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於Zen 微架構 AMD授權的中國製造X86 處理器卻不能走出國門

基於Zen 微架構 AMD授權的中國製造X86 處理器卻不能走出國門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

代號為 Dhyana,國內晶元製造商海光(Hygon)公司獲得AMD Zen 微架構授權的X86 處理器現在總算浮出水面, 而 AMD 這份與中國合作夥伴達成的 X86 IP許可協議成果也將有望打破幾十年來由英特爾,AMD 和 VIA 威盛電子長期的三頭壟斷格局,至於AMD 將如何保留 X86 許可協議又同時將這些基於Zen 架構設計的晶元讓利給海光,現在越來越多的細節也逐漸得以曝光。

AMD 在官方聲明中明確表示,該公司將不會將自己的最終晶元設計方案出售給這家中國合作夥伴,而是允許海光使用 Zen 架構來針對中國晶元市場設計特定的晶元,不過有 Linux 核心開發人員卻發現,海光打造的這款 Dhyana 處理器和 AMD 的EPYC 處理器從各方面來看都非常的相似,可能唯一算得上區別的就是供應商 ID 和家族序列號了。

也有 Linux 維護人員已經非常輕鬆地將 EPYC 支持代碼移植到 Dhyana 處理器上,並提到他們已經成功地在 AMD 的EPYC 處理器上運行了相同於Dhyana 處理器的補丁,這更加說明了這兩款晶元之間幾乎是沒有差別的,而在不斷升級的目前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海光國產晶元的出現則將會把之前國際上一直認為中國缺乏自主研發晶元能力的偏見打消。

在貿易戰背景下,晶元的戰略重要性非常明顯,比如在2015年奧馬巴執政時期,美國考慮到自己的高科技晶元有可能會加速中國的核項目發展,明令禁止英特爾公司將自己的 Xeon 處理器出售給中國公司,同樣的舉措也讓許多中國公司無法通過收購與合併等方式自主研發晶元。

因此 AMD 公司此次打破美國的監管規定和英特爾公司的許可限制,成功對中國公司進行 Zen 架構和 X86 處理器出售授權實際上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逐漸發現了答案。

早在2016年, AMD 公司就宣布將和一家中國技術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來共同研發處理器,不過同時要求海光公司提供2.93億美元的融資,AMD還要求一旦處理器開始批量發貨,將根據單筆銷售產量獲得相應的版稅,這其實對於當時連續六個季度利潤損失的海光來說並不容易。

在這份許可協議中,AMD 與海光建立了合資公司,並同意將自己的 X86 處理器和 SoC IP 授權給海光研發,該合資公司分為海光同微電子和成都海光集成電路設計兩家公司,它們都同時含有 AMD 和海光公司的員工,其中許多高科技研發人士都還來自像中科院這樣的高等研發機構,其中海光微電子(HMC)由AMD 持股,其掌握51% 的股權,天津海光持股49%,而成都海光集成電路設計公司(Hygon)則由國內企業持股,AMD 持股30%,天津海光持股70%。

海光微電子擁有 X86 IP 和晶元的研發製造權,因為AMD 公司仍然持有對 IP 的控制權,這也因此沒有違反 AMD 此前和英特爾 X86 處理器的交叉許可協議,AMD 同時也表示,他們將允許中國公司通過自己提供的 IP 針對中國伺服器市場設計自己的產品,不過鑒於與英特爾的X86 處理器交叉許可協議的限制,AMD 此舉仍然需要相當的策略操作才能實現。

海光微電子(HMC) 在首先將自己的 IP 許可協議提供給兩家合資企業中的,國內公司控股的 Hygon 成都海光集成電路設計公司,讓後者進行研發,然後將設計產品出售給 HMC 海光微電子,HMC 接著把產品的製造代工給其他中國公司或者像台積電這樣的電路製造公司,在拿到最終產品後再把晶元產品交付給國內控股的 Hygon 公司,讓其出售最終的 Dhyana 處理器。

而且,在協議中AMD 還明確提到 Hygon 最終的晶元產品僅能在中國本土銷售,通過這樣的操作,AMD 的X86 IP 許可協議仍然在合法界限內,對於早就想打開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 AMD 公司來說,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而在中國方面,「2025 中國製造計劃」也讓更多的國內企業在本土晶元研發上創造了更好的環境,這對於 AMD 的競爭對手,英特爾公司來說不會是一件好事情。

至於AMD 此次和國內企業達成的長期合作協議將會對中國的晶元製造研髮帶來多大的影響,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見,但對於國內的晶元製造企業來講,我們的確看見了不少來自於國家的鼓勵,另外像兆芯半導體這樣的晶元製造商也在與 VIA 威盛電子合作共同打造 X86 晶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有望看見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夠打破來自美國的干預限制,在晶元市場上實現真正的獨立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酷玩探索家 的精彩文章:

歷次自動駕駛汽車肇事事件匯總 還要多少事故才能換來安全?

TAG:科技酷玩探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