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在中國的多數城市裡,街市生活會慢慢消亡?

為什麼在中國的多數城市裡,街市生活會慢慢消亡?

全文共3823字 | 閱讀需4分鐘

哈利·鄧·哈托格 Harry Den Hartog

建築師、城市規劃師

Urban Language工作室創始人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各位聊聊城市化與場所營造。

公共空間是城市的要素,屬於一種共享型空間。我們在城市裡所見到的街道、廣場還有公園,都是大家彼此會面、洽談交流的地方。然而,目前全球範圍都存在公共空間私有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變成了半公共或非公共性質,公共空間正在消亡。

公共空間正在消亡

在過去,人行道一直是街道的一種延伸,是日常生活、工作、經商與購物的延伸。而在新興的城市裡,它正在迅速消亡……以上海及中國的多數城市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街道上的生活正在消亡。

圍牆和車流正在把社區分隔開來,這種街道模式使得城市變得碎片化。中國的城市正在流行建設超級街區,以此來統一替代舊城布局,但這樣就會喪失原本的認同感,也會切斷社區之間的連通。

城市不該僅僅是一些建築的集合體。這是一份由美國及法國的研究人員做的報告,裡面對中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日本等城市的街道模式進行了比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街道模式特點是——街區規模更大,但街道的交叉路口較少。

與此同時,中國現在還興建了很多大型購物中心,看上去這些購物中心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人們的公共空間,但它並不算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因為它會在夜間關閉,而且並不是誰都可以進入的,人們也不能在裡面自由活動,例如你不能在裡面踢足球。

中央電視台新址大樓設計者,著名的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早先說過,購物是公共行為的最後一種形式,它正在替代公共生活。在上海等諸多城市的各個角落,我們看到商場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大,但很多購物中心都不能依靠購物來支撐運營。

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及應對互聯網購物的挑戰,那些新開的購物中心都會想盡辦法提供差異化服務,樹立自己的特色,以期招攬更多的顧客。它們會舉辦各種活動吸引大眾,打造自己的品牌,它們就又變成了類似博物館的藝術空間。

與此同時,購物中心像是降落在城市裡的太空飛船,並沒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當中。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美國如此,歐洲亦是如此。

場所營造運動

場所營造發祥於紐約,旨在從社區及認同感層面去創造民眾可參與、可使用的公共空間,它是由大眾推動的底層運動。簡·雅各布斯在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描述了美國城市的衰退,她把原因歸結於大型基礎設施及高樓大廈的興起,還有街道生活的消亡。

歐洲一些城市也有類似運動,組織者佔據城市當中比較空曠的地帶,在那裡改造街道,並且製作種子炸彈。他們將種子炸彈扔過柵欄去,以讓綠色的草地再次生長。

這些圖片是曼哈頓的景象,社區花園最開始都是非正式發起的,後來得到地方政府默許。地方政府看到了它的價值,於是就變成了正式的花園。像這樣的社區花園還有很多,其中有些是遊樂場,有些用來種植園藝,有些用來做教堂。

此外,紐約等美國城市的規劃法案中也引入了更多的正式公園建設計劃。即使是摩天大樓的公共地面也被列入正式規劃。如果你建造了一座摩天大樓,那麼一定比例的地面區域將被規劃為公共區域。

上海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新天地景點就是某種場所營造,但又不全是,也許田子坊更接近場所營造的理念。我之前寫過一本介紹新興城市的書,也調查過上海周邊的城市,你也能在其中看到一些吸引大眾的新舉措。

這是羅店,那裡有一條北歐風情街,街上遍布著瑞典建築風格的建築,由開發商和當地政府共同規劃組織管理。他們組織了各種活動,以營造出吸引民眾的氛圍。但如果你置身羅店就會發現,那裡並沒那麼熱鬧,那些氛圍都是人造的。

公共空間再利用

我為大家展示一些國內外城市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

首先是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在那裡,廢棄的鐵軌變成了公園,它是由菲爾德景觀設計事務所和其他公司共同設計的,他們在那裡種植樹木,建造城市公共通道。得益於此,高線公園周邊的地價不斷上漲,還湧現出許多新的開發項目。

不只是利用廢棄的鐵軌,還可以直接在新的鐵軌上開發公共空間。這是位於首爾的高架,規劃方是MVRDV,一家荷蘭的建築事務所。他們設計了一種高架人行道結構,上面有綠色植物,還有各種公共活動,人們可以在上面集會交流。

這是荷蘭鹿特丹的項目,建築設計團隊依然是MVRDV。他們做了一個將建築天台與地面連接的規劃,是一種臨時裝置,只安裝了幾周時間,人們可以直接從地面走到建築的天台上去。天台上有公園,有購買飲品的地方,人們可以在那裡辦各種活動。

這是鹿特丹市的水文化廣場,它也是一種臨時的雙功能廣場。它的原址是一所大型學校的操場。下過雨後,操場通常都會遇到積水的問題,水文化廣場就應運而生。設計師們讓廣場的某些地方下沉,大雨過後,那裡會變成蓄水池。而在平時,那裡則是一個遊樂場或演出舞台。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位於廣州,那是一種穿過現有高層建築的公共道路規劃。通常的高層建築要麼是寫字樓,要麼是住宅樓,它們的功能單一,除非你在這裡住,否則是不會進去的。但在這個案例當中,兩位設計師提出了一個建造一條穿過高層建築的公共道路的想法。

以上所有這些案例都不是由當地民眾發起的,而是由建築師和公共合作方共同構想出來的。

歐洲的很多城市都有類似的空間設計先鋒,他們會在柏林地圖上標出未使用的空地和空建築,隨後在那裡開展各種臨時利用活動,如臨時海灘或者臨時公園等等。

上海世博會園區也有很多空場地,也可以讓民眾發起臨時利用活動。我認為,雖然在未來世博園區會被城市化,但就目前來看,佔地超過5平方公里的園區還有很多空置地塊,我建議某些區域現在可以開放出去,用於臨時的非正式用途。

要打造一個沒有太多圍牆的開放型城市,最重要的是就是打造那些共享空間。打造真正的公共空間是實現共享型城市的基礎。

公共空間是城市最重要的元素,如果城市裡沒有公共空間,那麼城市也就會不復存在。

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端午節丨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是自殺還是謀殺?
「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叢書之《中國古代史》面世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