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一頁要5分鐘,到一個月讀60本,他找到了快速閱讀的秘訣!
十二晝
有趣的少女心萬里挑一,
歡迎不服輸的養成系少女。
溫暖的美好的明亮的
將所有的悲傷陰暗煩惱
通通消滅
GIF
其實你是養成系
I Want To Say
◆我想說◆
▼
「壁壘」
上高中前,我的閱讀速度一直以來都非常快。
一有時間就宅在爺爺的書房裡,從古舊的書架上抽出一本本的老書,看到日落西山也不罷休。
那時候的我,憑藉對文字的興趣,在毫無功利心的驅使下,每一本書都能相當愉快的看透。
但是隨著長大,我卻再也不敢只讀那些自己偏愛的小說,必須以學習目的為優先,被迫選擇所謂實用性更強、專業感更重的工具書。
因為目的不單純了,還總是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
我現在就連看小說,也老是想著認真研究作者寫出的每一字、每一句,借鑒學習那些出彩的描述和金句。
認為看得慢一點,對文字細細咀嚼、反覆鑽研,就一定不會忘記。
這種咬文嚼字的閱讀方式,讓我感到痛苦和吃力,原本只需一天就能輕鬆閱讀完的書籍,反而會讓我產生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沒有認真看透呢?
很遺憾,我不是個過目不忘的人,記性也算不上好,兩天一過,看過的內容彷彿就從腦中煙消雲散了一般,再也尋覓不到,也許留有丁點痕迹,卻對我毫無幫助。
看書,對我來說再也不是件快樂的事,反而成了一種壓力,讓我提不起興緻,甚至有種抵觸感。
相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各位,也陷入過像我這樣的困境之中,不能再隨性的閱讀一本書,而是被迫的看完一本書。
日本的印南敦史所撰寫的《快速閱讀術》一書,讓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感悟和啟發。
而且他本人從1頁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這種親身經歷的變化,接地氣的敘述方式,更令我感同身受。
酣暢淋漓的讀完這本書,自己以往的那些腐朽老化的思想,一下子就被凈化乾淨啦!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快速閱讀的訣竅!
不僅僅是為了將有用的信息分享給大家,更為了我那可憐的記憶,在此特地將《快速閱讀術》這本書,整理成兩篇乾貨滿滿的筆記。
▼
「破冰」
你是否也有閱讀速度太慢的苦惱?
一個月讀60本書,你認為可能嗎?
你一年大概能讀幾本書?
我自己先來回答一下上面三個問題:有;不可能;不包括言情小說的話,十本左右。
看,我這個貧瘠的閱讀量,多麼慚愧。
尤其是在離開學校以後,自己讀書的時間,更是呈陡崖似的直線下降。
因為我的閱讀速度真的太慢了,所以我總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時間看完,那些不斷累積的書單。
當看到印南敦史本人每年讀700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天方夜譚!怎麼可能!
700除以365,這意味著每天至少要看1.9本書啊!
而且他還要寫書評哦,700本書+700篇書評,40-50分鐘看完一本書,再花一小時左右撰寫書評,大概只有天才,才能做到吧!
但是,令我吃驚的是,作者不是那種過目不忘的神人,甚至和我一樣,他曾經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慢讀者。
閱讀一頁內容需要5至10分鐘,有時讀到一頁的最後一行,發現自己完全沒有讀進去,或對前面的內容一點印象都沒有,又要翻回上一頁重新閱讀。
這不就是我現在的狀況嗎?其實,大家都認為再正常不過的閱讀方式,是根植於我們思維中固有的成見。
正如印南敦史所言,本書的價值在於,「這是一個曾經並不擅長閱讀的人撰寫的、能夠提供克服自身缺陷和解決方法的書」。
掌握方法一定比死記硬背更有效,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放下你的成見:你不是不能快速閱讀,你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閱讀量減少」的原因。
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絕大多數人的閱讀方式,在海量信息的包圍下,我們養成了粗略閱讀的習慣。
但是,與那些碎片化閱讀不同,我們在閱讀書籍時,還是貫徹傳統的逐字閱讀法,要求自己全神貫注、無比投入,這才讓我們打心底認為,讀書是件辛苦勞神之事。
自身不做任何改變,終其一生,你大概也就只能享受到,不超過百本書的樂趣。至於讀書的好處,在此也不便贅述,你我心知肚明。
歸根到底一句話,如果你樂意讀書,卻不滿足自己目前的閱讀量和閱讀速度,那就跟著作者印南敦史,找到那些實用的觀點和方法吧。
反正,我在閱讀此書時,基本上就是「沒錯!我就是這樣!」、「對對對,我又中槍了!」的反應,作者所說的每一個方法,無一不是在對症下藥。
正因為他十分準確地道出了目前大多數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才會令我不由自主的信服與欽佩。
正式進入實戰!
He Wants To Tell Us
◆他的慷慨分享◆
▼
「PART ONE」
? 改變讀書理念
?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
及「流水式閱讀」的理念?
01.
閱讀速度緩慢的人普遍執著於一個問題:讀書該仔細到什麼程度?
不知道你是不是會經常「不由自主地把視線停留在一行文字上反覆閱讀,腦袋裡卻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看進去」?
實不相瞞,我就是這樣,用「前行三步,退後兩步」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我曾經也問過別人,他們平時看書會不會很仔細,無一例外的回答我,「是,但看完以後,如果不看筆記,回憶起來特別困難。」
一般而言,一個人如果想要做到仔細閱讀,那他的閱讀速度就必然緩慢。
但很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面臨這樣的難題,「無論多麼仔細地研讀,還是會忘記大部分的內容」。
也就是說,即使你仔細閱讀,記不住的內容還是會遺忘,因為閱讀速度與理解程度、記憶效果並不成正比。
印南敦史指出了問題的實質:「因為要記憶內容、撰寫書評,所以必須放慢速度、仔細閱讀」,這樣的想法完全是一個誤區。
即使放慢了速度,非常仔細地閱讀,也並不意味著能夠牢記書中的內容。
所以說,我們以前堅持的咬文嚼字,其實是一種得不償失、浪費時間的行為。得知這個真相後,你是不是有些灰心喪氣,突然很後悔沒有早點遇見這本書?
不過,印南敦史又說,「沒有記住大部分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意味著「記住的內容都是對自己有益的精華」。
就像看一部電影,總會有一兩個場景,讓你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而閱讀也同樣如此,通讀一本書的意義,就在於邂逅這些讓你刻骨銘心的精華部分。
02.
從「複製100%」到「邂逅1%」
很多人都將讀書當做是一個「記憶書本內容、避免遺忘」的過程,這樣自然而然,會感到疲憊厭倦、力不從心。
而且,我們原本以為仔細閱讀就能夠記住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甚至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往往就會淡出我們的記憶。
因此,如果讀書的目的,僅僅是「把全部內容裝進腦子裡」,那麼讀書就會變成一件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哪怕是那些曾經深深打動我們的書籍,更常見的情況是:我們想不起來具體寫了什麼,只記得這是一本好書。
印南敦史認為,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
所以,他說,並不存在「能夠快速閱讀」的人和「不能快速閱讀的人」,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在於,是「能夠擺脫仔細閱讀」的束縛,還是「糾結於仔細閱讀」,僅此而已。
總而言之,你並非「閱讀速度慢」,而是被「仔細閱讀」的念頭所束縛,並非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對讀書的認識欠妥。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閱讀速度緩慢,請先從「仔細閱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要知道,哪怕你只對一處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閱讀也是成功的。
我很喜歡作者在文中說過的這樣一段話,「花一周時間仔細閱讀一本書,一個月之後,僅能記住1%的內容。那麼,同樣花一周的時間,我們快速閱讀10本書,一年之後,就能記住全部內容的10%」。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執著於深入仔細閱讀一本書,而是更注重提高閱讀量,讓自己積累更多的「知識片斷」。
這些片斷將逐步產生聯繫,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讓我們懂得讀書的樂趣。
03.
像聽音樂那樣讀書
我們聽音樂,從來都是一個很放鬆的過程,不會想著去記憶旋律、把聲音「作為知識儲存起來」,而是讓它們從耳畔隨意自然地流過。
總會有一段旋律或一句歌詞,觸動我們的內心,並留下它的痕迹。
我們總是能夠輕鬆享受音樂,卻在翻開書籍時,一定要「擺好架勢」,一本正經地去讀。
這種束縛或許來源於學校的教育,我們被嚴格要求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記在腦子裡,無形中就養成了仔細閱讀的習慣。
每一次看書,都好像在逐字逐句記錄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學生,孜孜不倦地努力將書籍的內容印在腦海里。
正如印南敦史所言,在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我們將讀書這件事考慮得過於沉重了。其實,閱讀速度緩慢的人,就是那些難以擺脫讀書時一本正經態度的人。
「我估計,對於書籍嚴肅認真的人,今後恐怕越發讀不下去書了」,看到作者寫下的這句話,我無法不贊同。
首先我自己就是個受限於傳統閱讀的人,看書的時候總想著摘抄大段筆記,也擔心錯過細節,強迫自己認真專註,卻更加無法集中精神。
有時候覺得看一本書真的好累,對於「一次閱讀」的效果達不到自己的期待,更是灰心喪氣、感到睏乏。
而且我見過太多的旁觀者,都認為喜歡讀書的人,都是書獃子或者學霸,從另一個層面上,不就意味著,他們打從心底認為,讀書和考試一樣,是件艱深晦澀的事嗎?
現在,無論是我的房間還是Kindle上,都堆積了大量書籍,而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看完。
所以,印南敦史,在指出大家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後,適時提出全書最為基礎的理念。
流水式閱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最合理、並且可以「避免堆積」的閱讀方式,與「存儲式閱讀」相反,主張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
與其糾結煩惱「得好好讀書,有所收穫……可是,提不起勁兒來啊」,不如儘快讓書里的內容「流進」自己的腦海中。
▼
「PART TWO」
? 養成閱讀習慣
?為什麼沒有閱讀時間
及如何養成每月閱讀20本書的習慣?
每月讀20本書,乍聽起來相當不可思議,畢竟現在的我,一個月要是能夠讀10本書,就已經很滿足啦。
但是,就像印南敦史所說,如果把讀書當做聽音樂一樣輕鬆,讓它自然而然地從腦中流過,或許一個月讀20本書,根本就不是問題。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將讀書融入日常生活中,變為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讀書當成一件「特別的事物」。
那麼,如何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呢?接下來,印南敦史介紹了形成「多讀規律」的三個步驟。
01.
在「每天同一時間」讀書
首先,框定讀書時間。
不僅是讀書,任何習慣的養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時間做這件事。為了讓讀書成為生活規律,一定要持之以恆、不能間斷。
除了保證每天的閱讀量以外,你也需要在「每天同一時間」閱讀。
很多人都喜歡偷懶,卻又在玩樂之後追悔莫及,將痛苦丟給靈魂,把舒適留給身體。
一次次臨時抱佛腳、三分鐘熱度,連基本功都不紮實,卻總是羨慕別人博學多才,認為自己做不到他那般優秀。
比起設立宏達的目標、遲遲不動手,我們更應該實踐具體可行的計劃,甚至可以是從「每天閱讀10分鐘」開始,哪怕僅做出微小的改變,只要堅持下去,也定然受益無窮。
因此,我們應該固定「時間段以及情境」,讓大腦產生「習慣的錯覺」。
印南敦史個人建議,閱讀時間應固定在頭腦清醒的早晨。在他看來,晚上睡前的這段時間內,容易被喝酒、疲倦等原因打亂規律,不易養成習慣,而且效率低下。
具體就是,在剛睡醒的時候,睜開眼睛後,不要馬上起來,繼續躺在床上讀10分鐘書,這樣一來,你就會徹底清醒了。
小技巧是利用手機鬧鐘,例如你計劃7點鐘起床,6點50分利用鬧鐘將自己喚醒,一邊聽音樂,一邊讀書,7點再次響起鬧鐘時,你就可以結束閱讀,起床啦。
在培養閱讀習慣的初期,建議不要給自己設立「每天清晨讀書一小時」的決心哦。
晨讀10分鐘的時間安排,雖然看上去很短,但更有利於你集中精力,讓讀書成為日常習慣,並長久的堅持下去,持之以恆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你別去想,「剛睡醒,迷迷糊糊地讀書,簡直太敷衍了事了」,如果你能做到晨讀10分鐘,這不正是說明,你正在擺脫仔細閱讀的束縛嗎?
順便強調一下:你起床後第一個拿到手上的,一定要是書籍,而非手機!不要玩手機,看書才是關鍵!
另外,確定閱讀的地點、場景、情境,也同樣重要。
我倒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點,但目前就我所知,很多寫作大神都相當重視場景,讀書也一樣,可以有意識地搭配固定情境。
例如讀書之前,先沖一杯咖啡或花茶,播放自己喜愛的音樂或打開窗戶偷偷新鮮空氣,讓自己感受到讀書是一件享受生活的事。
02.
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書籍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不必讀的書,即自己並不需要或不適合自己的書籍。
②無法快速閱讀的書。
這種書分為兩類。
一是內容具有較強故事性的書,例如小說、隨筆、漫畫、繪本等,情節走向非常重要,因此不能跳躍式閱讀。
二是自己想要慢慢品讀的書,這類書籍一般是結構嚴謹、篇幅厚重的譯作,很難擇其重點進行跳躍式閱讀。
當然除非工作需求,你不可能只閱讀此類書籍,否則你將消耗多少寶貴的時間呀。
③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它的特點在於,貫穿全書的線索較少,相對獨立的章節較多,無論選擇從哪裡開始閱讀都能有所收穫。
順便一提,無法快速閱讀的書,數量不會太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九成以上都是可以快速閱讀的書籍。
養成閱讀的習慣,關鍵在於多讀可以快速閱讀的書,創造一個接連不斷閱讀各類書籍的氛圍,讓自己感受到切實的進展。
這種已讀書目不斷積累的感覺,是養成閱讀習慣不可或缺的巨大動力。
因此,在選擇閱讀書目時,可以嘗試9:1的原則,可以快速閱讀的書佔九成,無法快速閱讀的書佔一成。
另外,同時閱讀多本書籍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也就是將無法快速閱讀的書和可以快速閱讀的書,放在一起交替閱讀。
03.
今天閱讀的書要與昨天的不同
為了享受閱讀過程,印南敦史主張,集中閱讀一本書的時間不應該超過10天。
如果確實是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閱讀的書,也一定要準備好另一本可以快速閱讀的書,搭配閱讀。
想必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本書讀了個開頭,就好幾天都沒有再碰了,雖然也想著「有時間就看一看」,可沒翻幾頁就覺得睏倦、讀不下去,最終就變成了「書放在包中卻不讀」的狀態。
這是「想要養成閱讀習慣而未能成功」的人們的共同特徵。
即使是想要慢慢品讀的、有趣的書籍,讀上10天,你也會感到厭倦,所以,想辦法避免厭倦,也是養成閱讀習慣的必要條件。
儘可能做到「一天讀完一本書」,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每天讓不同書籍的內容流過自己的腦海、內心,是流水式閱讀的基本模式。
請一定記住:「與其拖拖拉拉地讀10天,不如全神貫注地讀60分鐘」。
用一個小時快速閱讀書籍,其實能夠使其核心要點,更加深刻地留在記憶里。
如果花費較長時間仔細閱讀,那麼單位時間的閱讀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書的全貌,因此本質上只是一次非常淺陋的閱讀經歷。
▼
「PART THREE」
? 閱讀之後應該做的事情
?為什麼讀後會忘記
及留住閱讀體驗的秘訣?
你想過自己閱讀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嗎?其實就是不願輸出。
吸氣,與讀書是非常相似的,如果只是一味地連續閱讀,就好像只是不間斷地吸氣一樣,沒有呼氣的配合,無法正常的呼吸,是非常痛苦的。
僅僅「吸氣、讀取」,當然會感到憋悶難受。所以,不要只是一味地「讀」,也要「寫」,要改變閱讀的理念,不是僅僅單純地讀,而是「為了寫而讀」。
將讀書看得過於嚴肅,糾結於仔細閱讀魔咒的人,會有這樣的奢侈願望:「只讀一次,就能把書中的內容印刻在腦海中」。
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把一切都化為己有是極不現實的。
當我們有了「為寫而讀」的意識,用「記錄在身外」代替「將信息印刻在心中」,就可以丟掉「為記而讀」的刻板傳統觀念,讀書就立刻變得輕鬆了。
「為寫而讀」也完全沒有你想像的那般複雜,並不是以前上學時寫過的那種讀後感。
印南敦史所撰寫的書評,相當受歡迎,並且對提升書籍的銷量也十分有效。
他認為自己的書評之所以歡迎,是因為它們與報紙、雜誌上所刊登的大部分書評在風格上略有不同。
具體來說,他在書評中,有意識地加入了較多的「摘錄」。
這與他的書評,大多刊登在網路媒體上有關,這些讀者希望在書評中看到的,並不是書評人的主觀看法,而是「信息」和「事實」。
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讀了報道(書評)之後,能獲取多少信息」。
在讀者閱讀時間非常短暫的前提下,為了讓讀者有所收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摘錄」,將書籍內容簡明扼要地概括並呈現出來。
這裡提到的「摘錄」,是指僅僅摘選書中最精彩的部分。
印南敦史認為,以摘錄為主的書評,最適合網路時代。
對讀者而言,他們不必費心辨別「這是書籍作者的主張還是書評人的意見」,能夠迅速把握內容的精華。
對本人而言,通過摘錄,可以明確書中的哪些地方讓自己感動,什麼樣的文章令自己動心。
因此,與其仔細品讀,不如將文字摘錄下來,不僅能夠細細品味,也不易忘記,因為我們進行了摘錄,遺忘又何妨?
接下來,印南敦史,介紹了呼吸式閱讀四大步驟。
01.
「一行採集」,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斷
印南敦史推薦,在閱讀的同時,隨時將觸動心靈的文字記錄下來,而且摘錄時,最好不要原封不動地抄寫整個段落,而是盡量短小精悍,將摘錄的內容控制在幾行之內。
這種摘錄方法被他稱為:「一行採集」。
他建議用A4紙摘錄積累,並標明頁碼,製作「閱讀集錦」。
在他撰寫書評時,大部分摘錄內容都會被束之高閣,書評中選用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才保留下來的。
但是那些未被採用的內容也很重要,在摘抄的過程中,也有助於你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觀點。
所以,在讀完全書後,一定要再次認真翻閱回顧一下摘錄的部分。
02.
「一行精華」,採擷最精彩的一行
在以「一行採集」的方式摘抄下來的閱讀集錄中,找到能讓自己一眼相中、最鍾愛的一行,並作出標記。
這一行摘錄,就是所謂的「一行精華」。
可以說,閱讀一本書的所有價值,皆凝於這一行。
印南敦史認為,閱讀的妙趣,正是在於邂逅「那一行」,而且有趣的是,這打動人心的一句,又是因人而異的。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讀書「麻煩」或「痛苦」,只要是因為這樣的一個誤區:「需要一字不漏地看遍所有文字」,而且需要思考內容,否則就不是閱讀。
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成了一項任務,很容易喚醒人的負面情緒。
但是,如果能夠保持探索「最有價值的一行」的意識,閱讀的過程就好像變成了一場尋寶探險。
「翻開書,就覺得很快樂。」——先讓自己擁有這樣的感覺,告別緩慢閱讀,就容易多了。
03.
「一行評論」,回味重要段落
我們在剛讀完一本書的時候,當然會記得「為什麼覺得這一段很精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逐漸遺忘為之心動的原因。
這樣以來,摘抄便會失去意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必要將產生共鳴的原因也一併記錄下來。
「為什麼會對這一行文字產生共鳴呢?」從這個角度簡單記錄下來即可。
這就是「一行評論」,可以幫助我們僅憑「一行感想」,喚醒「一冊記憶」。
而那些所謂的做記號、畫線、書頁折角、貼便箋的方法,其實不利於你回想。
如果我們撰寫了「一行評論」,因之並非長篇大論,事後只需掃上一眼,便可回憶起閱讀時的心情。
所以,我們需要在記錄「一行採集」的筆記本之外,再準備一個筆記本,用來記錄「一行精華」和「一行評論」。
先記下日期、書名、作者,然後摘抄「一行精華」,在此之後,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寫下「一行評論」。


TAG:年糕的魔法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