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像科學家那樣思考,知識才能變成力量

像科學家那樣思考,知識才能變成力量

撰文 | 蘇必德(Peter Salovey)

翻譯 | 管心宇

如果知識就是力量,那科學家應該很容易對他人的行為和全球事件施加影響。畢竟,研究人員用整個職業生涯去發現新知識——從單細胞到人體,再從原子到宇宙。

然而氣候變化等議題表明,即使科學家有了壓倒性的證據,有時候也很難改變大眾的觀點,或是推動他們採取行動。根據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美國是最不關注氣候變化後果的國家之一,即便美國是碳排放最高的國家之一。為什麼這麼多美國人對這個全球威脅漠不關心?耶魯大學教授丹·M·卡亨(Dan M. Kahan)和他的同事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表示,「科學素養和邏輯推理能力最好的人,並不是最關心氣候變化的人。」

對很多人來說,有關自然世界的知識已被個人信念取代。我們需要跨越不同學科、超越政治分歧的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而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在這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大學最重要的責任是教育全世界的公民,而超越意識形態的最好方法,是教會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無論他們是什麼專業。從美國歷史到城市研究,我們有義務讓各個專業的學生對世界保持好奇,能衡量數據的質量和客觀性,並正確面對與自己觀念相左的證據。

此外,我們有必要把理工科專業的大學教育整合到範圍更廣的通才素質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中,讓學生可以用批判和富於想像力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並能理解不同的觀點。有必要讓下一代的科學領袖了解那些影響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和使用的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因素。

通過高等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身處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的迴音室中,並從中掙脫出來,還能讓他們幫助別人擺脫這樣的桎梏。例如,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滑鐵盧大學的學生開發了一個網頁瀏覽器插件,可以幫助用戶發現自己訂閱的新聞中的偏見。類似的創新項目體現了大學有能力教育學生用知識對抗虛假信息。

為了讓社會接受科學發現,我們需要考慮多種因素。例如,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信息的表達方式非常敏感。我自己的研究組發現,強調正面效果的信息可以更好地鼓勵人們採取疾病防範措施,例如塗抹防晒霜,降低皮膚癌的風險。在這方面,要比強調不良行為負面後果的表達方式效果好,而後者的長處是促使人們去做早期檢查,例如乳房攝影術篩查。

科學家不能靠單打獨鬥讓世界變好,特別是在虛假信息已經四處橫行的時候。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尤其如此,例如公眾對疫苗的信任問題。疫苗話題現在已經被虛假信息淹沒了,儘管實際上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某些人對疫苗安全性的質疑。世界各地的多個跨學科團隊正在研究這一全球性問題。例如,計算機科學家正和心理學家合作,研究人們在社交網路上對疫苗的態度。還有一個國際團隊正在用基於數據的方法,追蹤全世界的人對疫苗接種的態度。這些發現可以給建立在事實(而不是假設)與相互體諒基礎上的社會和政策討論提供信息。

大學能跨越學科和政治分歧,召集各個領域的專家和領導者。知識就是力量,但前提是每個人都能分析和比較與個人信念相抵觸的信息,願意根據數據,而不是意識形態進行決策,並且能接觸到大量科研發現,為政策討論和決策提供信息。

《環球科學》7月刊現已正式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晒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我們如何記住「這個人是誰」:社交記憶的神經機制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