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艾灸療法為老年人保暖護陽

艾灸療法為老年人保暖護陽

艾灸療法的產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艾灸法是用艾絨為主要灸材,點燃後放置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和熏熨,借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該法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簡便易學,適用範圍廣泛,是很值得推廣的一種治病方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灸法能夠活躍臟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產生抗體及免疫力,所以長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暢,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對於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均有調整作用;能使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明顯增高,膽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減慢,凝血時間縮短,對血糖、血鈣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灸法的特點是既能抑制功能亢進,也能使衰退的機能興奮而趨向生理的平衡狀態,因此灸法對人體是一種雙向的良性刺激,對增強體質大有裨益,不論病體、健體都可以使用,所以灸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泛的。

艾灸療法的攻效:

艾灸療法是中老年人保暖護陽的最佳方法之一,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葉氣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溫熱,是一種純陽之品,其作用有:

1、溫通經絡,驅散寒邪;

2、祛風解表,溫中散寒;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固脫,益氣昇陽;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葉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藥理成份,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鎮靜之功效。艾葉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熱、止血、鎮痛、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艾灸就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祛除病邪的方法。

艾灸療法分類

艾灸療法具體方法很多,下面介紹幾種適用於老年人的灸法:

(一)艾炷灸療法: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膿灸和非化膿灸)與間接灸兩種。本療法臨床運用廣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適用於虛寒證,如哮喘、胃腸病。

(二)艾條灸療法:以艾條於穴位或病變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條灸療法,操作常分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療寒濕痹證及其他多種虛寒性疾患,臨床應用最廣泛。

(三)葯卷灸療法:葯卷灸是在艾絨里摻進葯末,用紙把艾絨裹起來成為葯卷,點燃其一端而施灸。適應證大致同上兩種灸法。

(四)溫針灸療法:先根據病性選穴施針,得氣後留針,後將艾絨裹於針柄上點燃,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機體,達到溫經散寒等目的。

(五)隔物灸療法:取約2分厚生薑一塊(或用蒜,鹽,附子餅),用針扎孔數個,置於選定的穴位上,再將艾炷置薑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後,再放置艾炷反覆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凡虛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療法治之。

灸量

灸量即施灸的總體刺激量。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煙薰烤,表熱里不熱,就算是灸法,結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誤以為灸法無效,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謂徒冤」。古人認為,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之一壯,每灸一次少則3-5壯,多則可灸數十壯、數百壯。至於施灸的時間長短原則是:灸從久,必須長期施行方能見功,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後間隔一日灸一次,或間隔兩日灸一次,可連續灸治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於健身灸,則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終生使用,效果更好。現代艾灸療法多使用艾條灸,一般每次每穴灸10-15分鐘。

老年人的體質特點:

隨著年齡老化,人體臟腑功能也逐漸衰退,「年過半百,氣血自半」,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導致機體的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臟腑陰陽氣血虛損,是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臟腑虛損尤以脾、腎之臟最為多見。脾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衰,精微虧乏,氣血化源不足,則生命活動必然受到影響。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為水火之宅,年近古稀,腎氣虧虛。因此,腎虛是虛衰和老年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脾腎虛損,在老年人更多地表現為陽氣不足,尤其是在冬季,許多老年人會表現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嗜睡喜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軟無力,肢體浮腫,小便清長等癥狀。中醫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調養,重在脾腎。人之陰陽與生俱來,須得到後天的不斷補養、充實,才能維持長久。且人之老年,多為臟腑功能虛弱,陰陽失調,精血耗損的表現,故治療老年病時多偏重於補益。

艾灸常用穴位

那麼,針對老年人冬天怕冷,出現陽氣不足的表現時,怎麼樣用艾灸療法為老人保暖護陽呢?

1.命門

命門,又名精宮,督脈之穴,位於背後第二腰椎棘突之下與臍相對。命,人之根本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故稱命門。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故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艾灸命門穴又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繫,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

2.足三里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輸穴之一。足部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且往往寒由腳生,陽氣不足時足部常明顯地表現為足部厥涼怕冷。足三里穴位於足部膝眼下三寸,脛骨旁一寸,故艾灸足三里,一方面可直接改善足部厥冷癥狀,另一方面,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而足三里是陽明經的合穴,是人體經氣深入合於臟腑的部位,故調補足三里,實即培補後天,是養生保健,保暖護陽的要穴。古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說的就是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

上兩穴均是是人體顧護陽氣,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艾條灸每穴10-15分鐘,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穴位,每穴懸灸10-15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可連續一個月作為一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注意艾條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

施灸時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要注意保暖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4.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若出現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水液,再塗以獾油或龍膽紫,並以消毒紗布包敷。瘢痕灸後,可在局部蓋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預防感染,保護痂皮。若並發感染,灸瘡有黃綠色膿、液或有滲血現象,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5.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6.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7.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喝茶或冷水或洗澡。

8.飯後一小時內不宜溫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過飢、過飽、酒醉禁灸;孕婦禁用;身體發炎部位禁灸。

9.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給飲溫開水或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氏風采 的精彩文章:

7個動作幫助腸胃排毒,每天練習一次,連斑點都淡化了
從前的150,現在的100斤,她所經歷過的不是你能想像的

TAG:龍氏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