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闖入最真實的世界後,來自名校的我們慌了

闖入最真實的世界後,來自名校的我們慌了

我們怪年輕的自己沒有成功,

我們給自己成功的力量了嗎?

很多東西,與其說我們沒有

不如說,此時的我們還不配擁有

來到杜克後,我的第一節課是數據學111,

大衛·班克教授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數據學家,

而他的課程也是出了名的難。

一日我與他閑聊,在咖啡店裡,

我問起「課程難」這件事,他這樣回答——

「從小到大,你們一路順風順水,

都是頭頂光環的孩子,

如今,是時候體驗一下挫折和失敗了,

在社會上,你們遇到的阻礙只會更多。

而很多時候,根本沒有人會和你談遊戲規則。」

他說的一點沒錯。

這社會,往往比校園更現實也更艱難。

當你發現,

學校的那些成績、那些事兒,

統統都不再作數了,

想去爭辯,也沒有人在乎,

你便闖入了最真實的社會。

這是坎兒,是人都會傷心,

但又有誰在意你來自哪裡。

你所能做的,只有埋頭工作,全力成長。

「第一次感覺自己很沒有用,很糟糕」

說這句話的,是一位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女孩。

以下,是她的故事——

從哈佛大學MBA畢業後,

她回國加入一家Top電商企業,

她受內心壓力驅使,

想做戰略與全局的事情,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

沒想到,事情沒有她想像得那麼簡單。

入職後,她發現自己做的都是很基礎的工作,

會議記錄、中英文翻譯是家常便飯。

她心想,這不是實習生也能做的工作嗎?

如果寒窗苦讀這麼多年,

只是來做這樣的工作,

那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更可怕的,是那種被忽視和輕視的感覺。

一日,她陪老闆出差,去韓國談事情。

比她大三歲的老闆和客戶談笑風生。

展演時,老闆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項目,

而她只能幫著拎包、陪笑,

從來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對一個從來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來說,

她第一次感覺自己很沒有用、很糟糕。

在韓國,她們一行人去餐廳吃飯,

老闆和客戶相繼進入房間,

只有她被擋住了,說不讓進。

她走出餐廳,眼前是韓國的街道,

孤身一人,前後左右都是看不懂的韓語。

那時,她感覺,她一個人是多麼的渺小,

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無。

那一刻,她突然對自己有了新的認知——

在職場里,在同事與領導眼中,

她常常不是什麼哈佛的高材生,

她不過只是那個小姑娘

一段時間後,她輾轉來到一家創業公司,

入職第一天,經理找她談話——

前半年,經理希望她做比較細碎和雜亂的事情,

花時間做自我積累,熟悉產品,理解公司狀況。

後半年,她將會有更重要、更獨立的任務。

此時的她,心態已經不同了:

她不急於證明自己,

表現慾望也不再那麼強烈,

她明白,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她願意學習,也願意低調而沉穩地做事,

無論是交發票還是走流程,

做每件事,她都能學到,也都能成長。

過了些日子,經理找她聊天。

經理說,她剛來的時候,他有些擔心:

如今的MBA,都想著做高大上的事情,

明明自己是小白,卻眼高手低、不接地氣。

而如今,經理很欣賞她的工作心態。

時間久了,即使是做雜事的功力,

也會被人看見,受人認可;

而她自己也逐漸放平了心態,

不沉於困頓挫折,不流於自傷自憐。

職場上,名校的身份給了一些人更好的入場券,

但也終究不會省去低頭、努力和堅持。

「見的人越多,我越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說這句話的她,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

連續三年,她在九大投行中從事金融實習,

傳說,在那裡實習,月入五萬不是夢。

一日,我問她有沒有「名校落差感」,

她這樣回答——

說落差感的話,她其實還好,

尤其是金融業上,她的經驗淺,

沒有什麼提條件的資本,只能低頭做事學習。

之前,她也會覺得,

無論什麼事,她都得做到最好,

自己也必須是最棒的那一個,

但越長大,她越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每一次實習,她都能看到太多出色的人和事,

也讓她更清楚地理解經驗的不足與能力的上限。

實習初期,很多人被分配到感覺很簡單的工作,

比如做Excel、PPT,比如列印資料,

他們會覺得這些事情都很簡單,

也都能輕易地做好,

但她發現,

總有人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得更深入、更細緻。

舉個例子,

一場會議中,有三個領導來聽,

她一開始覺得,

給每個人準備好資料就算是思考周全了。

然而,她的前輩告訴她,

每次都要多準備幾份,

以防其他人走進來旁聽。

一瞬間,她突然感覺,

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

但細節真的能把人區分開來。

初入職場,最忌諱心比天高。

她心態擺得很正,

也不會有太多的自我質疑和心理落差。

她說:多努力,時刻學習,未來可期,

低調一點,才能悶聲賺大錢,哈哈。

霸蠻牛肉粉的創始人、北大畢業的張天一

在賣出第1000萬份牛肉粉時,這樣說道:

工作中,大招是大項目,小招是小任務,

對一個優秀的人來說,

把大招打出威力,是應該的;

但想把小招打出亮點,

沒幾分內功,還真的做不到。

「年輕,不要總想著一鳴驚人」

他來自杜克大學,今年暑假,

他在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實習,

一天,他說起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經理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剛入職,他聽身邊的諮詢師說,

經理看起來很憨厚,說話慢慢的,

但其實很有想法,很有要求和自己的風格。

項目末期,諮詢項目組和客戶項目組

組織了一次全體會議,會場上二十多人,

各位高管們坐在會議室前端,

他與另一位實習生則坐在會議室遠遠的末端。

此時,經理翻動幻燈片,

講解起他主導製作的頁面和視頻,

那個瞬間,他心中一陣驚喜,

坐在會議室最後,雙腳都哆嗦了起來:

在如此高層次的會議中,

經理決定採用他所貢獻製作的材料,

這對他是極大的肯定與鼓勵。

參加這個會議,

聽行業專家們討論幾個月的調查結果,

是學習專業知識、提升眼界的絕好機會,

他怎能錯過或浪費?

三四個小時的會議,

他絲毫不敢鬆懈,記錄一刻不停。

會議結束之後,他做完會議記錄,

經理走到他身邊說:「不早了,去吃沙拉嗎?」

他回答:「好,我也想聊聊今天的會議。」

「所以,今天的討論,您怎麼看?」

他一邊嚼著菜葉子,一邊問道。

經理放下叉子,沉默了幾秒,

慢慢地說:「其實,還是挺複雜的。」

於是,他安靜地等著經理說。

接下來的十多分鐘,

經理仔細剖析了這四個小時的會議,

一層一層撥開雲霧,把多方爭論的核心,

透徹地呈現在他的眼前,

邏輯與利益關係,驟然清晰了。

他越聽,心中越驚:

原來,會議之中,他只看見了表面現象;

言語之後的衝突與和解,他絲毫沒有察覺。

話題結束,他突然問道:

「所以,什麼樣的人,才能把諮詢做好?

一個人該怎樣做,才能成為優秀的實習生?」

經理停頓了一下,說道:

這裡,只有思維和眼界才能區分平庸和優秀。

我見過幾個實習生,來自普普通通的學校,

但積極勤奮,悟性高,理解力強,

思維能力甚至超過了一般的分析師。

我稱他們為Super Intern,超級實習生。

經理低頭吃了口沙拉,

接著說,每句話都略帶停頓:

「畢業後,剛進公司,我是最底層的分析師。

我上升得還挺快的,我認為秘訣在於思維,

而思維可以培養起來的。

當時,作為初級分析師,我經常花很多時間,

和主任與合伙人交流,和他們聊項目聊客戶。

對於業務,他們的認知相當深入,

也能更有全局意識,

能看清項目細節的利害關係。

久而久之,我的眼界變得更高,

業務能力和行業理解自然也強於其他分析師,

成長也快了很多。」

「所以,」經理放下叉子,穩穩地說,

工作中,要多去和上級交流。

大場合里,要多看多聽,要少說話。

年輕人,得低頭,得安靜虛心地學,

路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此刻,他頓悟:

平時工作中,經理一直是說得少、聽得多,

每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常常一語擊中要害。

同時,經理和善卻不失嚴格,

工作之餘,把人際關係理得清楚乾淨。

原來,這些都是經理的職業之道。

年輕,一邊要努力地去爭取,

一邊要謙虛地去學習,

要看清自己的潛能,

也要看清自己的局限,

最重要的不是自我表現,

而是自我投資,不斷提高自己的天花板。

這句話,對每個人都有用,

無論你是來自耶魯還是清華。

我們常常過度關注

「年輕」與「成功」之間的反差美感,

誤以為年輕的我們都能一鳴驚人。

然而,一鳴驚人之前,

那種聚沙成塔的沉穩與堅韌,

很多人看不到也做不到。

「年輕的我們,如此容易自命不凡」

去年,杜克大學開展了

一年一度的DEMAN娛樂傳媒與藝術論壇,

主題訪談的聚光燈下,坐著四位杜克校友。

我坐在台下,心中滿是期待與好奇。

從左至右,他們是——

Blayne Alexander,布萊恩·亞歷山大,

NBC新聞頻道,記者、五次艾米獎提名者。

John Solomon,約翰·所羅門,

Beats by Dr. Dre,全球數字化營銷傳媒主管。

Lisa Katz,麗薩·卡茨,

NBC電視劇部門,執行副總裁。

Peter Friedlander,彼得·弗里德蘭德,

Netflix原創電視劇系列,副總裁。

四人,四份燙金的履歷,

工作中,他們向全球上億觀眾

輸出最優質的新聞資訊、文創作品、社會價值。

台上,一個關鍵的問題被拋了出來:

很多年輕人學藝術、學傳媒、學文學,

心中有熱愛,但也有躊躇和糾結——

人們都說,這些都是不穩定、不賺錢的工作,

於此,你們怎麼看?

他們的回答是這樣的——

「剛從杜克畢業後,我回到家,沒有工作。

別人都有工作,好像唯獨我沒有。」

「四年大學,每年幾萬美金的學費,

畢業後,我拿到一份每月兩三千美金的工作,

在電視台做最底層的事兒,連著幾年,

心中有所不甘,感覺辜負了自己和家人。」

「我創業了好幾次,有在美國,也有在亞洲,

從頭再來的那種懼怕和漂泊感如此強烈,

但後來就慢慢習慣了。」

畢業前,他們越飛越高。

畢業後,他們重重摔下。

這一摔,在受傷的同時,

他們強健了骨骼,豐滿了羽翼。

後來呢?他們是如何成長的?

「抓住了幾次機遇,

認識了一些朋友和導師,

輾轉了幾個部門,

簽約了越來越重要的項目,

但一直一直,沒有不在拼搏,

從來不敢安於現狀,不敢倦怠油膩,

回頭看看,最初的年輕、狂妄與焦慮,

心理落差與無所適從,

是如此合乎常理,也如此寶貴。」

原來,這麼多頂著光環的孩子,

初入職場,也不過是個小白;

原來,名校的畢業證書如此好看,

但社會的競爭與現實又是如此骨感;

原來,多年的四處漂泊與底層奮鬥後,

現實磨練出他們非凡的心態與意志;

年輕的我們,最怕眼高手低,

而生活順風順水的我們,

又如此容易自命不凡,

心酸、落差、自我質疑,

不過都是成長的洗禮。

好聽的雞湯說完了,

最後說句不好聽的——

有時,我們抱怨自己不被重視、沒有財富,

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才疏學淺,

弄不清自己的重量,

心中只有自己,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人的見識越多,就越能掂得清自己幾斤幾兩。

我們怪年輕的自己沒有成功,

我們給自己成功的力量了嗎?

很多東西,與其說我們沒有

不如說,此時的我們還不配擁有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人需長期積累,以得才能,

必要時才可充分施展。

望以此,與各位共勉。

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逸章說原創,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逸章說 的精彩文章:

TAG:逸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