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論古典針灸理論與應用

試論古典針灸理論與應用

大家好,雖然在座的可能基本都認識我了,但也有幾個新朋友,我就簡單做個自我介紹。我叫許景智,菖蒲社社長,固生堂中醫師。

我的專業是中醫內科,中醫院校的針灸跟內科專業是分開的,而內科專業的針灸學也只有72學時的一個綜合課程,所以我基本都是自學的。我從大一開始就自學針灸,一開始只是出於好玩與好奇,後來因為用針灸很偶然很快速地治好了一個腰部急性扭傷,然後就開始集中力量學習針灸了。

因為是自學,也沒什麼人指點,所以一開始走了很多彎路,甚至如何練習進針,都是自己摸索的。當然,因為狂熱又迷茫,所以當時也囫圇吞棗地看&買了不少書,但感覺始終不得門而入。直到後來接觸到黃龍祥先生的《黃龍祥講針灸》,當時用很快的速度就全部看完了,怎麼說呢,用醍醐灌頂來形容,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應該是不過分的。

我們今天講這個古典針灸理論與應用,當然脫不開黃龍祥的關係,畢竟可以說我的針灸就是他引入門的。

其實包括針刺在內的外治法並不是中國古代特有,而是全世界範圍內都曾經流行過。一個療法的產生與消亡,原因可以很複雜很多樣,甚至我也不能拿出一個具體的原因去解釋為什麼只有中醫針灸流傳應用至今。但從剛才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至少全世界人們都曾在不同的時間段發現觀察過一個同樣的客觀現象——人體遠端部位關聯規律。

人體遠端部位關聯規律,是一個大的現象範疇,剛才列舉的全世界的各種療法,都曾嘗試構建各種各樣的理論去解釋這個現象。在這個範疇下,中醫針灸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解釋這個現象的學說。

跟四液學說相比,中醫針灸理論的構建所利用的是更直觀的經脈學說,所謂的經脈,其實就是古人對於針灸作用途徑,也就是特定刺激部位與效應部位之間聯繫路徑的一種基本假設。

今天講的古典針灸這個題目,其實古典針灸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針灸方法或者理論,而是嘗試去還原一下古人是如何觀察跟思考問題的。所以並不是我今天站在這裡講,就提出一種新的針灸方法,之所以強調「古典」二字,是為了跟現代豐富多彩的針灸方法做個小小的時間上的區分。當然,古人的也不完全就是絕對正確的,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圖,現在我們這個房間有個電燈,如果我們需要打開這個電燈,不需要知道房間的電路是如何走向的,電燈的電路具體是如何,我們只需要按這個按鈕電燈會打開,就夠了。就算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房間,不知道哪個按鈕是打開哪個電燈的,也不需要研讀電路圖,只需要一個個測試對比,就知道哪個按鈕控制哪個電燈了。

古人發現經脈的過程跟這個類似

我們再來看這個圖(合谷穴治療牙痛圖),古人發現臉部牙齒疼痛不適時,我們第一第二掌骨之間(合谷到陽溪)的動脈跳動得特別旺盛,而當他們用一些工具(砭石)去割治這個地方時,發現疼痛居然消失了。所以古人會認為,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的這個動脈,是直接相連到牙齒的,當他們需要把這個醫療經驗記錄下來傳給後人時,一條「經脈」就自然產生了。所以我們能看到,手陽明大腸經,最初被記錄的時候是被稱為齒脈的。

我們把這個過程跟電燈的過程對比,古人並不需要知道這個「脈」到底是什麼,當然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搞清楚具體的生理病理,但當我們明白古人構建經脈理論是為了解釋什麼時,其實我們對針灸的很多疑惑也會開始有眉目,甚至就不會花時間去尋找經絡的解剖實質了。

我們看回剛剛那個過程,首先是牙齒疼痛,然後發現合谷脈出現搏動異常,然後再去刺激穴位。這個過程模式其實跟大方脈類似,在癥狀出現以後,是要在體表尋找到相應的體征,才去著手治療。所以從這裡看的話,我所說的古典針灸,更加著重的是針灸診療時體表的證據,因為古人在創立體系之初的思維方法就是如此的。

剛才說到古人不一定知道「脈」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但在古人的眼中,這個「脈」的意思其實就是「血脈」的意思,也就是古人認為「齒脈」就是一條血管動脈構成的,所以我們能看到在《九針十二原》當中,五髒的原穴除了太白,其餘四個穴位基本是動脈的位置。甚至後世所擴展的十二原,大多數穴位的位置也是處於動脈的位置。

當然,大多數是動脈,意味著有一些地方不是,這就引出了古人對脈的另外一個理解,這個理解也算是後來對這個理論的升華,就是從血管之脈升華到聯繫之脈。身體遠端的變化,不一定是動脈的變化了,可以是靜脈,可以是皮膚濕度溫度、皮色變化、壓痛這一類的體表變化。從動脈搏動異常建立的血管之脈到後來的全身變化的聯繫之脈,可以說是認識跟總結的一個跨越。

再就是提到絡脈的問題,我們先上一個列缺脈的圖

當然,今天選取列缺穴來講解,跟我的一個個人經歷有關。我大概是大二後期開始閱讀黃龍祥老師的書,然後從那開始在針灸應用時就會主動地去觀察相關的穴位變化。我們中醫內科專業在大三時會有大概三個月的見習時間,而因為我們附院的老師都比較信任我們,所以基本都會讓我們上手去針灸,當然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了。

當時是在心內科,有個想做前列腺手術但因為有心臟問題需要先穩定心臟問題的病人,因為病人有比較頑固的下腹脹痛不適,我的帶教老師就讓我去針灸解決一下癥狀。舌象脈象其實我都忘記了,當時我是先扎了小腿陽明經太陰經之類的,改善不是很大。後來查體發現右手的列缺穴有比較明顯的靜脈浮現,想到古人經驗中的列缺主任脈,於是就扎了一下列缺,然後小腹脹痛就消除了。這個病例跟我影響很深刻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病人因為這個事情專門給我寫了一封感謝信,這對我來說還是相當大的一個鼓勵。

有不少人在列缺穴上會有靜脈的浮現,在結合癥狀分析的情況下,可以作為肺氣、任脈(奇經八脈交會穴)可能有問題的輔證。

我們在針灸時通常會比較重視十二正經的穴位,但其實十二絡也是應該被重視的脈。

在經脈的發展過程,脈的數量並不是天然的十二條或者二十八條,可以說有多少「聯繫之脈」的經驗被總結,就應該有多少條經脈。但古人在構建經脈理論時,往往脫離不了當時的思想背景。所以在內經裡面我們會發現有十一脈系統,十二脈系統,二十八脈系統。

當經脈系統被固定為十二脈系統時,未被納入經脈系統的其他經驗,可能就以絡脈的形式存在,所以絡脈反而記錄了最早期的經脈形式。

而我在臨床實踐中也發現,絡脈穴位的地方,往往是比較容易發現靜脈的浮現的,例如列缺、內關、豐隆等。

《內經》繆刺論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佈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

我們剛才說到,有多少「聯繫之脈」的經驗被總結,就有多少條脈,從《繆刺論》上看,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當古人發現比如我左腳腳踝出現問題時,他的右手手腕出現了一些「絡脈」,他們就會解釋為:邪氣注於絡脈而導致的疼痛。而這個絡脈也是他們為了解釋這個上下左右對應治療而構建的一個理論。

我們在應用這個上下左右對應的理論來治療時,其實第一步也是應該著手於去尋找「絡脈」,比如我左腳內腳踝疼痛,你到底是扎右腳踝,還是右手,還是左手,還是左腳外腳踝? 其實絡脈在這些地方都有可能出現,所以臨床應用時關鍵還是在於去尋找病變點,而不是想當然地去選取某一個區域來扎。

這一點其實跟方葯類似的,我們看到有肝氣的變化時,不能想當然就覺得是水不涵木之類的隨意的五行推演,必須是有確切的證據支撐的情況下才能去這樣推論。針灸其實一樣的,還是要好好講證據。

而這樣的一句實體變化來構建的針灸理論,其實一樣可以用於大方脈臨床。經脈理論在被引入營衛理論以後,就開始與臟腑有了聯繫。這種聯繫以及內部的變化在體表的變化,可以用於大方脈臨床的輔助診療。比如有一些病人,在胸脅部是確實能看到一些血絡的變化,也可以作為肝鬱氣滯的一些證據,這些東西其實如果有學習腹診,可能也會比較清楚了。當然,這方面的內容也是後話了。

總結:

1、中醫針灸在全世界不曾孤獨

2、現在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發現經絡實質,而是需要系統整理經絡現象事實

3、一種比較好的針灸策略是基於方脈系統辨證論治下尋找「反應點」

4、「反應點」本身可以指導方脈辨證

5、經脈系統是基於術數思想構建,事實上可能並不是只是十二條「正經」

6、絡脈系統保留了最初的「脈」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菖蒲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菖蒲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