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謝榮耀:我追求盆景藝術的相通共融

謝榮耀:我追求盆景藝術的相通共融

柳浪聞鶯 (Warblers In The Willow Trees)

 廣東音樂(雙碟裝)

純音樂 

00:00/05:38

盆景或追求閒情逸緻,或追求雅俗共賞,或追求技藝修鍊,或追求發展創新,如此等等。無疑這些都是盆景藝術所要追求的目標。但除以上之外,我還希望追求盆景藝術的相通共融。

何為盆景藝術的相通共融?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樹相通,二是情景共融。我把它作為自己從事盆景創作實踐和藝術探索的目標,也是自己在不斷提高技藝和創新的同時,不懈追求和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

首先是人樹相通。所謂人樹相通,就是盆景創作者與他創作的樹樁(或其它創作對象)相互溝通,相互融洽,渾然一體,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即詩畫等藝術創作中物我同化、物我兩忘的境界。它是藝術創作中作者在構思進入最微妙的階段,凝思之極,達到主體與客體融合一致的結果。其產生的作品必然是形神俱備,不露人工痕迹。

這種狀態,經常出現在名家的藝術創作和作品之中。如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敬亭獨坐》詩,詩云:「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通過寫詩人與敬亭山相互對坐,默默相看,雖不發一語而達到相互欣賞,相互交流,心靈相通。詩人把山人格化了,他自己也成為山的精神性格的組成部分,而真正達到了物我兩忘,融為一體。(圖1、2)

(圖1)李白詩《敬亭獨坐》國畫意境。(圖2)李白像 (照片選自網路百度)

好的盆景藝術創作同樣需要這種物我同化、物我兩忘的狀態。我追求的人樹相通,就是力求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它不僅出現在盆景創作的構思階段,而且還貫穿於盆景創作和欣賞的過程。

我自己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找到一棵自己覺得滿意的盆景樹材,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往往對著它久久凝視,細細品味,苦苦構思。有時看得多想得多了,二者之間自然產生一種默契和共鳴,心中也就有了它日後將變成的模樣。我想這也是一種人樹相通的狀態吧。過去畫家下筆前的胸有成竹,以及鄭板橋的「日間揮就夜間思」、「畫到生時是熟時」,大概也是這樣一種境界。

在後來的盆景成形和欣賞過程中,同樣會出現這種人樹相通的狀態。如你視盆景為知己,給與了它足夠的關愛和心血,它也會視你為諍友,為你奉獻出一切,給你喜悅,給你歡樂,與你分享,與你相通。每當工作之餘,我喜歡呆在家裡天台小小的盆景園中,或澆水施肥,或剪枝摘葉,看著一盆盆自己親手栽培的盆景,那種喜悅的心情不言而喻。有時對著作品痴痴的看上半天,真有「相看兩不厭」,「不知我是誰」的感覺。這時,沒有了塵囂,沒有了世俗,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浮躁,餘下的只有盆景中的我和我心中的盆景。正如我在創作及欣賞《南嶺古道春風》自己這件榕樹盆景作品時,借用了兩句詩:「不聞世上風波險,但見壺中日月長」,把其中的「壺中」改為「盆中」,就是當時這種狀態的形象寫照。(圖3、4)

(圖3)榕樹《南嶺古道春風》作者:謝榮耀

(圖4)黎雄才書:「不聞世上風波險,但見壺中日月長」。

再就是情景共融。

所謂情景共融,就是盆景創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賦於盆中的景物,借景抒情,托樹言志,而達到景在盆內而情溢盆外,也即是我們常說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它與前者人樹相通密切關聯,是前者的進一步深化。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精髓——天人合一,體現在古典文藝創作時,具體表現為情景共融,而且由此創造出深遠的意境。情景共融是我國文學藝術創作中的重要理論,以情景共融構成的意境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成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還是以李白的詩歌為例。他的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通過寫靜夜的月光,寄託了詩人那種強烈的思鄉情感。詩人久別故鄉,當夜深人靜,看到反射地上的月光,故鄉的往事突然湧上心頭,恍如歷歷在目,思鄉的感情給強烈撥動了。詩的前半部分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後半部分是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時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的融洽。

盆景作為一門藝術也要追求這種至高的境界。為追求這種境界,我在從事盆景創作的實踐中,經常從文學藝術特別是古典詩詞里吸取養分,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並從中得到藝術的啟發和借鑒。如我創作《故鄉的榕樹》這盆作品(圖5)。

(圖5)雀梅《故鄉的榕樹》作者:謝榮耀

樹胚不大,但頭根發達,樹形矮壯,且下托較低,是創作古榕型矮仔大樹的胚材。我從黃河浪散文《故鄉的榕樹》(圖6)中得到啟發,在創作過程中,傾注了遊子濃濃的思鄉情結及自己對鄉村生活和純樸民風的嚮往。作品整體給人根深蒂固,基穩厚重,滄桑古樸的感覺。它如故鄉村頭的榕樹,歷經風雨,歲月的流逝在它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它閱盡古今,見證了多少世事的變遷和人間的悲歡離合!它開枝散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鄉人!它鐵骨柔腸,記掛著遠在他鄉的遊子,張開雙臂隨時迎接他們的歸來!這就是我力圖在作品中所要表現的主題和情感。

(圖6)(照片來源網路)

我追求盆景的情景共融,還體現在力求使盆景作品反映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是一個人的經歷及世界觀決定的,也是形成個人性格的關鍵因素。一般好的藝術作品,都深深打上作者的個性烙印。這樣的作品,除自己與作品產生共鳴外,還能打動別人。我在創作《屈曲莫道無遠志》這盆作品時(圖7),就有意識的把自己的這種態度和追求融入樹景之中。

(圖7)雀梅《莫道屈曲無遠志》作者:謝榮耀

該作品樹身中部形成對摺死曲,不是盆景的常規形態。我調動自己的人生及盆景創作經驗,因材施藝順勢設計枝托布局和樹勢走向。樹形雖低矮屈曲,卻不失蓬勃生氣和頑強進取。為此,我還專門為它賦詩一首:「高處不如低處暖,上山容易下山難。莫道屈曲無遠志,順勢而為品自高」。這時,情與景已共融一體,人與作品的精神也得到了升華!它暨是作品的神韻所在,也是我對生活的態度和追求。(圖8)

(圖8)盆景與書法題詩。(書法:陳秋明)

盆景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從起初的怡情養性,到技藝傳承發展,再到人樹相通共融,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提高不斷深化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追求。 (本文原刊於《花木盆景》雜誌2011年10期,稍作整理)

以下為作者部分作品:

雀梅《橫林待鶴歸》

雀梅《歲月流痕》

雀梅《基穩何懼風霜》

山松《剛正不失風度》

黃楊《謙卑飽含自信》

龍船花《平凡體現風采》

鳴謝:感謝謝榮耀老師授權發布!

嶺南盆景公眾號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ID: lnpjsj

點擊進入

嶺南盆景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

盆景投稿:微信lnpj178

書畫交流:微信tyzw17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盆景 的精彩文章:

吳成發的雀梅盆景作品
中山鄧永和盆景作品欣賞

TAG:嶺南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