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遇事有主見,不盲從

《論語》:遇事有主見,不盲從

佟鑫海和您一起學《論語》

之一百三十五

《論語》

【原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說:「追求仁德不必讓著自己的老師。」

作為老師,鼓勵自己的學生勇於追求真理,而不因為自己是老師而盲從自己,這是孔子的胸懷。

在孔子過世將近100年左右,在古希臘有個亞里士多德的哲人,他也說了一句類似的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作為學生說給老師的話,雖然面對權威,但不盲從,這是作為學生的勇氣。

鯿魚的故事

水庫的堤壩上有條排水溝,一群群的魚從水庫里游過來,往溝里游去。鯿魚也游過來了,他攔住一條鯽魚問:「你們去哪裡呀?」

「我不知道去哪裡,看到大家往那裡游,我也就游過來了,我想那裡一定很好玩。」鯽魚說完,就跟著魚群遊走了。

鯿魚停在溝邊,看著魚群從身邊游過。過了一會兒,他又攔住一條鯉魚,問:「你們要去哪裡呀?」

「我不知道去哪裡,看到大家都往那邊游,我就跟著游,我想那裡一定有好吃的食物。」鯉魚說完,也跟著魚群遊走了。

鯿魚仍然停在溝邊觀察,他看了很久,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只見一條接一條的魚往溝里游,卻看不見一條魚游回來。鯿魚起了疑心,他轉身獨自游回了水庫里。

大約過了兩個小時,一條鯽魚驚慌地游回來了,見了鯿魚,他說:「從排水溝里游出去的魚都進了一個又長又大的網袋。我拚命掙扎才逃了出來!」

鯿魚聽了,自言自語地說:「看來,做事不思考,盲目地跟著別人去湊熱鬧,是會犯大錯的啊!」

身邊有一個朋友特別喜歡對於某些物理現象提出質疑,勇氣可嘉。

可是,他太缺少基本的科學常識,所以他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早就在科學中已經解決或解釋,甚至有些問題本身都不太合理。

如果今天的人們還從2500年前孔子時代的知識入手想問題,那麼人類這2500年的探索不就白白浪費了?

不站在巨人肩膀上,你看到的問題總是和侏儒差不了多遠。

這就是盲釁。

當你能和巨人看得一樣遠的時候,你相信自己看到的,而不人云亦云,才是真正的不盲從。

那麼怎麼能不盲釁不盲從呢?在這個方面,顏回也許是個榜樣。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在自己沒把握的時候不盲目反對,想明白了,實驗過了,再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也要注意形式,能取得「老師」的支持最好,取得不了也不妥協。

所以我說僅僅強調哪一方面都會有失偏頗。在真理面前,無論是誰的理論,都要做到不盲釁,不盲從。

佟鑫海心語

消除盲目,關鍵在於靜下心來,冷靜分析,用心看世界自然能洞察本質。

凡事三思而後行,不能看見別人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人云亦云只會鬧出西施效顰的笑話;形成自主判斷能力,相信自己以事實為依據的客觀判斷,萬萬不能盲從多數人的意見而失去了判斷能力。

願我們都活出自己的模樣,不盲目跟從,遇事冷靜分析,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主見。聽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去行動。

轉發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佟話人生 的精彩文章:

《論語》:原則之下 不失靈活
《論語》:忠恕寬容 至誠盡性

TAG:佟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