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民政府搞了十年工業建設,為何連像樣的火炮都造不了

國民政府搞了十年工業建設,為何連像樣的火炮都造不了

文/寂寞的紅酒

火炮是現代戰爭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在近現代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抗戰時期,中國就因為不能製造火炮吃了日軍的大虧,被日軍火炮打的傷亡慘重。全面抗戰的八年里,國民政府總共才生產了98門大炮,其中94門是從國外購買零件組裝的,還有4門是試驗性的高射炮。眾所周知,抗戰前,國民政府搞了十年的工業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被吹噓為「黃金十年」。那麼為何國民政府搞了十年的工業建設,卻連一門像樣的火炮都不會造?

其實國民政府不能造火炮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不會造,而是沒有原材料。沒有技術可以引進,不會研發可以仿製,但沒有原材料就只能進口了。由於中國鋼鐵工業落後,所以中國需要的炮鋼幾乎全都需要從國外進口。晚清時期,中國還有些底子,建設了亞洲規模第一的漢陽鋼鐵廠。但由於經營不善等因素,漢陽鐵廠一直沒什麼起色,越干越差勁,最後落到日本人之手,成為日本人的代工工廠。此後中國再也無力搞大規模的鋼鐵工業,國內雖然有幾家小鋼廠,但技術落後、鋼鐵質量差,產量更是低的可憐,和沒有差不多,所以國內的鋼鐵只能依賴進口。

北洋時期,世界火炮發展水平較低,漢陽鐵廠還在手中,所以中國的幾大兵工廠還能勉強製造火炮。雖然性能落後,但起碼還能造,有總比沒有強,和國際脫軌沒有那麼嚴重。但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火炮已經升級換代,原先的碳素鋼逐漸被性能更好的合金鋼所取代,碳素鋼已經不能滿足製造火炮的需要。由於中國根本生產不了合金鋼,所以只能從國外進口製造火炮的炮鋼。雖然東三省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具有一定的火炮生產能力,但生產仿製的大部分是老式火炮,處於一戰時期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老式火炮對鋼鐵質量和火炮生產技術要求不高。儘管東三省兵工廠能生產100毫米輕型榴彈炮、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這種高性能火炮,但炮鋼材料以及關鍵部件全都依賴進口,根本不具備自主生產能力,只能算是組裝貨。兵工廠開設的附屬鋼鐵廠和鋼材加工廠只能生產低端炮鋼,所以只能製造比較落後的老式火炮。

國民政府建立後,雖然開始了「黃金十年」工業建設,但由於當時中國底子太薄,國家財政匱乏,根本拿不出錢搞耗資巨大、建設周期漫長的鋼鐵工業,同時也缺乏搞重工業的附屬產業和相關人才,因此只能發展輕工業,慢慢積累資金和人才,所以一直拖到1936年財政稍微好一些才搞重工業建設。193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提出三年工業計劃,制定了龐大、完整的工業建設規劃,其中包括中央鋼鐵廠、茶陵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油礦等一大批重工業廠礦企業。如果該計劃完成,中國完全可以實現火炮自主生產。但該計劃剛剛起步,抗戰就爆發了,中國的重工業化進程被迫中斷,製造大炮的計劃自然也泡湯了。抗戰爆發後,由於國外原材料進口受阻,國內無法生產合格的炮鋼,同時也缺乏火炮生產設備,無法生產身管火炮,所以只能狂造迫擊炮。在那個戰火紛飛、國力孱弱的時代,中國不能製造火炮不僅僅是政府的無奈,也和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對於中國而言,抗戰其實早了兩年。如果再給中國兩年,中國有了一定的重工業基礎,也許抗戰不會打的那麼艱難。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六卷 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抗日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寂寞的紅酒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蘇聯為什麼要和德國狼狽為奸合夥瓜分波蘭
二戰前,德國為何要幫助蘇聯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

TAG:寂寞的紅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