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際交往,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人際交往,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封面圖片由Gama攝於大連)

與人交往中,和年齡相仿的、地域鄰近的、行業相同的、閱歷接近的、熟人介紹的、眼緣合拍的人交往,都屬於舒適區的範圍。然而,往往是有點冒險進取精神走出舒適區,才有可能和與自己更加不同的人交往並獲得更廣的認知邊界。

本周在大連的一個論壇晚宴上,我就沒能很好走出舒適區,但過後我意識到了,所以就來個自我揭短,如果有下次我一定會做得更好。前幾天當我走進晚宴會場,第一時間我就找熟人,前一天混得比較熟的是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的理事長,所以目標自然就是他了,可惜掃了一圈沒看到,那就只能另選對象了,結果看到有一桌只有兩位日本嘉賓。我就覺得和日本同行交流一下也不錯,所以就過去坐在他們旁邊,操起潮汕英語口音就開始搭訕,可是馬上發現那位年輕的日本嘉賓英語比較一般,很難充分聊開,而另外一位年長的日本社長嘉賓就幾乎不會用英文交談,但好像又能聽懂一點,只不過是用說日語的方式來回答我的問題,於是很快就陷入雞同鴨講的局面。

還好,沒過一會兒我們這桌有同胞嘉賓入座了,於是我馬上切換交談對象,轉到熟悉舒服的溝通模式。待我們這桌坐滿時,日本翻譯來了,我本想馬上把位子讓給翻譯,但翻譯先請示了日本嘉賓,坐在我旁邊的日本社長說沒必要換位子,於是翻譯就坐到另外一桌去了。而我呢,整個晚上除了禮節性的飯桌溝通,就沒有從日本社長身上套出點有價值的信息出來,有閑聊的話也是和旁邊的國內嘉賓講得多些。

然而,那位日本會長在吃飯過程中卻採用了翻譯工具問了我幾個商業問題,我就用英文簡單回答,感覺他算聽得懂。可是,我依然把自己置於熟練模式的正常運作中,和旁邊的國內嘉賓不時嘮嗑,沒有藉助翻譯軟體和日本社長進行有關日本口腔行業的溝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時晚宴上的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被慣性帶著走。但是,回到酒店回顧一天工作時,就發現了這個不足點。

下次如果有類似的情景再現,我除了兼顧和容易混熟的人交流外,會分配出合理的時間和語音不通的外國友人交流,因為現在翻譯軟體的準確率還是過得去的,語言對於溝通不是最主要的障礙,溝通意願才是影響溝通質量的關鍵因素。

我自認為對識別自身舒適區的能力和走出舒適區的動力還是比較強的,但仍然不可避免會不時掉入其中而未及時察覺。無論是人際交往上,還是工作學習上,或是思維方式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太多的舒適區,識別出來,不時回顧看看是否有可以進步的空間,有的話就努力向上改進,促使自己不斷成長。我們無法阻止變老的生物學鐵律,但我們還可以選擇持續成長,不讓過去的現在的我,拖住自己成長前進的腳步。

【 願您常用平靜理性的心智模式,追求內心強大而自我低調的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靜理性 的精彩文章:

TAG:平靜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