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田籽料孔子掛件-獨具匠心的工藝

和田籽料孔子掛件-獨具匠心的工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此枚人物雕件正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自古以來,無論是瓷器、字畫,還是各朝各代所喜歡的玉器里,都是以人物雕像最為難刻作與繪畫,需要非常精準的手法才能將神情融入進雕刻的物件裡面,以下是這件孔子雕件的一個細節圖。

可以看到,這枚孔子雕件所用的刀功都是以當時非常難的一種雕刻技術,無回刀,這樣的掛件在手上把玩之時,不會造成剌手的感覺。兩邊的紋路經久不衰,隨著時間的一個把玩,愈加的溫潤,不曾將紋路磨平,反而更加的刻畫明顯。

此枚刻畫的一個傳神點在於:孔子雙手負手而立,春秋時期的一個服飾也被刻畫的栩栩如生,油然生動,一眼看過去就如一位老者負手而立,刻工無可挑剔。

回過頭來看此枚雕件的另一個傳神點,也是非常令人嘖嘖稱奇的一個地方,就是神態的雕刻。一開始也說到,古往今來,最難以雕刻的東西便是人物掛件,因為如果一個人物雕件不把他的神態,給雕刻的栩栩如生的話,也不是一位合格的大師。屋面可以看到這一枚的雕件他的一個神情,非常的傳神,雙眼有老人家深邃的眼眸,細看就能感覺一位老人家的老態龍鍾,從凹凸有致的眼睛嘴巴來看,更是能夠感覺其生動逼真的地方,老神在在,這種傳神的雕刻在現在來說已經基本見不到了,除以前獨具匠心的大師而不能,根本做不到把這種神情傳達到每一位見過此雕件的人心中。實屬少見。

除卻這枚孔子人物雕件一個非常高深的雕刻手法來看的話,是非常難得。另一個尤為難得的點是,這枚孔子人物雕件,還是以非常難尋的和田籽料作為原材料進行雕刻。

玉石在從山料到籽粒的變化過程中,最後能去到河底底部沉積的並不多,也都是體積比較小的玉石了,所以籽料很少有特別巨大的。籽料在運動過程中,圖片展示只是短距離,實際形成中籽料可能經過幾千公里的河流,在經過不同地域時,同時受到土壤里有色元素的浸染,有些天然帶些皮色。目前情況看,籽料只存在於新疆玉龍河流域里,其他河流還未發現和田玉籽料,到底沉積多深是無法估計的,也許幾公里,也許幾十公里。

所以,在本身材料非常稀少的情況下,加上無與倫比的雕工,至少都是在清朝時期的一位獨具匠心的大師才能在一塊和田籽料上為高官顯貴才能雕刻,故此和田籽料孔子掛件是當之無愧不可多得的一件收藏品。其寓意也象徵著非常好的一個願景,老少皆宜佩戴,實屬罕見!

這件藏品也是在我們深圳御鼎國際參加此次新加坡星洲國際的聯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餘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TAG:餘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