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為皇帝生下了長子,養育一個親王,卻為這兩人操碎了心

她為皇帝生下了長子,養育一個親王,卻為這兩人操碎了心

小珏說歷史——《清妃傳》系列二十八 請勿轉載

在康熙朝後期,「九子奪嫡」成為了朝野觀望的重頭戲,最後的勝出者當然是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然而,失意者中的兩個重要人物皇長子胤禔和皇八子廉親王胤禩都與一個女子有著密切的聯繫,而這個女子,辛勞堅忍了一輩子,還為他倆操碎了心。

這個女子是納喇氏,是「根正苗紅」的滿洲正黃旗人。只不過因為她的父親索爾和地位低下,僅僅是一個正五品郎中,所以入宮之後,她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名分的庶妃。當時的後宮之中,皇后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以索尼、遏必隆等人的背景,才是紅人。

不過納喇氏還是很爭氣,她先是替康熙生下了一個兒子承慶,這是康熙實際上的第三個兒子。但不知道為什麼,康熙的前四個兒子都不幸夭折,其中也包括承慶。但是,納喇氏還是搶在其她嬪妃之前,生下了皇長子胤禔。直到兩年之後,皇后赫舍里氏才生下了嫡長子胤礽。

如果按照漢族的習俗,嫡長子胤礽繼承皇位的可能性較大,但胤禔也不是沒有機會,尤其是胤礽後來被廢,胤禔又因為年長而立下過很多大功,更應有機會試一試。但是因為母妃的出身太低,康熙從來都沒有考慮過他。這也為胤禔後來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作為第一批進入康熙後宮的妃子,納喇氏搶得了先手,並在康熙十六年時被冊封為冊為惠嬪。康熙二十年,由於三藩已經平定,心情大好的康熙大封后宮。當時的兩任皇后已經故去,康熙暫時沒有設立皇后,只封了皇貴妃、貴妃,此外就是四大妃子,而納喇氏則由惠嬪進一步封為惠妃,成為四大妃子之首,後宮地位僅次於皇貴妃、貴妃。

更為重要的是,在朝廷之中,納喇氏的族叔明珠深得皇帝的信任,他們遙相呼應,成為宮內宮外不可忽視的力量。看起來,納喇氏不僅當時過得好,還有一個兒子是皇家長子,遲早要成為親王,未來也會一片光明。

也就是在她被封為惠妃的這一年,她又奉命養育皇八子胤禩。胤禩本是良妃衛氏的兒子,但衛氏當時只是普通的庶妃,沒有名分,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衛氏並沒有資格撫養自己的兒子。因此,出生後不久的胤禩,就由惠妃代為養育。

惠妃精心教育胤禩,讓他成熟穩重,也特別聰明懂事,深受康熙的喜愛。他17歲就封為貝勒,是康熙諸位封爵兒子中最年輕的。而且他雍容大度,待人謙和豪氣,一大批人都願意跟隨他,他也被人稱為「賢王」。

看起來,惠妃手頭有兩個聽話的、有出息的好兒子。然而,壞事就壞事在這兩個兒子太過於優秀。

先說胤禔,他雖然是長子,地位卻遠不及一歲就被立為皇太子的胤礽尊貴。康熙非常喜歡胤礽,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教育上,都讓他享受獨一無二的父愛。也許其他的皇子因為年紀小,還沒有那麼深的體會,而作為哥哥的胤禔卻最早感受到了這種不公平。

因此,胤禔是諸子之中最仇恨太子的,也是最先跳出來與太子為敵的。他多次在康熙面前說太子的壞話,讓康熙疏遠了太子的同時,對他也逐漸厭惡。可是胤禔還不自知,竟然在太子失寵後,建議康熙處死太子。這讓康熙非常惱火,他指責胤禔:

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眼見自己爭位無望,胤禔又將希望寄托在母親撫養的皇八子胤禩身上。此時胤禩確實很得人心,成為儲君的呼聲很高。然而胤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居然對康熙說術士張明德曾經為皇八子相面,認為必然大富大貴。

皇帝還健在,怎麼就可以如此悖逆的舉動。胤禔這一下不僅坑了胤禩,讓他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也將自己置於萬劫不復的深淵。胤禔最終被康熙圈禁,終身沒有被放出來。

胤禩也被害得很慘,不僅眼睜睜看著雍正登基,還因為過早暴露自己,而成為雍正的目標。當然,因為雍正立足不穩的時候,在表面上對胤禩客客氣氣,封他為和碩廉親王。因為胤禔仍然被圈禁,惠妃納喇氏按照宮中規矩就送到廉親王府上。

惠妃為這兩個兒子,操碎了心。胤禔失寵時,她苦苦哀求過康熙。當胤禔建議殺太子時,反而讓康熙動了殺心。這時候是惠妃機智地說自己這個兒子從小就不孝順,讓皇帝送他到自己宮中閉門思過。就這樣,母親以最大的智慧,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保全了自己的兒子。

然而,在那個激烈的鬥爭中,一個女子再如何聰明,也是枉然。胤禩後來也被雍正關押圈禁,並且莫名其妙地死去。這個曾經享受天倫之樂的母親,落到了無人贍養的地步。她又只能回到後宮,因為兩個兒子都是雍正的政敵,當別的妃子因為新皇的恩德而紛紛尊封時,惠妃卻沒有這個運氣,只能在孤獨寂寞和惶恐中,在雍正十年時故去。

喜歡請點擊關注,天天為您帶來有趣的歷史。

參考資料:《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深受寵愛,所生的一個小兒子,成為奪位之爭的導火索
宋朝第一神射手,一戰射死一千多人,手指都裂開流血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