經濟、政治、軍事等實力大體均衡,


互相制約,


任何一方都不能將其他兩方吃掉,


統一神州的時機尚未達到,


所以諸葛亮也不能超越這一歷史條件去扭轉乾坤。


正如唐朝詩人溫庭筠在《經五丈原》詩中總結這一歷史事件時所說:


「下國卧龍空怡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點點閱讀 的精彩文章:

TAG:點點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