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要把江山讓給諸葛亮,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乾隆的回答最氣人

劉備要把江山讓給諸葛亮,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乾隆的回答最氣人

三國時代的三個皇帝,魏武帝曹操,漢昭烈帝劉備,吳大帝孫權,都是一時之傑。表面上看,數劉備的蜀漢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所處位置也較為偏遠,貌似他的能力較弱,其實恰恰相反,劉備的能力並不比任何人遜色。不要忘了三個人中,數劉備的起點最低,硬是從一個織席販履的貧民奮鬥成一國之君,而曹操和孫權的起點都要比他優越得多。

三人之中,劉備還有一個難得之處:身為皇帝卻依舊是個性情中人,沒有變成皇權至上的冷血動物。關羽被東吳殺死後,劉備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忍辱偷安,為了維持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讓關羽成為犧牲品。二是挺身為關羽復仇,即使因此終結孫劉聯盟、影響蜀漢前途也在所不惜。從現實利益角度出發應該選前者,劉備卻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雖然世人都認為,他衝冠一怒為關羽是一大敗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此舉卻閃耀著璀璨的人性和道義光輝。人一輩子能交上這樣的朋友,實乃一大幸事。

劉備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他兵敗夷陵,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時,曾對諸葛亮說過一句話,引發千年熱議。《三國志》記載,劉備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將來必定能安定天下,成就大業。將來如果我子劉禪是個可造之材,您可以輔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自己可取代他。」劉備是蜀漢皇帝,金口玉言,他的這番話,等於說要把江山讓給諸葛亮。因為劉禪的有才與無才,是個很模糊籠統的概念,言人人殊,並無一個明晰判斷標準。而有劉備這句話,諸葛亮就有了從劉禪手中接管劉家江山的法理依據,盡可名正言順把江山收入囊中,不會有篡位之嫌。

劉備這番話可謂驚世駭俗,縱觀幾千年封建歷史,萬里江山,從來都是世上最搶手最昂貴的「奢侈品」,千百萬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也想搶到手,劉備卻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要把江山讓給諸葛亮,他說這番話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歷朝歷代很多人都對此做出了回答,有三個人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乾隆的回答最氣人。

三國時代權威史料《三國志》,對此事給予極高評價。作者陳壽說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認為劉備讓江山是出於真心實意,並無二心。因為劉備深知兒子劉禪不是經國之才,把江山讓給諸葛亮,是對蜀漢臣民最為負責的舉動,也是蜀漢在劉備死後最明智的選擇。而忠心耿耿的諸葛亮絕不會這麼做,君臣二人都是出於大公至正之心,得以成就千古佳話。

清代史學家趙翼也稱讚劉備,「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認為劉備是性情中人,說這番話是真情流露,他與諸葛亮是知音兼莫逆之交,確實有把江山讓給諸葛亮之心。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隨著每個人的地位處境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解答。

一千五百多年後,乾隆皇帝也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他的回答最氣人。乾隆三十二年,尹繼善、紀昀等大臣在明朝《通鑒纂要》一書的基礎上,結合乾隆皇帝對歷代名人舊事的點評,編輯成《御批通鑒輯覽》一書。在書中記述了乾隆皇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昭烈於亮,平日以魚水自喻,亮之忠貞豈不深知?受遺時,何至作此猜疑語。三國人以譎詐相尚,鄙哉!」乾隆認為劉備是在玩弄帝王心術,猜疑諸葛亮將來會篡位,所以故作姿態試探諸葛亮,認為劉備的行為詭詐卑鄙。

乾隆的回答,簡直不可理喻,令人氣憤。這分明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說劉備卑鄙詭詐,其實恰恰暴露了他的陰暗心態。好比一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聽說別人慷慨解囊做慈善,必定會嗤之以鼻,詆毀別人沽名釣譽、動機不純。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取向,你不願見賢思齊,也無可厚非,但不應肆意詆毀他人。

萬里江山與皇權,在乾隆眼中,就是天、就是地、就是性命、就是一切。而劉備的見識,卻明顯更為豁達開放,正如孟子所說: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如果有德才勝己者,把江山讓給人家也無不可。劉備真正做到了役物而不為外物所役,生死之際心無掛礙,是真正的仁者與智者。其胸襟眼界,遠非乾隆之流可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留下3個字,郭子儀不敢用,有2個人敢用,2人都死於非命
曹操對關羽恩重如山,關羽卻不願跟隨他,原來曹操辦過1件齷齪事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