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路時代文學批評的擔當

網路時代文學批評的擔當

隨著文學創作的興旺,當前我國文學批評也顯得十分活躍。除了像《文學評論》《中國文學批評》等一批專業評論刊物,不時出現文學批評佳作外,許多綜合性報紙,還辟有文學批評專刊或專版。特別是伴隨著互聯網傳播的發展,網路文學批評更是異軍突起,日益形成文學批評領域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長期以來,文學批評給人的印象,彷彿總是學者精英「孤冷」地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和探究,那些理論名詞,專業術語,以及大篇的議論,往往令人要麼高不可攀,要麼索然無味,以至被有些人稱之為「學院派文學批評」。可是,自從媒體出現以後,傳統的文學門檻,似乎一夜之間降低了,網路文學以快餐、速成、拼接等方式海量湧現,隨之而來,也出現了點評文學、特別是網路文學的網路文學批評。這類評論,時間快,針對性強,敢說敢批,多種觀點在衝撞,不同音頻在爭鳴,一時間文學批評園地,熱鬧非凡。對網路文學批評的積極作用,理應予以肯定。但是也要看到,網上的評論文章,雖面廣量多,卻良莠摻雜,不少任性發揮,有的變味,有的超前,有的甚至另類惡搞。因多來自不知名的網民,故被有些人稱之為「草根文學批評」。上述現象使傳統意義的文學批評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需要人們重新加以審視和認識。

網路時代文學批評存在的問題,依筆者粗淺之見,主要表現在:

一、受到商業化的侵蝕。以往評論界曾把政治標準視為文學批評的第一要素,以至忽視了對文學本體的客觀評論。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狀況已有改變,講空話套話的少了,出現過不少分析敏銳的文學批評佳作。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尤其是進入全媒體時代,文學批評也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比如,應作家或出版社的約請,廣告宣傳式的評論多了,軟性廣告語言越來越不忌諱。為了配合這種促銷書評,有的濫造暢銷排行榜,發動朋友圈和水軍,人為增加點擊率,甚至不惜「銷書買榜」,造假榜名。使得嚴肅的文學批評,變成了市場營銷的一種手段。

二、文學批評引導的功能被淡化。文學批評向來具有促進創作和引導閱讀的功能,如今這兩方面都呈現淡化的趨向。文學創作催生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又反哺文學,對作家的創作思想和藝術傾向,乃至時代文學風尚和審美情趣產生影響。可是現在有些評論人,只注重出版社和營銷方的利益需要,把書評異化為軟性廣告;有的又把評論當作炫耀個人的喇叭,借題貶人抬己。至於那些網路文學批評,除少數言之有物外,大多隻憑一己好惡,或浮光掠影褒貶,或離題隨性發泄。如此「文學批評」,勢必疏離了作家,何談「反哺」。再看對讀者引導作用的淡化,僅指出一點就可明證。前幾年養生書一度泛濫,評論界幾乎沉默缺位。有一陣詩歌領域,流行什麼梨花體、廢話體、咆哮體、腦殘體,對這類「異樣文學」,也少見評論界有客觀、得體的文學批評。導致不少人反映,書店陳書萬種,書評本本叫好,現今買書不知該聽誰。

三、兩支文學批評大軍形成分裂。進入網路時代,所謂「學院派文學批評」和「草根文學批評」這兩支大軍,各有各的面臨問題,兩者還呈現分裂的狀態。在學者評論隊伍中,除了有些人有商業化傾向外,還有些人,為了顯示時髦,把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諸如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原型批評、符號學等,生硬地搬來解讀中國文本,因「水土不服」造成言不對路,引發作家和讀者對其膚淺離題的批評予以蔑視。而網路評論隊伍中,不少人又任性地表現自我,甚至把評論當作吐槽他人的取樂把戲。他們故弄玄虛,堆砌術語,玩弄詞藻,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上是庸俗賣弄,有的更不惜把網路上的爆粗口,耍潑皮,也塞進評論,還貼上「接地氣」的標籤。因為會炒作,一時博得較高的點擊率。而且兩軍互相看不起,你批他「八股」,他批你「八卦」;你用狠話「吐槽」,我從縫裡「找茬」。這種「正規軍」與「散兵游勇」的文字博弈,也折射出傳統的文學批評功能被扭曲和濫用的後果。

上述這些把庸俗化當作「時尚」的文學批評,雖只是局部現象,但它失去了評論固有的品格和風骨,導致文學批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下降,招致讀者生厭。為改變這種狀況,有必要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從客觀上看,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方難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利益的驅動,加上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盛行的微時代,傳播的便捷和人們往往跟風的慣性,更催生了那種應景、隨性、快餐式的評論。但也要看到,在評論隊伍中,畢競還有相當一批人,抵制商業和功利誘惑,甘於寂寞地從事著莊嚴的文學批評工作。例如有不少好評論,引經據典,精闢分析,其本身就是一篇學術研究成果;而有的評論人,連書都沒讀,光看內容提要,就大膽下筆,反正捧場文章要比批評文章好寫得多。由此說明,評論人主觀因素的差異,比客觀因素更加重要。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期盼。

首先,要強化評論人文化擔當的意識。從事文學批評的人士,不論學院派或大眾派、精英或草根、紙質媒體或網路傳播,都必須秉持對作者、讀者負責的高度責任感,以及促進文學事業繁榮的使命感,多讀書,勤思考。拒絕商業誘惑,遠離喧囂炒作,摒棄低俗語言和「灌水式」「板磚式」的娛樂化批評。既反對誤人的「捧殺」,也反對傷人的「棒殺」。倡導寫書、出書、賣書、評書、讀書等文化鏈上的各方,消除壁壘,構建上下游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重塑全媒體時代兼具創新與和諧的文學批評格局。

其次,大力加強文學批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我國的評論報刊,有些目前還要依賴廣告收入維持,誰給錢難免要替人家說話,這種現狀一時尚難改變。但即使這樣,還是應該要求媒體力爭有更多客觀公正的評論。對評論文章不宜按字數計酬,應實行優質優酬,特優重酬。有的刊物如《譯林》雜誌,每期都隨刊免費附贈一小冊《譯林書評》,這樣做值得支持。希望有更多部門,積極組織或參與舉辦評論作品評獎和研討。應該賦予文學評論版編輯更大的用稿自主權,提高他們對作品的判斷和審美能力,讓他們有眼光有權力拒絕太離譜的「人情稿」「關係稿」,盡最大努力維護文學批評的純潔與威信。

再次,重視精英批評與網路批評的互補與融合。2015年統計顯示,我國現在全年正規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有2000部左右。至於網路文學,用戶有2.97戶,簽約作者250萬人,每日創作的文字多達1.5億字。其中有不少被出版、影視、動漫、遊戲業釆用,網路文學已經形成一項新興產業,這是全媒體時代文學批評不容漠視的龎大隊伍。

以前許多人覺得網路文學不登大雅之堂,網路文學批評也多遭人蔑視。現在面對網路文學的迅速興起,上述偏見必須加以改變。網路文學包括網路文學批評,當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它的某些長處,卻是傳統創作與傳播遠遠比不上的。就傳播效果來說,現在一句來自微信群朋友圈裡的推薦,甚至遠比媒體幾個版面的評論更有感召力。所以,很有必要發揮精英批評與網路批評的各自優勢,去蕪取精,揚長避短,跳出「圈子化」,促進兩者的互補,實現雙方有效的融合。只有這樣,才是爭取文學批評領域繁榮之道。

最後,要用嚴肅文學批評引導離譜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存在的亂象,想靠行政或經濟手段來遏制,恐怕都難奏效。相對而言,最好以其道還治其身,也就是廣泛開展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的批評交流,對某些離譜的文學批評進行再批評,通過辯論、澄凊、升華,最終達到替代劣質離譜批評的目的,逐步重拾文學批評自身價值,開創有序、協調和興旺的文學批評新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地層里有天然氣?
59歲雙胞胎半輩子形影不離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