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以不看好小米上市,但不能再說小米 「丟人」

可以不看好小米上市,但不能再說小米 「丟人」

2010年4月6日,在中關村銀谷大廈一間很小的辦公室,一家叫小米的公司靜悄悄地誕生了,當時公司員工只有13人。

2年後,小米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

4年後,小米年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並成為中國內地市場出貨量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機公司。

8年後,小米集團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估值543億美元,是港交所修訂《上市規則》後,首家掛牌的「同股不同權」公司,也是有史以來全球第三大規模的科技互聯網公司IPO,僅次於阿里巴巴和Facebook

如果將市場比喻成娛樂圈,那麼小米就像是流量明星,不僅「爆紅」的速度快,且創立以來話題就一直不斷,從剛開始由於價格低廉被戲稱為「屌絲機」,到今日上市首日慘遭破發不被看好,小米似乎總是自帶「招黑」體質。但無論消費者或業內人士如何看待小米,不可否認的是,從手機業務起家,到成為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小米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離不開自身實力的進步,而實力是需要用技術去慢慢堆砌的。

(圖:小米發展歷程;來源:小米官網)

全球第四家同時擁有手機和晶元研發能力的手機廠商

說起小米,大家首先會想起小米手機,早期小米手機常被戲稱為「屌絲機」,但現在這個標籤需要被撕掉了。

此前,在世界上同時擁有手機和晶元研發能力的企業只有三家:蘋果、三星和華為。而2017年,小米成為了第四家。

2017年2月,小米正式發布旗下子公司松果自主研發的晶元澎湃S1,並發布首款搭載澎湃S1晶元的手機小米5C2018年4月,小米與台積電達成協議,後者將生產澎湃S2處理器,這也是去年小米推出澎湃S1後,小米在晶元領域的最新動作,雖然目前澎湃S2會在哪款手機上首發尚未可知,但至少可以看出,敢於伸手晶元這個「九死一生」的領域,小米對待技術的態度是認真的,對未來的布局也是有遠見的。

晶元是智能手機「皇冠上的明珠」,沒有自主晶元的廠商,只能受限於上游,上游給什麼,就只能用是什麼,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中興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同時,手機公司已經進入了慘烈的淘汰階段,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公司才有存活的可能,而晶元就是這樣有關鍵意義的核心技術。

但自主研發晶元的難度不言而喻,哪怕是像華為這樣的巨頭企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巨大挫折。華為從2004年開始研發手機晶元,2009年第一顆K3、2012年K3V2的失敗,到2014年海思麒麟手機晶元開始躋身業界主流,前後經歷了曲曲折折的十年才獲得成功。

雷軍在澎湃S1發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小米在做晶元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很困難的時候。最難的時候有兩個時間點:第一是決策做這件事,這是一個巨大的煎熬;第二是流片出來決定要投入的時候,這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在這之後要投入巨大的資金,能不能用雷軍自己心裡很忐忑,他問團隊是不是真的檢查好了,最後才拍板。

據了解,第一代晶元小米投入了10億元人民幣,隨著工藝和技術的複雜度逐步地提升,未來投入要提高到每年10億元、20億元,而這僅僅是研發成本。雷軍說,小米晶元一年至少要賣幾千萬時才能打平。「賣100萬件,每一顆晶元的研發成本要1000元。賣1000萬件,芯每一顆晶元成本要100元。」

但小米在晶元研發上無疑是幸運的,在決定做晶元時,小米預期至少要3年才能出成果,最後沒想第一次做的晶元就成功,只用兩年就誕生了。至此,小米也成為了全球第四家,中國第二家同時擁有手機和晶元研發能力的企業,如果今天還有人用「屌絲機」來形容搭載國產自研晶元的小米手機,恐怕已經站不住腳了。

「小米是一家AI公司」

如果同時提起「小米」和「人工智慧」,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小米旗下的人工智慧音箱產品——小愛同學。但實際上,小米在人工智慧布局上的成績,不僅僅是小愛同學而已。

小米首席架構師、小米人工智慧與雲平台副總裁崔寶秋博士曾在演講中說:「小米是一家AI公司,AI 在小米無處不在。」

據了解,小米在6年前就開始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早期將簡單的AI和機器學習運用在內容分發、廣告、互聯網金融等領域。2016年,小米將AI作為核心戰略,加大投入,希望圍繞小米的核心業務打造小米強大的AI技術,落地智能產品。

小米在發展AI上有三大優勢。一是硬體產品優勢。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整體出貨量高達2800萬台,同比暴增87.8%;除了手機外,小米還有筆記本電腦、手環、音箱、電視等硬體產品,AI的實現需要載體,而小米的硬體設備為AI的應用提供了天然的落地環境。二是大數據的優勢。去年底在烏鎮的互聯網大會上,雷軍演講時透露,MIUI全球聯網激活用戶數已經突破3億,可以說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深度定製系統,其他互聯網公司只能了解用戶的某個側面或者多個側面,而小米能夠全方位了解用戶。三是小米生態鏈的廣深布局。小米打造了雲平台,通過手機+物聯網,能夠為人工智慧打造無限生態。

今年6月,小米在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上,宣布開源自主研發的移動端深度學習框架Mobile AI Compute Engine (MACE)。這也是小米繼推出了Linden(分散式實時搜索系統),Open-Falcon(互聯網企業級監控系統)、Pegasus(分散式KV存儲系統)等一系列開源項目之後,小米又推出的一款AI領域的開源項目。

崔寶秋表示,擁抱開源是小米工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手機的移動操作系統,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開源都在小米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小米願與大家一起助力開源軟體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也歡迎更多的開發者參與進來。

小米也在用行動支持和擁抱開源,並致力於推動AI技術賦能中國的科技產業的發展。小米積极參与多個國際重大的開源項目,比如Hadoop,HBase,Spark,TensorFlow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HBase項目中,培養出了兩位PMC成員和七位Committer,成為社區中的核心力量。

積極搶灘家庭IoT市場

小米招股書顯示,IoT與智能家居板塊在2017年已經佔據了小米總營收的20%,是目前小米體系中增長最快,利潤率最高的板塊。除實際支撐了小米產業指數之外,米家生態等IoT設備還被寄託了小米的「生態連接與互聯網服務」——即通過設備體系,衍生出家庭場景的互聯網增值效應。

小米的IoT平台做了什麼?首先,將傳統家電改變成為智能設備。首先小米將Wi-Fi模組的價格降得很低,十幾元的模組就能將傳統家電改變為智能設備,IoT接入平台支持多種操作系統,還有標準的協議。這讓小米 IoT 生態變得更加開放、更加標準化、更容易接入。其次,所有的小米品牌的智能設備和米家品牌的智能設備,都能通過米家APP來控制,而由於小米支持開放生態,因此也支持其他的系統接入來控制。另外,平台未來還能實現自動化控制,不僅讓用戶控制,還能根據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燈光、人的移動來自調節。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小米的消費級IoT平台已經連接了超過1億台設備(不包括筆記本和手機)。隨著IoT時代的全面到來,小米的智能硬體產品既是媒介出口又是數據抓手,在小米智能生態營銷系統下,將成為品牌與用戶交互的介質,更好地幫助品牌建立與用戶的真實連接,為廣告主帶來更高效、更場景化的營銷服務,也真正深入地影響消費者心智,提升用戶體驗。

為了搶佔IoT市場,小米還在生態鏈公司上積極布局。小米生態鏈公司,既非簡單的OEM/ODM,也不同於參股投資形成的鬆散聯盟,而是小米全方面輸出供應鏈、資金、品牌和渠道等支持,從1到N複製小米產品邏輯,快速延伸小米品牌產品線的垂直產品型公司。

(數據來源:小米公司財報,CV Source;圖片來源:投中網)

最近,小米一直在強調,自己不僅是一家智能手機廠商,而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 IoT 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從小米的實際行動來看,雖然小米還沒有達到口號宣傳的那樣,但也在無限接近中。儘管小米今天上市首日慘遭破發,但股市表現不能掩蓋其在技術和生態上的前瞻目光,未來憑藉技術實力,IoT市場的持續爆發,小米很有可能能夠抓住機會,迎來更大的增長,過去「拿出去丟人」的標籤,相信也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也許會是「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文來自億歐,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全面屏+滑出攝像頭,OPPO FindX發布售價999歐元
振華集團董事長劉躍華,如何把小門店變成大品牌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