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銀行數字化處於瓶頸期 互聯網銀行經驗或可借鑒

銀行數字化處於瓶頸期 互聯網銀行經驗或可借鑒

受制於自身組織結構、業務流程、信貸文化、人才儲備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傳統銀行在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過程中,道阻且長。而新興的互聯網銀行,依靠全新的模式,已將業務成本降至以「元」計價。

7月8日,在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銀行數字化的機遇與挑戰成為探討的話題之一。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提到,銀行數字化已處於瓶頸期,也是一個轉折期。

在他看來,雖然傳統銀行對於金融科技的口號叫得還是很響,但從去年開始,業務開拓遭遇瓶頸,主要局限在支付、理財產品、保險產品的銷售、小微金融上,基本上沒有跨出這個範圍。

CF40資深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也提到,銀行應該真正認識到金融科技對銀行轉型的重要性。這種認識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講講,而是需要組織變革、思想變革,「不僅僅是設一個金融科技部門或是買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就夠了,這裡面要有文化的融合、資源的重新調整。」

劉曉春認為,金融科技具備了進入2.0時代的條件,2.0時代的特徵,應該是金融主導,而不是科技帶領,科技要為金融實現金融價值服務。在他看來,金融科技真的要想達到顛覆原有銀行的文化、流程、邏輯,在於科技的全方位應用,而不僅僅是客戶端或者產品端的應用。

反觀國內近幾年新成立的純線上的民營銀行,因為沒有歷史包袱,已經漸漸走出了一條金融科技化的道路,數字化的路徑也越來越清晰。

據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介紹,傳統銀行的模式是先弄出一堆的產品,然後找前台部門銷售。作為互聯網銀行,他們則通過數據先搜集客戶方方面面的需求,然後對自身進行流程化改造。從客戶的數據發起,三五個人組成一個小組,一直裂變為幾百人的大部門,他將其稱之為「細胞裂變式體系」。

據他介紹,以前傳統銀行一單作業的人工及運營成本在千元以上,但現在他們的成本降低到以「元」計價,還可以繼續下降;其次,可以將不良率精確在小數點後一位,用戶的還款周期也已經細碎到按「分鐘」計算。

微眾銀行副行長、首席信息官馬智濤也提到,互聯網銀行能夠覆蓋過去傳統銀行沒有觸達到的長尾客群,且科技成本只有傳統銀行的1/10。因此他們的借貸起點可以從500元開始,超過70%的客戶實際借款成本小於100元,「如果用傳統銀行的成本機構,這類業務是無法經營、無法持續的。」他說。

在他看來,金融科技發展到2.0時代,拼的不單單是資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現在最有價值的是「人流」。銀行要逐步從聚焦資金流的管理上,轉移到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個過程中,場景金融變得非常重要,「把金融的服務真正嵌入到不同的、但有流量和人流的場景當中,這就是新經濟時代。」

版權聲明:本平台除發布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有區塊鏈&物聯網項目及相關消息請與我們聯繫!

健康薦讀

區塊鏈丨物聯網

微信ID:qklwl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聯網區塊鏈 的精彩文章:

小日本崩潰!今天,馬雲扔出重磅炸彈!
2個故事,教會你空手賺錢的套路!

TAG:物聯網區塊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