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鐘山夜譚 另一種可能

鐘山夜譚 另一種可能

GIF

據悉,有天在美國紐約一個地鐵站里,一位「賣藝人」用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作品。他前面的地上,放著一頂口朝上的帽子。

沒有人知道,這位在地鐵里賣藝的小提琴手,是約書亞·貝爾,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演奏用的是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不幸的是,在貝爾演奏的45分鐘里,大約有2千人從這個地鐵站經過。但只有6個人停下來聽了一小會兒。先後大約有20人給了錢就繼續以平常的步伐離開。貝爾總共收到區區32美元。而兩天前他在劇院演出,所有門票售罄。要坐在劇院里聆聽他演奏同樣的那些樂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這就是《華盛頓郵報》主辦的關於感知、品味和人的優先選擇的社會實驗的一部分。實驗結束後,《華盛頓郵報》提出了幾個問題:一、在一個普通的環境下, 在一個不適當的時間內,我們能夠感知到美嗎?二、如果能夠感知到的話,我們會停下來欣賞嗎?三、我們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認可天才嗎?最後,實驗者得出的結論是:當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家,用世上最美的樂器來演奏世上最優秀的音樂時,如果我們連停留一會兒,傾聽一會兒都做不到的話,那麼,在我們匆匆而過的人生中,我們又錯過了多少其他東西呢?

GIF

這個實驗耐人尋味。《華盛頓郵報》提出的問題及結論,也值得我們反思。但我卻仍覺有些單薄。此事還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即,這實驗無意中也揭示了另一種現象:貝爾在地鐵的演奏美則美矣,卻並未達到其最佳狀態,因而無人識荊?他那把提琴,無疑是頂級好琴,但真的好到要值350萬美元嗎?那把琴值350萬美元,就一定能奏出超美的音樂嗎?

我無意貶低貝爾和他那把寶琴的價值,只想提出另一種思路而已。畢竟世上也存在著太多價值被種種因素高估,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現象。比如某些名家的書或畫賣到天價,其實得益於炒作或小圈子互捧。大眾蜂擁追捧的,往往只是其頭上的光環而非實際價值……再者,即便我們了解演奏者是貝爾,卻因種種原因而不得不匆匆而過,這是否就意味著是一種錯失?生活往往非此即彼,美好的有價值的事物也比比皆是;放過這個,或許獲取了那個;一定要以為少聽一會兒好音樂就是一種錯失,這結論似乎也有些武斷……

如此看來,地鐵站里的實驗提供給我們的,遠比表面看來的要豐富得多。世界本身,也往往比我們感受到的要複雜得多。而凡事多想想,或可能更接近真實。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座西窗 的精彩文章:

這一夏燦爛而寂靜的喧囂

TAG:B座西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