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盃遭淘汰,俄羅斯「太空足球隊」卻秒殺所有「地表」球隊

世界盃遭淘汰,俄羅斯「太空足球隊」卻秒殺所有「地表」球隊

對俄羅斯而言,最引以為豪的國際地位莫過於航天大國身份,2018年世界盃首次來到俄羅斯,自然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完美的機會,在世界盃中展現方方面面的航天元素。世界盃賽程過半,一直圍觀電視直播的你,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俄羅斯的這幾個足球航天看點?

看點一:比賽用球---TelStar 18

本屆世界盃的比賽用球叫做TelStar 18,它的前身是設計方在60年代發布的TelStar足球,曾經服務於1968、1972、1976年歐洲杯和1970、1974年世界盃,可謂戰功赫赫。今年是新發行的版本,但依然使用了TelStar這個名字。

本屆世界盃用球TelStar 18(圖自nssmag.com)

為什麼叫做TelStar呢?這可與一顆衛星有關了。

1962年7月10日,一顆名叫TelStar(Television/Star)的通信衛星從美國升空,它由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主要負責研發,還有NASA和英國法國的科研機構參與,最重要的功能是實現歐洲和美洲的通信信號直傳

TelStar 1衛星和足球,可以看到的確長得很像,不過後來的TelStar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球形了(圖自NASA和FIFA)

首顆實驗衛星取得巨大成功,順利完成了跨越大洲的電視信號(黑白)、電報、電話的直播/傳,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投入使用的通信直播衛星。後來這組系列衛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衛星系列之一,60年內,先後有美國貝爾實驗室、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勞拉空間系統公司、休斯飛機公司,歐洲的阿斯特里姆公司推出了21顆星。

它們極大改變了體育行業,畢竟直播的商業價值相比錄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比如世界盃的全球直播費用在數十億美元級別,這與衛星直播技術是完全分不開的。可以說衛星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體育行業,大大推動了商業化進程,以它命名新款足球並不奇怪了。

看點二:會徽揭幕在國際空間站完成

在空間站領域,蘇聯/俄羅斯獨自建立過8個(7個禮炮號與1個和平號),美國獨自建立過1個(天空實驗室),中國獨自建立過2個(天宮實驗室)。在大小可以塞滿一整個標準足球場的國際空間站建設方面,俄羅斯更是獨立建了一半,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國建另一半,且自從太空梭退役後俄羅斯已壟斷國際載人航天市場長達8年,實力可見一斑。

國際空間站上常年保持6名宇航員在軌工作,雖然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維持經費上投入不多,但它的宇航員數量可一點都不少,常年在2-3人,這個肌肉必須要秀。

俄羅斯三名宇航員配合地面倒計時揭開會徽面紗(圖自NASA)

2014年10月28日,俄羅斯三名宇航員配合地面,在太空中揭開了本屆世界盃的會徽並進行全球直播。這也是人類史上首次這麼玩。

看點三:世界最快的足球!

世界盃開賽前,一顆神秘的比賽用球早就經由俄羅斯飛船送到了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宇航員當然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好機會。宇航員安東帶領小夥伴們建立了一隻「太空足球隊」,雖然正規的球隊需要11人上場,這幾個小哥人少卻頗不平凡:不僅是他們數千萬美元的培養費用、數千萬美元的球服(太空服)、數億美元的交通工具(火箭和飛船)、兩千億美元的家/比賽場,還有他們非凡的能力。

俄羅斯宇航員安東和奧列格愉快的玩耍(圖自NASA)

如果以地表作為參考來看,世界速度最快的射門大約是210千米/時,來自2006年葡超聯賽里斯本競技對納瓦隊的比賽中羅尼·赫伯森的射門,這幾乎是高速公路限速的2倍!但這些太空足球隊球員藉助國際空間站的助力,隨意一腳速度都要超過28000千米/時。很好奇俄羅斯是否考慮給這個「作弊」的速度申請一個世界紀錄。

6月3日,安東本人返回地球,他也將這顆「開過光」的球送到主辦方手中,隨後這顆球出現在開幕戰前的慶典上。說句實話,不知道這顆球是否會心甘情願接受球場內這麼慢的速度,畢竟體驗過速度28000千米/時的球,啥都看淡了。

踢球,論選擇一個合適平台的重要性。

看點四:宣傳片暗藏兩大玄機

世界盃當然離不開宣傳,俄羅斯與FIFA共同發布的官方宣傳短片中,自然少不了最經典的俄羅斯航天元素。

左圖的聯盟火箭和右圖的斯普特尼克一號(圖自FIFA)

冷戰初期,蘇聯由於舉國體制、發達的重工業、更接近歐洲需要保持武器威懾,在航天上的投入巨大,直接的結果就是它在各方面都領先世界。

蘇聯人發射了第一枚洲際導彈(1957年,R7)、第一枚航天運載火箭(1957年聯盟火箭)、第一個月球探測器(1959年,月球2號)。在同一年代,蘇聯還擁有了第一個男性宇航員(1961年,尤里·加加林)、第一個女性宇航員(1963年,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第一個金星探測器(1961年,金星一號),輝煌無限。

其中,最具標誌性的就是聯盟火箭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聯盟火箭不僅是人類首枚運載火箭,還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火箭,各種擴展版本發射了近2000次,扛起了人類航天發射約30%的任務,載人版本也極其成功,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傳奇。而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的地位,毋庸贅言,它的升空標誌著人類從此進入航天時代。

筆者也一直在圍觀世界盃,如果各位觀眾留心觀察,可以發現在央視和各大轉播平台的切換動畫中,上面提到的兩個標誌性的場景的切換畫面出鏡率極高。

看點五:最高的兩位球迷

還記得俄羅斯點球大戰淘汰奪冠大熱門西班牙那場比賽嗎?當時喝彩的可不光是山呼海嘯的地球人,還有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宇航員奧列格。老隊友安東已經抵達地面,但他依然駐守在國際空間站上為主隊加油,還好有剛抵達的俄羅斯宇航員謝爾蓋,可以一起看球了,只可惜國際空間站嚴格禁酒。

奧列格和謝爾蓋看球的畫面(圖自NASA)

可以腦補下一段對話:

奧列格:牛X!我們贏了!準備翻個跟頭慶祝一下!

謝爾蓋:好!你打算翻個50千米遠的,還是100千米遠的?

畢竟他們的速度可是在7.8千米/秒級別,真的是幾秒鐘翻個跟頭,人就飛出幾十千米外了。。

不過為了能看到實時直播並不容易,國際空間站雖然飛得並不高(400千米),但不可能與地球測控站建立長期穩定聯繫,必須依賴更高的通信中繼衛星(35786千米)轉發它與地面之間的信號。

在這場總耗時在150分鐘級別的比賽中,國際空間站已經圍繞地球轉過了近兩圈(軌道周期只有90分鐘左右),要想流暢看完所有的比賽細節,必須藉助能夠覆蓋全球的中繼衛星網路。而俄羅斯的目前並沒有覆蓋全球的能力(曾經有),只有中國和美國能夠實現。因此奧列格估計要說服美國的中繼衛星網路為他提供全程信號直播。

奧列格/謝爾蓋:你看,要不咱們拉著亞歷山大(德國宇航員)和安德魯(美國宇航員)也看吧,不光是我們有這個需求,這樣容易說服NASA。

亞歷山大:作為曾經奪冠最大熱門的我們,已經不用看了。。。

奧列格/謝爾蓋:哎,你們帶來莫斯科的香腸吃完了么?啤酒喝完了么?

安德魯:不看!套路沒用,我們沒進世界盃。。。

奧列格/謝爾蓋:哎,真是美中不足啊。。。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轉載註明出處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普博覽 的精彩文章:

若沒有激光武器,無人機是否會成為反航母利器?
在緬甸戰火中,他截胡珠寶商,發現了全球首個恐龍琥珀化石

TAG:中國科普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