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非智庫論壇第七屆會議舉行 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中非智庫論壇第七屆會議舉行 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2018年是中非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年份,9月即將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賦予中非關係與合作新的時代內涵。作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配套活動,中非智庫論壇第七屆會議於7月4—5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和非洲50多個國家的代表暢所欲言、深入交流,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中非關係發展集思廣益,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思想和智慧。

改革開放與中非關係發展同行

正如會議主題「改革開放與中非關係」所揭示的那樣,中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與中非關係發展歷程並進同行。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列舉的幾個數據,為中非關係40年來的蓬勃發展寫下了生動註腳——中非貿易額從1978年的7.6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700億美元;中國迄今已同24個非洲國家建有雙邊層面的全面戰略夥伴或戰略夥伴關係;中非雙方人員往來每年近200萬人次,友好省市總數已達133對;現有2000多名中國維和人員部署在非洲5個聯合國任務區,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過去40年,是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40年,也是中國與非洲國家攜手並肩前行的40年。」陳曉東說。

在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對中非關係的影響時,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穆罕默德·法伊茲·法拉哈特表示,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主動將自身發展與全球發展融為一體,尤其重視帶動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這使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當中的穩定性因素,也為中非關係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非洲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融資援助等領域沒有國家像中國那樣,同非洲的合作廣度如此之廣、深度如此之深。」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創始人兼主任漢弗萊·莫希認為,一些西方國家對非洲往往採取雙重標準,要求非洲打開窗戶和大門的同時卻對非洲關上了窗戶和大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對非交往中從不失信於人,真誠地給予了非洲毫不猶豫的支持。中非合作的項目符合非洲國家的利益,支持非洲國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在梳理40年來中非關係蓬勃發展的歷程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李新烽總結了四大特點。同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曲線,與非洲經濟發展的曲線基本吻合;互補發展,中國充裕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與非洲豐富的人力和自然等資源形成有機結合;雙贏發展,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不以犧牲一方利益來發展另一方,尤其在國際事務中雙方的合作堅定捍衛了中非共同利益;引領發展,正確義利觀等中非關係發展中產生的理念,已擴展至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理念,中非合作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

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新願景

即將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開啟中非合作新時代。陳曉東介紹,該峰會將為中非合作共建「一帶一路」開闢新願景,引發與會專家學者熱切期盼。

在肯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彼得·卡萬加看來,中國和非洲這兩大古老文明在歷史上早已通過古絲綢之路聯繫起來,開展了平等友好的交往。如今,在中國追求民族復興百年夢想的同時,非洲也在為實現《2063年議程》而奮鬥,「中國夢」和「非洲夢」因「一帶一路」倡議更加緊密地走到了一起並逐步開花結果。

卡萬加對「一帶一路」倡議美好前景的信心,來自實踐的有力支撐。作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全線採用中國標準、裝備、技術、管理的蒙內鐵路已於2017年5月正式通車。這條百年來修建的肯亞首條鐵路,運營一年多來已使肯亞的物流成本降低了約40%,拉動肯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5%。「『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鋪路架橋,更是一種合作模式創新,幫助非洲走向繁榮。」卡萬加說。

卡萬加此言道出了與會專家學者的普遍心聲。他們期待,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把中方資金、技術、裝備、人才等優勢,同非洲自然資源、人口紅利、市場潛力等稟賦更加緊密對接起來,出台務實合作新舉措,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非洲駐華使團團長、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維克托·希科尼納建議,未來中非合作的重點應適當向非洲農村地區傾斜。非洲絕大多數人口仍生活在農村地區,而且貧困指數相當高。中國對非投資要在非洲農村和城市之間進行更平衡分配。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墨特霍爾德·蒙耶也期待,通過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非洲國家實現工業化,幫助非洲人民擺脫貧困。除了傳統合作領域之外,他還建議中非未來拓展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合作。因為對擁有漫長海岸線的非洲來說,發展海洋經濟對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談到「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國家的發展戰略進行更好對接時,外交學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旦認為,注重差異化是關鍵。不是所有非洲國家都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根據不同國家的特色與優勢因地制宜制定對接方案。

共同打造中非話語體系

在當前國際形勢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各方圍繞國際話語權的爭奪更趨激烈,中非關係發展面臨更加複雜的輿論環境。理直氣壯地唱響中非關係的光明前景、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話語體系、敢於並善於回應外界對中非合作的不實雜音,是與會專家學者達成的共識。

針對一些西方國家近期又開始炒作的「中國貸款加重非洲債務負擔」的荒謬言論,與會中非專家學者共同予以堅決駁斥。喀麥隆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斯特凡·恩格瓦扎認為,西方國家對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往往帶有附加政治條件,而中國卻從不附帶先決條件。中國優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對非投融資不僅直接創造了就業崗位,更通過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技術轉讓等方式培育了當地自主發展能力,降低了非洲長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

陳曉東表示,中方高度重視非洲債務可持續性問題,堅持集約發展,幫助非洲「築巢引鳳」,本著負責任態度向非方提供投融資,對非借貸風險總體可控。同時,中方還設身處地想辦法幫助非方防範債務風險,減輕、減緩償債壓力。

「中非的故事必須由我們自己來說。」獅子山《協和時報》高級記者約瑟夫·謝庫·馬爾蓋說,一些西方媒體對中非合作的報道並不客觀,甚至刻意抹黑,對中非關係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要通過加強中非媒體與智庫合作等方式,共同提升中非話語權,更好開展公共交流,塑造更正面的國際形象。

此次會議由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後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主辦,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國務院參事室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聯合承辦。

原標題: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羅堃:漢語標題特點的再認識——遠距單向、韻律親和
孟虹:歷史反思與德國國會大廈的記憶傳承功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