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烏合之眾》談教育

《烏合之眾》談教育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初版於1895年的書,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書中準確地預測了社會主義——「戰爭、社會主義和經濟衝突必將為我們帶來大量的其他災難」,堪稱神作。

作為烏合之眾的一份子,我參加集體活動時通常都會重溫。這次去北京參加活動,更因為這本書帶來的種種匪夷所思的因緣際會,更是認真再通讀一遍。

不談其他也罷,就談談這本書裡面提及的教育(藍色為作品原文或大意,紅色為揚州雅痞筆記)——

作者認為決定群體意見和信念的產生和確立的因素有兩類: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教育在間接因素中具有一般性,與種族、傳統、時間、制度並列,是群眾運動的導火索。

首先,作者擺出了當時大眾占支配地位的教育觀念:教育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人,它的可靠結果就是使人得到提高,甚至使人變得平等。

——這與當下何其相似乃爾!

作者跟著闡明自己的觀點:教育既不能使一個人更道德,也不能使他更幸福;它既改變不了他的本能,也改變不了他遺傳的激情,而且,有時候 -- 此事的發生只需糟糕的指導-- 它的壞處遠遠多於好處。

——教育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糟糕的指導更帶來更大是危害(正確引導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們的教育制度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心理學基礎上,這種基礎認為,智力是通過一心學好教科書來提高的,只要一個人的成績足夠好,那麼他的智力就會穩步提高。所以人們便儘可能強化學習手冊中的知識,從小學到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個人意識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

聽課,牢記語法或摘要,好好重複,好好模仿 -- 這實在是一種荒唐可笑的教育形式,其所有的努力都是一種信仰行為:承認老師的絕對正確;其唯一的效果就是不斷貶低自己,使自己變得無能。

——引導孩子學習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產生內驅力(個人意識)。

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是擁有判斷力、經驗、主動性和品格 -- 這些品質都不是書本所給予的。書本就好比詞典,查閱起來很有用,但把它連篇累牘地謹記在心卻毫無用處。

——成功的四個前提至今依然有啟發性,批判性思維(判斷力)、經驗(實踐)、主動性(內驅力)、品格(情商)缺一不可,批判性思維列在首位,它是判斷和行動的起點;

小學,初中是義務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載體——學校,在此階段所傳授的知識大多是人生中的「剛需」。學校通過應試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在方向上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在效果上力爭最佳性價比(固定成本之下收益最大化)並無不妥;

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的補缺和提升,校外教育(家庭是主角)要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特別是在小孩有天賦的文體、藝術等方面需要進行補缺;

因為中國的現實情況,批判性思維在學校基本不教授的。這塊校外教育尤需補上,以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判斷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格發展認為:青少年成長教育的著眼點是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主角,學會對自己負責,大人從旁引導和協助。

應試教育是一種「體制化生存」。「改變,還是適應?」這不是一個問題。應試能力是最大的素質,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要麼應他人之試(公共性發展),要麼應自己之試(個性化發展)。每個人都必須盡最大努力,不負天賦。

——以下觀點頗有意思,不過要與時俱進地看:

應試教育的結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農民不想再做農民,而大多數中產階級,除了吃國家職員這碗飯以外,不想讓他們的兒子從事任何別的職業。因為在國家職員行業里想要取得成功,無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現出任何一點個人的主動性。

儘管國家用教科書製造出這麼多有文憑的人,但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只好讓另一些人無事可做,它只能把飯碗留給先來的,剩下的沒有得到職位的人就成了國家的敵人。大量炫耀著文憑的人在圍攻各種政府部門的職位,成千上萬的人在謀求著最平庸的官差,應試教育在底層創造了一支無產階級大軍,這個群體對自己的命運憤憤不平,時刻都想起來造反。

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場的知識,是讓人造反的不二法門。

最壞的社會之敵——無政府主義者,往往是在學校的獲獎者當中吸收新成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格發展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三格發展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