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德國人擁有世界頂級的廚具,卻總被吐槽做飯難吃?

為什麼德國人擁有世界頂級的廚具,卻總被吐槽做飯難吃?

原標題:為什麼德國人擁有世界頂級的廚具,卻總被吐槽做飯難吃?



有著世界上最好的廚具,卻做著世界上最難吃的飯,這可能是大多數留德華人的心聲,也是整個德意志民族最讓人不解的地方。



《茜茜公主》里的貴族早點:一大盆白腸(巴伐利亞白香腸)。(圖/視頻截圖)

有人說,歐洲越往北,經濟越好但女人越難看東西越難吃,即便沒有像北歐人把肉切開煮了就大塊開吃那樣茹毛飲血般的恐怖,但德國菜的鄉野氣也很重,多達1500種以上的香腸(每人每年的豬肉消耗量高居世界首位),以及煎土豆烤土豆油炸土豆清蒸土豆土豆泥土豆片土豆沙拉土豆塊,一大盤端上來,你幾乎就能想像到廚房裡那個粗手粗腳的家庭主婦憨實的笑容。



▲德國人一餐的標準食量。(圖/onlyinyourstate)


「我吃德餐都是卯足勁吃它一整份然後半年時間看到就噁心半年過後再卯足勁吃它一整份。」


「一到德國,我就不再是我,不再是一個柔軟妹子,而是一種原始的本能,就是一隻基因裡帶著對油脂的渴望的動物。」


「吃了一年的Mensa,回家就是叫個必勝客都激動的不行。」


「來德國之後,我度過了近10年來第一個體重沒有破百的冬天。聖誕假期不遠了,我對雞湯豆腐串和衡水湖烤鴨蛋的渴望已經穿越天際。」



▲麥當勞被認為是德國最好吃的西餐(size都明顯大一號)。(圖/reddit)


就像直接用手砸桌子表達讚許的德國人一樣,德國菜又硬又狠滿滿的都是乾貨,卻實在讓大多數中國人望而卻步。


▲世界盃賽場上,德國小球迷的眼神。(圖/giphy)


也許是因為德國與黑龍江的緯度相近,德國菜用的大都是東北亂燉的原料(豬肉與土豆,洋蔥,胡蘿蔔,芹菜,西紅柿,生菜,豌豆,西葫蘆,蘑菇任意組合),但無論是烹飪方法還是味道都更加的雄性荷爾蒙爆棚



▲大豬肘子配土豆酸菜。(圖/thrillist)



▲啤酒燉菜。(圖/thecozyapron)


吃素的人似乎只能這樣活著。



蘆筍,土豆配黃油。

在德國華人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人都想要一個沒有過去的女人,女人都想要一個擁有未來的男人,而留德華人只想要一個全加要辣的土耳其烤肉夾饃。」



▲圖/telegraph



難得一見的葷素搭配。(圖/clipzui)


可是德國廚具的處境卻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在海關,經常能看見扛著大大小小的十幾口鍋的遊客——到德國旅行,不扛幾口大鍋幾把大刀回去,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



▲最受國人歡迎的雙立人經典四星系列。(圖/pinterest)


只要家裡備上一套德國廚具,無論會不會做飯,你都能在外宣稱自己是中華小當家


▲電視劇《奮鬥》。(圖/視頻截圖)


在德國,光是一塊切肉排的刀,就可以從大到小直的彎的帶刃帶鋸齒各種款式類型組成一個足球隊加替補



圖/thekitchenguy



不論果、蔬、肉、骨,不論撕、拉、拔、削、剁,不計方、條、圓、扁、片、塊、絲、角,各式精密器具應有盡有。(圖/gearpatrol)


德國廚具骨子裡都透著日耳曼民族的頑固精神,一口鍋一輩子都用不壞(對於德國人來說,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老一代的德國人甚至會將自己的鍋當做傳家寶傳給下一代人。



被德國人當做傳家寶傳承,世界上最古老的鍋具品牌菲仕樂


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為的負面影響會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最終必然會影響產品的品質。


自行車:MADE IN GREMANY(圖/platicapolinesia)


比起食物本身,德國人更享受使用牛逼廚具時自我陶醉的情懷——這也是為什麼德國人的廚房就像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實驗室,但卻幾乎沒有任何煙火氣。


做飯是一門藝術,德國的兩個天馬行空的哥們兒——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更懂其中的真諦。



▲法式蝸牛:用啤酒餵養大,每晚被講睡前故事。(圖/freeimages)


有人調侃說,德國人做飯發現味道不好,就反省一定是自己廚具不夠好,於是他們改進廚具,結果還是不好吃:「嗯一定是廚具還不夠好!」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誕生了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歌德的國家,一個以理性文明著稱的國家,會通過民主投票把希特勒選上台。



圖/watson


不過實際上,只有我們覺得德國菜不好吃,德國人有多熱愛自己的家鄉美食,從世界盃德國隊帶了18000公升的啤酒、700公斤的香腸以及300公斤的土豆到俄羅斯這件事上就可見一斑。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沒吃幾口就要打包回家了(小組賽衛冕冠軍德國隊以0:2輸給了韓國)。(圖/longroom)


德國人吃一兩片麵包就能精神奕奕得工作一下午,彷彿唯一能阻止他們的就是沒有興趣。」



▲Brezel(德國鹼麵包):抹上黃油,與白腸是最好的搭配——沒吃過它,你也不算來過德國。(圖/germanworldonline)


即便 Brezel 又硬又咸,但慕尼黑人卻根本離不開。小孩子哭鬧,只要塞給他一個Brezel,他就乖乖把手指一勾,一邊吃一邊玩;離開家鄉的慕尼黑人,最想念的也是家鄉的 Brezel,相隔大洋萬里遠,只是盼望一份家鄉的味道罷了。


「即便沒有麵包,他們吃過飯的盤子就像用舌頭舔過一樣,明明剛剛還滿滿一盤子醬,怎麼做到的?沒有麵包!沒有麵包!沒有麵包!」



圖/huffingtonpost


就跟北京人愛喝豆汁一樣,說德國菜是世界上最難吃的菜難免有些刻薄,而且,你們把大英帝國放在何處

* 本文為窮游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需轉載,可在菜單欄「號內搜索-轉載及合作」查看規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窮游網 的精彩文章:

第53個!中國又多了一處世界遺產!

TAG:窮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