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真的確定,你知道嗎?」

「你真的確定,你知道嗎?」

你覺得自己無知嗎?可能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多少會覺得被冒犯。因為在全球互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信息資訊的獲取已經相當便利,「無知」這個詞似乎是最不應當存在的。可事實上,對自己無知的認識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兒。早在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曾提出「無知之知」的概念。在大家都聲稱「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的時候,蘇格拉底卻認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我知道『自己多麼無知』」

而相信看過電影《黑客帝國》的人都對這一幕印象深刻:黑客組織的首領墨菲斯在尼奧面前拿出紅藍兩顆的藥丸。服下藍色藥丸,那麼依然可以過上原先幸福無知的,被「母體」matrix的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生活;而服下紅色藥丸,則意味著脫離被「母體」matrix的操控,進入到真實殘酷的世界。到底是要選擇幸福的無知,繼續待在舒適區呢?還是選擇破除以往的認知,直面那個你從未見識過的現實?

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過於哲理了。其實不然,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已知的已知」,是每個人最熟悉舒適,甚至產生依賴的區域,比如你的家,你身處的行業;而「已知的未知」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其存在,暫時還未納入認知版圖的東西,比如你英語不是很好,但知道掌握它非常重要。而除了這兩點,決定一個人認知版圖大小的,其實是「未知的未知」。這一塊認知的盲區,才是最容易被忽視,卻又往往最至關重要的。一個一直在解決眼前問題的人,是永遠無法從更高維度去發現問題,跳出思維邊框從而實現創新的人。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來自日本知名商務顧問細谷功的作品——《高維度思考法》。我們從書中節選了關於「未知」的闡述,希望與你一起重新探索自己的認知版圖。

「未知的未知」這一死角

你能列舉出幾個「便利店裡不出售的東西」?

請備好紙筆,實際動手嘗試解答以下問題。

兩個問題為一組。限時一分鐘,請儘可能多地列出答案。

問題:列舉便利店裡出售的東西(限時一分鐘)

問題:列舉便利店裡不出售的東西(限時一分鐘)

你列出了哪些東西? 有多少個?

其實稍經思考就會發現,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不同的思路」。

問題「列舉便利店裡出售的東西」,相對而言比較簡單。

想必九成以上的讀者都會想起自己常去的便利店,然後從貨架的一端開始逐次「瀏覽」,同時列出這些商品:「飯糰、盒飯、副食品、乳製品……」如果單詞的「細度」(例如飯糰所用的具體食材等)暫且不論,則幾乎所有列舉出來的商品都是這樣的。

可以說,這同我們依賴「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創意時的「用腦法」是一樣的,即找到腦中的「貨架」——也就是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從一端開始瀏覽,按需取出上面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思路的個體差異是非常少的(大家的想法都一樣)。

那麼,「不出售的東西」又如何呢? 這個問題不同於前者,其思路和答案因人而異,千差萬別,能夠如實體現「頭腦的靈活度」。

首先,無法擺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人,會想起與便利店類似的其他商店,例如百貨商店、家電賣場等,然後仍舊在「貨架」上瀏覽商品,如錢包、皮包、鞋、服裝、寢具、冰箱、手機,等等。總之比起前一個問題,只有「貨架的種類」變了,思路還是完全一樣的。

頭腦再靈活些的人,會擴大範圍,想到與便利店差異較大的商店,比如各種興趣愛好用品的專營店,然後在這類商店的「貨架」上瀏覽商品,如「自行車、釣魚竿、高爾夫球、滑雪板、小提琴……」然而,這種思路仍未脫離「知識和經驗」的範疇。

頭腦更靈活的人,可能會想到「大件」(汽車、房屋)或「奢侈品」(珠寶、高級手錶),甚至還可能想到下面這樣的答案:

·(不屬於產品的)「服務」(保潔、諮詢……)

·「生物」(狗、蛇、獨角仙……)

·「無形之物」(電、煤氣、空氣……)

·「極巨大或極昂貴的東西」(銀河系、非洲之星……)

·「以前有而現在沒有的東西」(平安時代的空氣……)

·「本就不是商品的東西」(愛、人行橫道……)

·「世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永動機、時光機……)

……

「便利店裡不出售的東西」其實是無限多的,如圖1-1所示

(這只是其中一例,若從其他側面觀察,還可能通過各種切入點進行不同的擴張)

可以想到仙女座星系、宿醉、助動詞、希格斯粒子、邪馬台國、跳蚤的心臟、長生不老葯……倘若進一步發揮想像力,還有迪士尼樂園的百年免費門票、無人能解的微積分、青春的苦澀回憶、跟源賴朝的握手券、奔跑時速高達200 公里的蟋蟀……可謂無窮無盡。

總而言之,包括荒誕無稽的事物在內,「不出售的東西」是「應有盡有」的。然而我們聽到這樣的創意時,卻常會做出「這樣也行?」的反應。這正是一種「囿於固定觀念」的狀態。雖然回答這個問題只需要一分鐘,卻能輕易檢驗出思維之環可以擴張多遠(視野能擴張多遠),亦即「頭腦的靈活度」。將這部分引導練習與「知(識)」和「無知、未知」聯繫起來,更能得出幾條訓示:

· 運用既有的知識和信息獲得創意會更加簡單快捷

· 想出創意的過程幾乎不會因人而異

· 既有的知識和信息中存在「向心力」(知道得越多,越難擺脫)

· 輕易意識不到「根本沒意識到自己不知道」

· 嶄新的創意是指「乍看很蠢」「引人發笑」的東西

此外,通過這樣的引導練習,還能從各方面對創意有所意識。關於這部分的內容,會在本書的各章節進行講解。

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未知的未知」

說起「無知、未知」,有一段話值得注意。2002年2月12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 拉姆斯菲爾德在記者會上被問及「伊拉克政府向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分子提供援助一說有何證據」時,他給出了聞名全美的回答:首先存在知道自己知道的「 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然後存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另外還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

圖1-2 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已知和未知的三個分類

這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知被分成了兩類,在「已知的未知」外側還存在「未知的未知」(圖1-2)。這使我們重新意識到一件理所應當的事——關注「連不知道都不知道」的領域,是開拓知的世界的第一步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等組織,通常存在一種誤解和盲信,那就是以為「第二個環」的內側——「已知的未知」和「已知的已知」就是「整個世界」。人們很容易忘記一個至理:人類的未知遠超(足有天文學上的差距)已知。

正如圖1-3所示,從內向外的第一、第二個環,其實只是我們所處世界的一小部分(如同宇宙空間中的地球)。可以說,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是發現問題的基本前提。為了便於表現,「第三個環」也用線畫了出來,但它實際上應該是無限的,是不停膨脹著的,完全可以代表「宇宙的盡頭」。

這種體驗與「便利店的引導練習題」類似。「便利店裡不出售的東西」其實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但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被「世上出售的東西」這一「知道不出售」的領域束縛,至於其外側那無限大的領域,則甚至連想都想不到。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後文還會提到,我們會被這個「外側的環」以各種形態「包圍在內」,很難發現其存在。這也恰恰關係到「無知之知」的重要性。

例如在風險管理的世界裡,人們會設想可能發生的風險並思考相應的處理辦法。但實際上,作為風險而被認識到的風險(可能發生哪些事)已然屬於「已知的未知」,而真正應該考慮的是「甚至無法設想的事」,也就是「未知的未知」。「出乎預料」這個詞有兩層含義,一是「未知的未知必然存在,所以就算知道也無計可施」;二是對於「未知的未知」這一領域毫無預料。對於風險管理而言,後者是很糟糕的狀況,正是「對於未知的未知連想都沒想過」的典型。

舉個例子,比如用互聯網檢索引擎搜索信息。我們往往會陷入一種錯覺,以為任何未知的信息都能搜索出來,但實際上,當你想到要輸入「關鍵字」的一瞬間,搜索出來的結果就必然無法脫離「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一領域,而真正的「連不知道都不知道」,則處在其外側無限擴展的「連關鍵字也想不出來」的領域。

「常識」是位於「已知的未知」外側的牆

再把「三個領域」擴展到商業顧客的範圍來看。既有顧客處於最內側的環里;被視為現有市場的對象顧客——「知道有可能購買,還沒買」的顧客處於第二個環里;目前甚至還沒被設想為顧客的人,即所謂的「未創造」的顧客,處於第三個環里

德魯克曾經說過:「商業就是創造顧客。」身處穩定業界的人,總是容易張口閉口「有或沒有市場」,這恰恰體現了局限於「第二個環」內側的思路。可以說,德魯克的那句話直截了當地呈示了一種精神,就是要著眼於第二個環的外側。

世間所謂的「常識」也正是如此。可以說,位於「已知的未知」外側的牆,其名即為常識。在這種情況下,世間「非常識的」行為和現象自然並非不可見,但就算能親眼見到「事實」,人們仍會建起一堵名為「常識」的隱形之牆,並在牆上安裝過濾器,把牆外側的「非常識的」領域排斥在外,認為那不值得思考。也就是說,即使親眼能見,也認識不到其存在。

世間所謂的常識,終歸是虛幻的東西,會因時間、場合、地點而改變。昨天的常識可能變成明天的非常識,這個業界的常識可能是那個業界的非常識。依著固守常識的事物觀,反而看不見重要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會陷入無知的狀態,更會陷入沒意識到自己正處於這種狀態的「無知的無知」的狀態。

舉個身邊常見的例子,比如在職場上,上司叫下屬「拿出更有新意的創意!」可一旦下屬提出「真正有新意」的創意,上司無非會給出「其他公司也在做這個方案吧?」「這個構想為時尚早」之類的評價。這其中的結構,也可用上述的「三個環」來加以說明。

上司所說的「有新意」,根本沒脫出「第一個環的外側,第二個環的內側」這一領域,而且恐怕連上司本人也沒意識到這個結構的存在。下屬提出的創意,卻處在(對於上司而言)「第二個環的外側」。突然「有新意」到如此程度的創意,往往會遭到上司的否定。

此外,「三個領域」是因人而異的。對於某些人而言屬於「已知的未知」這一領域,對於其他人而言可能就是「未知的未知」。我們即使在無意識中談到未知的領域,也往往是在談論「已知的未知」,對於連不知道都沒意識到的「未知的未知」這一領域則毫無意識。

在本書中,基於對「未知的未知」所意識到的「無知之知」的思考被稱為「開放性思考」。相對地,處於對「未知的未知」毫無意識的「無知的無知」狀態下的思考被稱為「封閉性思考」。如何才能有意識地實踐「開放性思考」,使之為己所用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考《高維度思考法》一書。

在《黑客帝國》里有一句經典台詞,出自反派塞弗之口:「無知即快樂。」不可否認,對於個人,還是組織、企業而言,閉門造車迴避成長確實是一件再舒適不過的事兒。然而這種短視的快樂卻是無法長久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未來終究是屬於那些敢於探索未知,直面真實世界未知,不斷擴大認知版圖和給自己升維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浪 的精彩文章:

我的網友長得像聖鬥士星矢,還和我畫的各種人物重名又撞衫,而現在我們……

TAG:後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