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做聖賢,王陽明決定「格竹」,但為什麼最後失敗了?

為做聖賢,王陽明決定「格竹」,但為什麼最後失敗了?

中國古代,有一種人非常稀有,比開國皇帝還少,這就是聖人。掰開指頭數數,公認的也就那個幾個,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曾國藩也只是被稱為半個聖人,可見難度之高。

孔子

公元1484年,十二歲的王陽明跟隨父親,來到了北京入私塾讀書。小王陽明很不安分,經常偷偷的跑出來,和外面的小朋友玩「戰爭遊戲」。他以大將自居,排兵布陣,指揮小夥伴們,忽左忽右,忽前忽後,弄得塵土飛揚。

一日,正當王陽明指揮正酣時,突然發現小夥伴們指揮不動的,然後就發現一個陰影向自己走來。回頭一看,他的父親王華正怒氣沖沖的看著他。

王華怒斥道:「我們家世世代代讀書,你這是在幹什麼?」王陽明不直接回答,問道:「讀書有什麼用?」王華氣不打一處,說:「讀書可以做大官,像你老子我,能中了狀元就是因為讀書。」王陽明繼續問道:「狀元可以傳給後人嗎?」王華冷冷一笑:「你想的美,要中狀元,得靠自己讀書。」小王陽明擺一擺手,說:「那狀元也沒啥好稀罕的。」王華差點氣暈過去了,更加的火冒三丈,就把王陽明痛打了一頓。父親的一頓痛打,並沒能讓王陽明停止胡思亂想,反而繼續更為深奧的思考。

一次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科舉中第,光宗耀祖,是天下第一等事。」王陽明不以為然,說:「科舉中第時時有,不能算天下第一等事。」老師有些生氣了,冷冷的問道:「那依你所見,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王陽明答道:「做聖賢。」

王陽明

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王華的耳朵里。他將王陽明叫到跟前,問道:「聽說你想當聖賢?」王陽明點點頭。王華聽完,哭笑不得,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口氣說道:「就憑你小子也想當聖賢,痴人說夢!」

王陽明沒管他老爹的態度,就此立下了做聖賢的大志。想做聖賢沒問題,但你得有方法,這時的王陽明並沒有方法。

弘治元年,十七歲的王陽明奉命回南昌結婚。第二年,他帶著新婚妻子返回老家餘姚。在途經上饒時,拜訪了大儒婁諒,向其請教了宋儒格物之說。臨行前,婁諒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確信他找到了成為聖賢的方法——格物窮理。

朱熹說過:「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朱熹還說過:「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等格到一定程度,就能把這個理找出來。」王華的官署里有很多竹子,按照朱熹的說法,這竹子里也必然是含著理的。只要能把竹子格清楚,那麼必然就能把這個理找出來。王明明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朱熹著書

於是他拉上了好友錢同學,一起到後院格竹。細風吹過,竹子左右搖動,王陽明的眼珠也跟著晃動。到了第三天,錢同學扛不住了,兩眼一黑,暈倒了。王陽明瞥了他一眼,暗罵這傢伙沒用,然後繼續格竹。到了第七天,王陽明終感體力不支,頭昏腦脹,和錢同學一樣,一頭栽倒了。以上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王明明「格竹」。格竹失敗,王陽明生了一場大病。他開始質疑朱熹的理論:格竹都格掉了半條命,還拿什麼格盡天下萬物?

陽明竹子

其實王陽明誤解朱熹了。朱熹認為,「理」分為兩個層次。天地萬物的理總和在一起,會形成大的「一理」;每個事物分開,又各有各的理,這便是「理一分殊」。王陽明的格竹,是想通過格出竹子這個具體事物的理,一步悟出天地萬物大的「一理」。這顯然是急功近利了,也不是朱熹「格物窮理」的本意。

王陽明格竹失敗了,但他的聖賢之路並沒有停止,再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磨礪後,最終創立了心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榆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榆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