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遵生八箋》:炎炎夏日,跟古人學這些消暑的好方法

《遵生八箋》:炎炎夏日,跟古人學這些消暑的好方法

炎炎夏日,熱不堪言,放眼當代,大家夏季「消暑三寶」無非是空調、冰箱、Wifi。

消夏三寶(資料圖)

抱著西瓜吹空調,刷著手機啃冰棍,可以說是全國統一的「夏季畫面」。然而,這樣過夏天有兩個問題:一是往往出現進食冷食、感受寒氣過多而傷於寒邪,成中暑、感冒、腹瀉、宮寒痛經等病症;二是如此生活,實在簡單粗暴,毫無情趣可言。

當然,這也是現代化科技發展很容易出現的情況。空調一開,溫度馬上降下來,簡單幹脆,人們也就自然不許要去費精力研究其他方法了。

古人剛好相反,古代沒有空調這種「霸道」的降溫方法,因此想盡辦法,降溫消暑,瑞南道人所著的《遵生八箋》中,記載了許多有趣而對今天又有參考價值的方法,今兒我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當然,需要首先說明一個點,所謂養生保健,並不是吃什麼東西補身體才算數。真正會養生之人,會關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居住環境的布置、起居飲食等等。這些內容,影響著我們大的生活環境,往往決定了我們基礎體質,而服食補益,往往是一種補缺補漏,或者錦上添花的事情。

就消暑而言也是如此,簡單來說,整個生活空間的大溫度不降下來,你吃再多冰也不舒服,古人避暑,首先也是在居住環境上下功夫。

說起來,避暑一事,看起來是件休閑的事兒,本質上是對天地陰陽的把握和調整。天地有陰陽,陽者熱,陰者涼,陽主動,陰主靜,動則生風,靜則聚濕,因此,要想降溫避暑,就得對這些因素進行調整,這實際上就是在「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了。

《遵生八箋》書影(資料圖)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炎熱呢?一般是因為居處能夠長時間被陽光照射,熱量較高,但是又較為潮濕、空氣流動性差(沒有風),使得房間內的熱量不能散出去,而人在房間里,人體的熱量又不能散到空氣中,因此覺得熱。

要想降溫消暑,就要在減少陽光照射、減少熱量、增加流通性等地方入手。古人巧妙,通過石、植、風、水把這幾個環節弄得漂亮無比。

「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四時調攝箋·夏·避暑涼棚》

「靈鷲山下,岩洞玲瓏,周回虛敞,指為西域飛來一小岩也。氣涼石冷,入徑凜然……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發,把酒放歌,俾川鳴谷應,清泠洒然,不知人世今為何月」——《四時調攝箋·夏·飛來洞避暑》

古人庭院,多修假山,盛夏炎熱之時,往往在假山中避暑。道醫認為,石類多性寒涼,入葯多有清熱之功用。山石陰涼,作為建材,往往能令整個房間溫度比較低,假山、山洞即是如此。

同時,石材不透光,能遮蔽陽光,從根本上避免了長時間陽光照射而熱量增加。以錦緞做棚,同樣也是取其遮蔽之意。

現代居室的設計多採取這種大型的落地窗,導致陽光大量直曬,室內難得清涼(資料圖)

現代建房屋,我們往往為了美觀、視野好,採用了大量的落地玻璃窗結構,經常有一兩面牆都是落地窗。玻璃最能透光,同時隔熱效果又差,大量使用,房間很容易出現溫度升高。因此可以根據房間光照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如房間西晒較為厲害,則盡量減少使用落地窗,窗外可以增設遮陽棚,增加遮光、隔熱窗帘,外出的時候把窗帘拉上可以減少陽光照進來,避免房間溫度升高。適當增加石材的使用,如地磚可選用大理石板,甚至部分牆壁也可貼這一類的磚,並增加隔熱層,能較好幫助降溫。

在遮光避暑方面,不僅可以使用帘子,植物也是不錯的選擇。「左右列以松桂蘭竹之屬,敷紆繚繞,外則高木修篁,郁然深秀」,古人家宅大,往往會在西面南面等處種一些樹,起遮陽作用。西面日晒難受,多以松樹等為主;南面只作稍微減輕光照,不可全部禁絕,以免冬日寒冷,故多選竹子一類,種得較為疏鬆,使光能進來。

且植物與房屋之間距離也有講究,當根據風向,選擇遠近,避免太遠而不能遮擋陽光,太近又影響透風。

當代若家宅頗大,如農家小院,或城市別墅,不妨仿此進行種植,既有實用,又有雅趣。至於套房,可在窗檯栽種些喜攀爬的植物,譬如薔薇、三角梅一類,也有些許遮陽美化的作用。實在懶得倒騰,可以在窗前置一竹編屏風,光影斑駁,既無暴晒之苦,又有情趣之樂。

宜擇苑囿中向明爽之地構立,不用高峻,惟貴清幽。八窗玲瓏,左右植以青松數株……外有隙地,種竹數竿,種梅一二,以助其清,共作歲寒友想。臨軒外觀,恍若在畫圖中矣。」——《起居安樂箋》

陶潛於夏日,高卧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四時調攝箋·夏卷》

和空調相比,扇子搖出來的是自然的清涼(資料圖)

除了避免過多陽光直射,通風亦是消暑關鍵。有風則熱氣得以透散,自然清涼。從醫學角度而言,比起空調,我們也更贊成使用風扇。

使用空調最大的問題在於溫度是人為控制的,而非自然界的正常氣溫,人為控制,很容易為了貪涼而開得很低,這就造成屋內屋外溫差特別大,進屋易感受寒邪,出去則受熱邪,里外不和,兩面受病。

另一方面人從屋外進入空調房後,因溫差大、受涼而毛孔驟然閉合,本來正出著汗,這下驟然停止,反倒使得體內熱量憋著散不出去,這就形成所謂的「中陰暑」。

而保持房間通風、吹風降溫,剛好避免這兩個問題:風溝通內外溫度,使室內室外溫差不會特別的大,不至於兩面寒熱;通過吹風增加空氣流動,人體熱量能夠散發出來、散透了,這才會真真正正覺得舒爽。九十年代前後的老房子,多南北通透,房間窗與門相對,空氣流通好。

現代的房子,有的一梯四戶,戶型本身不通透,房間里往往是一面落地窗,其他牆面一個窗戶也沒有,如此最是糟糕,隔熱不好,熱氣容易進來,卻又無法對流出去,因此在裝修時不妨注意稍作修整,或者居住之時用用風扇,使空氣流通。

每日晚上,室外溫度降低,可以開窗通風,使南北、東西對流,將屋內滯澀之熱氣帶出,則晚上可得涼快矣。

《唐書》拂菻之國盛暑,乃引水潛流,上通屋宇,機制巧密,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檐飛溜,懸波如瀑布,激氣生涼」——《四時調攝箋·夏卷》

霍仙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雕之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四時調攝箋·夏卷》

楊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為山,置於宴席左右」——《四時調攝箋·夏卷》

清涼的水井邊是古人消暑納涼的好去處(資料圖)

水溫較低,蒸發之時又消耗熱量,故古人常用水來降溫。如《唐書》所載,在屋檐上增加機關,使水流自屋檐而下降低室內溫度,此法現代家中無法實行,但有些餐廳做水幕玻璃,雖是以美觀為主,卻也有降溫作用。

坐井上乘涼,頗有我們現代坐「水坐墊」的意思,但古人方法,與井水有些距離,涼而不寒,現代水坐墊久坐則易受寒,體弱女性頗為不宜。至於「置冰於左右」倒是可行。以風扇吹冰塊降溫避暑,既能有些涼氣,又可流通空氣,不像空調,只是一昧寒冷。

現代家中製作大塊冰塊不容易,可以用大罐瓶裝水,連瓶帶水放冰箱冷凍層凍成冰,要用的時候取出來置於風扇前即可,化了之後可以再凍,循環使用不浪費。

除以上方法外,古人避暑還有一些零散技巧,譬如改變活動時間,大白天太熱,盡量在屋裡避暑看書,晚上再出來活動訪友;進食一些時令的清爽蔬果,比如西瓜、蓮子、苦瓜、蒓菜一類,這類食物應季而生,多有清熱除煩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暑熱之氣。

總而言之,古人避暑的方法非常巧妙,也多趣味,但拋棄這些巧妙的形式來看,最為關鍵的是把握「順應」的原則。

自然界是一個系統,任何一個因素作用於系統上,都會不只產生單一的結果,譬如簡單粗暴地使用空調,一方面自己容易受寒中暑,另一方面反而導致室外溫度更高。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從裝修、置物開始,就應該學習古人順應自然的智慧,合理利用自然規律,適當加以人工處理,實現一個「良性的消夏」——當然,把握了這個原則,使用空調也不是不可以的,只是應該使用得更有智慧。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修道這些事兒:道人究竟應該信仰什麼?
大明張天師評傳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