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縱觀古今之茶器之談

縱觀古今之茶器之談

何謂茶器?其生而為茶,載於茶,又不止於茶。這是我對茶器的初步理解。當然,這是往大了說,而往小了說,茶器就是泡茶、喝茶的必備物具。吾不才,今與茶友們談談:與茶文化一樣具備悠久歷史的另一種文化--茶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晚唐詩人陸龜蒙描繪越窯出窯時秘色瓷的情形,場面之浩大,種類之多,「千峰翠色」已描繪得淋漓盡致。陸龜蒙是一個愛茶之人,每日邀友詩歌唱和,品茗鑒水,好生風流,令人羨慕不已,其詩詞《奉和襲美茶具十詠》便是遺留後世且頗得評價的佳作。

秘色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是唐宋越州名窯(今浙江一帶)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又簡稱「秘瓷」。唐宋時期越窯秘色瓷成為青瓷上品,是上乘的茶器酒器。秘色瓷在業內一直流傳著三個說法。一說古代只有君王有資格使用,故稱秘色瓷;二說秘色瓷本是碧色瓷,和越窯青瓷一樣,被叫混淆了,不過這個說法歷史難以考證,較為牽強;三說則是保密的釉料配方,推及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塗抹器物表面而燒成的瓷器。

儘管眾說紛紜,但其胎壁有輕薄,釉色均勻,青碧剔透,質感溫潤細膩,如冰似玉,其美符合傳統審美,令人十分之賞心悅目。唐朝飲茶風氣,極具奢華之美,飲茶者多為文人雅客、達官顯貴,往往焚香煮茶,茶侍靜候兩側,琴音幽然而來,雅談間輕嘬一口,奢華而不失雅意,直叫人一詠三嘆。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與沉澱,由唐到宋,茶器的走向,是由富麗奢華,轉向簡單清雅。由宋到明,茶器則向著素潔發展,茶器的乾淨雅緻,和茶文化的精髓融為一體。宋朝和明朝則更為流行白瓷和青花瓷,成為宋、明茶文化載體得代表茶器。白瓷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光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青花瓷藍白相映和美,怡然成趣,晶瑩明快,周身所繪圖案栩栩如生,或山間花木,或凌波仙子……整體美觀雋久。

清代,茶器精簡到了一定程度,通常飲茶器具,只有碗、盞、壺三樣,有「景瓷宜陶」之稱,也就是景德鎮得青花瓷與宜興的紫砂陶。總而言之,在清代紫砂壺的工藝達到了巔峰。紫砂壺原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製成後呈現紫紅色,雖不施釉色,卻也光澤瑩潤,除卻耐人尋味得泥色多變,還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的等特點。紫砂壺開壺、養壺之說出處哪裡我並沒有深究,但據說一隻紫砂壺常年被茶香滋潤,愈發厚重拙樸,養到一定程度,注入清水,便自然散發茶香。但很多茶人因紫砂這一亮點唯愛紫砂,專註地做了「養壺人」。一隻壺,一種茶,便是一生一世,專註而又虔誠,人對茶的感情,通過一把壺表現出來,以紫砂的厚重對抗著世界的飄渺與浮華。而最適合養的壺,莫過於紫砂壺。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隨著各個朝代的更替,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對茶具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愈發名貴、精緻,甚至是另類、奇巧。我在前文《南茗佳人之美人茶席:茶人蘇軾》提過蘇軾是個大雅之人,在才華橫溢的他眼裡,用芊芊素手一點一泡的美人也是茶器,紅袖香茗,自然滿足了蘇大學士茶香夢裡的一抹風流。不僅如此,蘇大學士還嫌傳統的茶壺太小,雖玲瓏小巧而不失雅意,卻不能盡興而飲。經蘇大學士一番改造,提梁壺就此問世,又因提梁壺為蘇東坡所制,被譽為東坡提梁壺。

隨著近代玻璃工業的崛起,玻璃茶器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因玻璃透明的特性,屬於工業產品,塑形較為容易加之物美價廉,故而深的茶人們的好評。在眾多茶具中,又以玻璃茶具最為常見,用其泡茶一杯香茗,香霧縈繞於杯口,朵朵芽葉亭亭玉立,葉尖上下浮動、輕舒柔展皆盡收眼底,再觀其茶湯或淡黃或淺綠……晶瑩而剔透,觀之心曠神怡,別有一番風味,不待飲茶已是視覺盛宴般的享受。不過美則美矣,缺點相較於其他茶器也較為明顯,玻璃茶器薄而易碎,比陶瓷更為燙手,若扛不住其「熱情」,難免落得杯碎湯毀的下場。

繼承先賢們的茶器文化後,現代茶人們在選擇茶具時如有神助,總能從現代陶瓷大師們手裡找到心儀之屬,其中不乏有茶器收藏愛好者。瓷茶具的清雅幽然,陶茶器的拙樸厚重,玻璃茶器的純凈透明……現代茶器種類之繁、之美,豈是區區一文便可概括?茶器是茶的一部分,兩種文化早已融為一體,一如既往的承載著塵世間所遺留的芬芳,如普洱生茶一樣越陳越香。(文章系說茶網原創,作者:謙不語,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何謂茶器?其生而為茶,載於茶,又不止於茶。這是我對茶器的初步理解。當然,這是往大了說,而往小了說,茶器就是泡茶、喝茶的必備物具。吾不才,今與茶友們談談:與茶文化一樣具備悠久歷史的另一種文化--茶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晚唐詩人陸龜蒙描繪越窯出窯時秘色瓷的情形,場面之浩大,種類之多,「千峰翠色」已描繪得淋漓盡致。陸龜蒙是一個愛茶之人,每日邀友詩歌唱和,品茗鑒水,好生風流,令人羨慕不已,其詩詞《奉和襲美茶具十詠》便是遺留後世且頗得評價的佳作。

秘色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是唐宋越州名窯(今浙江一帶)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又簡稱「秘瓷」。唐宋時期越窯秘色瓷成為青瓷上品,是上乘的茶器酒器。秘色瓷在業內一直流傳著三個說法。一說古代只有君王有資格使用,故稱秘色瓷;二說秘色瓷本是碧色瓷,和越窯青瓷一樣,被叫混淆了,不過這個說法歷史難以考證,較為牽強;三說則是保密的釉料配方,推及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塗抹器物表面而燒成的瓷器。

儘管眾說紛紜,但其胎壁有輕薄,釉色均勻,青碧剔透,質感溫潤細膩,如冰似玉,其美符合傳統審美,令人十分之賞心悅目。唐朝飲茶風氣,極具奢華之美,飲茶者多為文人雅客、達官顯貴,往往焚香煮茶,茶侍靜候兩側,琴音幽然而來,雅談間輕嘬一口,奢華而不失雅意,直叫人一詠三嘆。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與沉澱,由唐到宋,茶器的走向,是由富麗奢華,轉向簡單清雅。由宋到明,茶器則向著素潔發展,茶器的乾淨雅緻,和茶文化的精髓融為一體。宋朝和明朝則更為流行白瓷和青花瓷,成為宋、明茶文化載體得代表茶器。白瓷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光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青花瓷藍白相映和美,怡然成趣,晶瑩明快,周身所繪圖案栩栩如生,或山間花木,或凌波仙子……整體美觀雋久。

清代,茶器精簡到了一定程度,通常飲茶器具,只有碗、盞、壺三樣,有「景瓷宜陶」之稱,也就是景德鎮得青花瓷與宜興的紫砂陶。總而言之,在清代紫砂壺的工藝達到了巔峰。紫砂壺原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製成後呈現紫紅色,雖不施釉色,卻也光澤瑩潤,除卻耐人尋味得泥色多變,還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的等特點。紫砂壺開壺、養壺之說出處哪裡我並沒有深究,但據說一隻紫砂壺常年被茶香滋潤,愈發厚重拙樸,養到一定程度,注入清水,便自然散發茶香。但很多茶人因紫砂這一亮點唯愛紫砂,專註地做了「養壺人」。一隻壺,一種茶,便是一生一世,專註而又虔誠,人對茶的感情,通過一把壺表現出來,以紫砂的厚重對抗著世界的飄渺與浮華。而最適合養的壺,莫過於紫砂壺。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隨著各個朝代的更替,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對茶具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愈發名貴、精緻,甚至是另類、奇巧。我在前文《南茗佳人之美人茶席:茶人蘇軾》提過蘇軾是個大雅之人,在才華橫溢的他眼裡,用芊芊素手一點一泡的美人也是茶器,紅袖香茗,自然滿足了蘇大學士茶香夢裡的一抹風流。不僅如此,蘇大學士還嫌傳統的茶壺太小,雖玲瓏小巧而不失雅意,卻不能盡興而飲。經蘇大學士一番改造,提梁壺就此問世,又因提梁壺為蘇東坡所制,被譽為東坡提梁壺。

隨著近代玻璃工業的崛起,玻璃茶器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因玻璃透明的特性,屬於工業產品,塑形較為容易加之物美價廉,故而深的茶人們的好評。在眾多茶具中,又以玻璃茶具最為常見,用其泡茶一杯香茗,香霧縈繞於杯口,朵朵芽葉亭亭玉立,葉尖上下浮動、輕舒柔展皆盡收眼底,再觀其茶湯或淡黃或淺綠……晶瑩而剔透,觀之心曠神怡,別有一番風味,不待飲茶已是視覺盛宴般的享受。不過美則美矣,缺點相較於其他茶器也較為明顯,玻璃茶器薄而易碎,比陶瓷更為燙手,若扛不住其「熱情」,難免落得杯碎湯毀的下場。

繼承先賢們的茶器文化後,現代茶人們在選擇茶具時如有神助,總能從現代陶瓷大師們手裡找到心儀之屬,其中不乏有茶器收藏愛好者。瓷茶具的清雅幽然,陶茶器的拙樸厚重,玻璃茶器的純凈透明……現代茶器種類之繁、之美,豈是區區一文便可概括?茶器是茶的一部分,兩種文化早已融為一體,一如既往的承載著塵世間所遺留的芬芳,如普洱生茶一樣越陳越香。(文章系說茶網原創,作者:謙不語,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90%的茶友都不知道喝普洱茶會上火的原因
南糯山哪些寨子有古樹茶?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