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B-IOT的覆蓋增強技術探討

NB-IOT的覆蓋增強技術探討

摘要:隨著物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變革趨勢日益明顯。因此,需加快實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信息網路技術廣泛應用,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與廣泛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通信技術的發展。基於現有的2G、3G、4G物聯網技術具有的覆蓋不足問題,新一代NB-IOT採用全新空口設計的物聯網技術,具有低功率、廣覆蓋的特點。通過對NB-IOT的覆蓋增強技術進行深入分析,在OPNET的基礎上,在相同帶寬下,對LTE與NB-IOT覆蓋範圍進行對比分析,促使NB-IOT在新的物聯網時代擁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0 引 言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全球迎來了信息高效化、智能化的時代。物聯網技術的飛快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不斷促進著社會的發展。物聯網技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聯網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NB-IOT技術最新提出的物聯網技術,和LTE網路相比,更加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智能化、人性化的要求[1-2]。

物聯網通信技術有多種,從傳輸距離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短距離通信技術,代表有Zigbee、Wi-Fi、Bluetooth和Z-wave;二是廣域網通信技術,一般定義為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NB-IOT是2015年9月在3GPP的標準組織立項中提出的一種新的窄帶蜂窩通信LPWAN技術,是基於LTE原理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進的一種新的物聯網技術。

1 NB-IOT覆蓋增強技術概述

NB-IOT的設計目標[3-5]是在GSM基礎上覆蓋增強20 dB。以144 dB作為GSM的最大耦合路損,則NB-IOT設計的最大耦合損耗(MCL)為164 dB。其中,下行主要依靠增加各自信道的最大重傳次數以獲得覆蓋增強。而它的上行的覆蓋增強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在極限覆蓋情況下,NB-IOT可採用單子載波進行傳輸,大幅提升其功率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以Singletone部署方式下3.75 kHz的子載波間隔為例,與GSM 180 kHz帶寬相比,其PSD可得到約17 dB的增益(不考慮上行2R)。二是可增加上行信道的最大重傳次數以獲得覆蓋增強。因此,儘管NB-IOT終端上行發射功率(23 dBm)較GSM(33 dBm)低10 dB,但其傳輸帶寬的變窄及最大重傳次數的增加,使其上行可工作在16 dB的最大路損下。

NB-IOT的三種工作模式都可以達到該覆蓋目標[6]。下行方向上,Standalone的功率可獨立配置,Inband和Guardband的功率則受限於LTE的功率。因此,Inband和Guardband方式下需要更多的重複次數,才能達到與Standalone方式同等的覆蓋水平。在相同覆蓋水平下,Standalone方式的下行速率性能優於Inband和Guardband;上行方向上,三種部署方式基本沒有區別。

eMTC的覆蓋目標是MCL為155.7 dB,在FDD LTE基礎上增強15 dB,比NB-IOT的覆蓋目標低8 dB左右。eMTC是LTE的增強功能,與LTE共享發射功率和系統帶寬。但是,eMTC的業務信道帶寬最大為6個PRB。eMTC功率譜密度與LTE相同,覆蓋增強主要通過重複發送[7]和跳頻來實現。在3GPP標準中,它的最大重複次數可達2 048次。

2 NB-IOT覆蓋增強技術分析

2.1 下行重傳帶來的覆蓋增強

2.1.1 NPBCH解調門限

NPBCH 2T1R模擬得到的解調門限如表1所示。表1是基站2天線發送的模擬結果,存在約3 dB的發送分集增益。如果基站採用1天線發送(1T1R),要達到2天線同等覆蓋能力,需要更多重複次數。Standalone方式下,MCL達到144 dB、154 dB和164 dB的重複次數分別為1、2和16。Standalone的MCL在重複次數為1次時,已經達到144 dB的要求。In-band/Guard band的MCL達到144 dB的重複次數為4次;達到154 dB的重複次數為32次;重複次數達到最大64次時,BLER會高於10%。此外,控制信道一般也考慮1%BLER的解調門限要求;PBCH重複周期為640 ms,最多重複64次,MCL未達到164 dB的覆蓋目標。

2.1.2 NPDCCH解調門限

NPDCCH信息最大39 bit,基於48 bit模擬的解調門限如表2所示。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到,重複32次可滿足Standalone方式下MCL=164 dB的覆蓋要求。當Guardband和Inband的發射功率比Standalone低8 dB時,重複193、230次,才滿足Guardband和Inband方式下MCL=164 dB。

2.1.3 NPDSCH解調門限

重複次數與TBS大小有關。如表3所示,TBS=680時,重複32次才可滿足Standalone下的MCL=164 dB的覆蓋要求。Inband和Guardband的發射功率比Standalone低8 dB時,重複次數需達到128次,才滿足MCL=164 dB的覆蓋要求。同等覆蓋距離下,Standalone方式的下行速率比其他兩種部署方式要高。需要說明的是,下行速率為單子幀瞬時速率,未考慮調度時延、HARQ反饋等開銷[8]。

2.2 功率譜密度對覆蓋能力的增強

NB-IOT獨立部署,下行發射功率可獨立配置,如表4所示。當總的發射功率為20 W時,NB-IOT功率譜密度與GSM相同,但比LTE FDD功率譜密度高14 dB左右。在Inband和Guardband工作方式下[9],可以配置NB-IOT與LTE的功率差,如NB-IOT比LTE功率高6 dB,此時NB-IOT下行功率仍比GSM功率低8 dB。eMTC在功率譜密度上並未比NB-IOT低6~14 dB。

表4中,假設NRS功率配置比CRS功率高6 dB,則LTE FDD 10 MHz發射功率為46 dBm,eMTC佔用1 080 kHz的總功率為36.8 dBm。

上行功率譜密度的對比關係,如表5所示。NB-IOT上行終端最大發射功率比GSM低10 dB,但由於NB-IOT的最小調度帶寬為3.75 kHz或15 kHz,因此NB-IOT上行功率譜密度比GSM高0.8~6.9 dB。eMTC終端最大發射功率為23 dBm,最小調度帶寬為1個RB(180 kHz)。它的上行功率譜密度與LTE相同,但比GSM低10 dB,因此eMTC上行功率譜密度比NB-IOT低11~17 dB。

需注意的是,除了功率譜密度上有所變化外,覆蓋增強還通過重複發送和跳頻實現;eMTC在功率譜密度上無增強,主要通過重複、跳頻實現覆蓋增強。

2.3 上行重傳帶來的覆蓋增強

NB-IOT的三種部署方式(Standalone、Guardband和Inband)在上行可用資源方面相同,因此上行信道的性能接近[10]。

2.3.1 NPRACH重複

NPRACH重複次數{1,2,4,8,16,32,64,128}。重複次數達到32次時,可滿足MCL為164 dB的覆蓋要求。3GPP標準定義NPRACH重複次數為2的冪次方,重複次數不完全滿足標準定義,實際使用時略有差異。

2.3.2 NPUSCH重複

NPUSCH採用QPSK調製[11],模擬結果如表6所示,發送接收天線為1T2R。RU個數的取值範圍為{1,2,3,4,5,6,8,10},表7中部分取值與標準定義不完全匹配。需說明,上行速率為單子幀瞬時速率,未考慮調度時延、HARQ反饋等開銷。

2.4 eMTC覆蓋增強技術

2.4.1 eMTC下行覆蓋增強

由於LTE下行各信道覆蓋能力不同,eMTC各信道都可通過重複發送以達到MCL=155.7 dB的覆蓋目標。PBCH在傳統LTE系統PBCH單次發送的基礎上可重複20次,理論上可獲得13 dB左右的覆蓋增益;MPDCCH定義最多可重複256次,當MCCE聚合等級為8時,重複100~200次覆蓋可增強20 dB左右;MPDCCH還定義了16及32聚合等級,其重複次數將進一步降低;MPDSCH定義最多可重複2 048次,當重複147次時,覆蓋可增強20 dB左右。

2.4.2 eMTC上行覆蓋增強

由於傳統LTE各信道的覆蓋能力不同,為了滿足MCL=155.7dB的覆蓋目標,各信道需要提升不同程度的覆蓋能力8.5~15 dB,如表7所示。

上行各信道通過重複發送MCL=157.7 dB的覆蓋目標,各信道需要重複的次數如表8所示,低於3GPP定義的最大重傳次數[12]。

3 NB-IOT覆蓋範圍模擬

為了能夠很好地實現廣域覆蓋和深度覆蓋,NB-IOT相對於我國較為傳統的物聯網技術,能夠很好地增強將近20 dB。只有真正通過利用有效調整參數,儘可能增大MCL(耦合損耗),才能夠最大限度滿足NB-IOT物聯網覆蓋增強對其提出的各種要求,因此對覆蓋範圍進行模擬至關重要。選擇一個區域,在OPNET中採用多UE(User Equipment)調動策略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動態調整方法,測試在NB-IOT物聯網運行過程中是否接收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模擬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因為NB-IoT的信道帶寬比LTE網路窄,所以NB-IOT網路每秒接收到的業務位元組速率比LTE網路小。由圖1和圖2可知,在帶寬為20 MHz下,把UE部署在兩個較長距離範圍內,只有NB-IOT可以與eNodeB進行通信。因此,NB-IOT比LTE覆蓋範圍廣。

4 結 語

本文對NB-IOT覆蓋增強技術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對NB-IOT和LTE覆蓋範圍進行模擬,通過圖形對比分析可以得出NB-IOT廣覆蓋的優勢。新一代的NB-IOT網路技術是演進和市場競爭的綜合產物。由於未來的市場被一致看好,設備廠商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曾激烈爭奪話語權,預期達到的特性指標基本一致,標準也仍在加速制定中。目前,產業鏈也在積極開展試驗測試和試商用,不遠的將來,NB-IOT網路技術將可能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的垂直行業,並就此開啟萬物互連的新領域和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黃海峰.華為余泉:2016年是NB-IOT產業發展的關鍵年[J].通信世界,2016(05):27-28.

[2] 戴國華,余駿華.NB-IOT的產生背景、標準發展以及特性和業務研究[J].移動通信,2016(07):31-36.

[3] 程日濤,鄧安達,孟繁麗.NB-IOT規劃目標及規劃思路初探[J].電信科學,2016(S1):137-143.

[4] 劉瑋,董江波,劉娜.NB-IOT關鍵技術與規劃模擬方法[J].電信科學,2016(S1):144-148.

[5] 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動通信發展趨勢與若干關鍵技術[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4(05):26-31.

[6] 曾劍秋.5G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與應用趨勢[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17(02):13-16.

[7] 劉三思,李連成.C-R A N的應用和發展趨勢分析[J].數字通信,2012(06):112-115.

[8] 周遠.基於C-RAN新型架構的GSM移動網路改造設計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6.

[9] 王曉雲,黃宇紅,崔春風等.C-RAN:面向綠色的未來無線接入網演進[J].中國通信,2010(03):102-104.

[10]李富強,魏克敏,劉雅紅等.5G若干關鍵技術對TD-LTE網路演進的影響分析[J].電信網技術,2017(01):17-23.

[11]魏真真,徐曉,張健等.LTE中基於移動特性的切換優化[J].通信技術,2010,43(11):55-62.

[12]郭寶,張陽,顧安等.NB-IOT關鍵技術與應用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勾保同,曲阜師範大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通信與信息系統;

趙建平,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系統設計;

田全利,曲阜師範大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科學與技術;

趙遠超,曲阜師範大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科學與技術。

(本文選自《通信技術》2018年第六期

原創聲明 >>>

本微信公眾號刊載的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未經授權,其他媒體、微信公眾號和網站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