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孝昌縣北部的小河鎮環西街始建於宋代,歷史悠久。現存的一條明清古街長1600米、寬5米,街道兩旁300多棟明清建築,建築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7月7日下午,就在這條明清古街開挖下水道時,發現了一塊刻有字跡的青石碑,經該縣小河鎮政府工作人員現場對碑文進行辨認,這竟是清朝嘉慶十四年的石碑,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長方形的青石板破碎成3塊,拼在一起剛好是一塊完整石碑。

據悉, 7日下午4時許,挖掘機在明清古街北段開挖下水道時,無意中發現一塊破損的青石板,當挖機師傅將這塊青石板,從開挖的溝底弄起來,平放在古街的廊檐下時,有人發現這塊青石板上刻有「大清嘉慶十四年」的字樣,意識到這塊石板是文物,馬上聯繫了該鎮相關部門。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石碑右側刻著「大清嘉慶十四年」一行小字。

小河鎮政府工作人員聞訊後迅速趕到現場,發現長方形的青石板破碎成3塊,拼在一起剛好是一塊完整石碑,中間刻著「黃姓重修公孫橋」幾個大字,右側刻著「大清嘉慶十四年」一行小字,左側用小字刻著「前沖、中沖、後沖、大凹、殷家山、郭家坂、河嘴灣」等地名。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石碑中間刻著「黃姓重修公孫橋」幾個大字。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石碑左側用小字刻著「前沖、中沖、後沖、大凹」等地名。

據了解,在我國古代,民間修建某項大型公共設施,比如造橋修路、建寺廟等,往往因為耗資巨大個人無法獨立承擔,就會發動當地的鄉紳大戶或沿途客商募捐。這塊青石碑是清朝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各地黃姓捐資重修公孫橋所立,而發現這塊碑的小河鎮環西街,離紅山大橋(原名公孫橋)不到百米。據史料記載:石橋(公孫橋)晚眺為小河一景。

小河鎮舊稱小河溪小河司(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興盛於明末清初和民國年代。由於地處孝感北部要衝,曾被稱為武漢「門戶」和「小漢口」,而明清古街則是「小漢口」的中心。1995年小河鎮統一街道名稱,將原小河溪明清街命名為環西街。公孫橋就在環西街的北段,為2孔石拱橋,長十五米,寬5米,於1968年12月重新修繕後更名紅山大橋。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公孫橋於1968年12月重新修繕後更名紅山大橋。

據70多歲的葉雲生先生(文化界知名人士)介紹,1968年重新修繕公孫橋時,他已經有20多歲。他清楚地記得,紅山大橋的主體還是200多年前的老橋,只不過重新鋪設了橋面和更換了欄杆,然後增加了外粉刷,因此現在的紅山大橋的主體橋,還是清嘉慶十四年所建,歷經200多年任然屹立在小河溪上。

嘉慶年間「黃姓重修公孫橋」青石碑現身孝昌小河鎮

紅山大橋的主體還是200多年前的老橋,歷經200多年任然屹立在小河溪上。

孝昌縣文化部門則表示,會儘快收藏和保護好這塊破碎的石碑。這塊石碑的發現,再次印證了古代小河古鎮的繁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