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仕強:什麼是真正的信仰?人活著到底需要怎樣的信仰?

曾仕強:什麼是真正的信仰?人活著到底需要怎樣的信仰?

閱讀本文您將徹悟

1. 中國人有宗教信仰嗎?

2. 我們真正的信仰是什麼?

3. 如何提升道德修養?

|全文共25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兩個字——信仰,諸如宗教信仰、哲學信仰、政治信仰、科學信仰等等,彷彿沒有信仰就沒有歸屬,而為了不同的信仰爭論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宗教領域。

那麼,什麼是信仰?我們中國人有宗教信仰嗎?真正值得我們信仰的又是什麼?

1

什麼叫作信仰?

什麼叫「信仰」?就是「相信」和「敬仰」。既相信又敬仰,就會產生信仰。

由於信仰一旦堅定,很可能會產生十分強大的力量,對我們的言行及價值判斷,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務必特別慎重。因為不正當的信仰,實在是禍患無窮!

現在很多人信仰就是宗教,其實不是。信仰的對象,並不限於宗教。人也不一定非信仰宗教不可,也可以信仰某種學說或特定人物。

孔子一生始終保持著非常謙虛的態度,並沒有要求大家信仰他。《論語?憲問篇》記載孔子自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他自謙君子具有三種德性,但是他一種也不具備。然而,大多數人都會讚美孔子的自謙,認為這實在是夫子自道,分明在說他自己。

由此觀之,信仰絕對不是自吹自擂的結果,更不是自我推銷,或透過威脅、利誘、恐嚇等不正當手段所能夠建立的。

信仰必須發自內心,只有自發的,才是真正的信仰。

2

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伏羲氏的貢獻,是使我們信仰自然。他認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分子,當然應該取法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凡事順乎自然,便可以獲得天人之間的和諧,共同生存與發展。

自此之後,我們中華民族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看法,都秉持著伏羲氏的路線,以自然為師、向自然學習,並且樣樣都以自然為標準,來衡量其可信與否。

所以,我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把自然、神發展為宗教。有信仰,但沒有宗教,是中華文化最為神奇的特色。

孔子認為人固然是自然的一分子,但是在萬物之中,人類是唯一具有創造力和自主性的動物。

我們除了本性、本能之外,經由後天的學習和創造,可以弄出很多名堂、變出很多花樣,倘若缺乏道德規範,不能自我約束,遲早會破壞自然、為害人間,遠比那些鬼怪更為可怕!

周武王說「人為萬物之靈」,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敬畏天命,也必須提高道德修養。他一方面主張「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一方面則倡導「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以天助己助者,來勉勵大眾自律自覺。他建議大家「敬鬼神而遠之」,自己先奮發有為,盡全力之後才能夠聽天命。

換句話說,孔子的偉大貢獻,就是在伏羲氏一畫開天、周文王為六十四卦寫卦爻辭之後,看到人間的紊亂、人心的不安,以及治理的不妥,決心把人類的信仰,建立在道德之上。以道德為基礎,順應自然,方為人類的幸福之道。

孟子則更進一步,直接指出人的責任,是上天降下來的。《孟子?告子篇》記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的責任,而且是由天所降,只有準備承擔重責大任的人,才有資格領受。他這樣的睿智和氣魄,無怪乎能繼至聖先師孔子之後,被炎黃子孫尊為亞聖。

古聖先賢,因而再接再厲,使道德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3

「道德」是什麼?

我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隨著知識普及、科技發展、經濟繁榮,人類似乎變得更自私、更投機、更殘忍,以致「人性本善」的說法,引起很多人的懷疑。

實際上,「人之初」不應該解釋為每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而應該解釋為人類初次出現在世界上,那時候的人類,應該是善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心不古,於今猶烈。

由於一代又一代,愈加受到種種污染,很可能一生下來就不善了。大家喜歡說現代的嬰兒,更加聰明,幾乎可以斷定為更加貪心、狡滑和不老實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朝向一條愈來愈重視知識,卻愈來愈輕忽道德的途徑,導致今日科技高度發達,但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是空前所未有。必須重振道德信仰,未來才可期。

那麼,什麼叫「道德」?「道」和「德」,原本並不連用,各有不同的意義。「道」的本義,是指行走的道路;「德」的本義,則是行走道路所獲得的良好效果。

「道德」合在一起,告訴我們:行於正道而有所得,即為道德;行道才能有德,離開了道,便不可能有德。

道,就是天道。天道便是天的運行。而且「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天道的主旨。

《繫辭上傳》說:「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這明白指出《易經》是聖人用來提高道德修養、擴大事業範圍所依據的一部經典。又說:「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學易的人,大多靜默潛修,卻能夠成就其事業,不需要言語,大家便能信從,主要的關鍵,即在於具備美好的道德修養。

4

如何提升道德修養?

中國人相信天人合一。天道與人道相通之處,孔子認為那就是「仁」。「仁者,人也」,表示仁是人的美德,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寶貝。

人道與天道合一,也就是仁道。因此,人道即為仁道。「天人合德」,表示道德就是仁。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也可以解釋為由仁來貫穿為人之道。

我們常說「仁人志士」,「仁人」的意思,是無往而不合乎道德者,「志士」則是有志於追求道德情操的君子。儒家的教化,以「仁人」為最高標準,因為「仁」是眾德的總稱,「義」則是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合理行仁的意思。

孔子說仁,孟子說義,合稱為仁義道德。實際上,德」得之於天,而行仁道合理而有所得,即為「仁人」。

那麼,如何做到「仁」?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他所說的禮,並不是指禮儀制度,而是就其本質來看。

禮的本質是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因為禮即仁,是我們與生俱來所擁有的。

出生以後,受到環境的污染,以致埋沒、消減、受損。因此,要用「復」的功夫,來自我修復,所以說「復禮」。

如何復禮?即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裡所說的「勿」,和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的「勿」字,都是同樣的用意。

並不是不看、不聽、不說、不動,而是去除私慾,在看、聽、說、動之間,不致流於非禮。

換句話說,便是站在不隨便視、聽、言、動的立場,做出合理的看、聽、說、動。這就是平時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推而廣之,「仁者,人也」,仁心為人類所共有,發揚人道(仁道)精神,也是全體人類共同努力的總目標。

自然的善,構成了自然律,而人類的道德,也必須形成社會律。

總之,想要享受科技發達、經濟繁榮、幸福圓滿的生活,唯一的辦法,便是人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對每一個人來說,這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

識別下圖二維碼

全面提升身心靈

GIF

歡 迎 在 下 方 留 言 評 論

別 忘 了 點 贊 支 持「曾仕強」哦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仕強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葯神》,我有話要說
曾仕強:無論你從事什麼,人生歸根到底只為這一件事!

TAG:曾仕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