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美貿易戰鏡鑒

日美貿易戰鏡鑒

【針對單一國家或特定商品的進口限制政策對減少總體貿易逆差並沒有顯著效果】

李·布蘭斯特德(LeeBranstetter)

事實

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廣泛的貿易限制措施。例如,根據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獻,美國要求日本對汽車行業實行的自願出口限制(VoluntaryExport Restraints)相當於超過60%的進口關稅稅率。但美國當時能夠對日本施加巨大壓力的原因在於,美國既是日本的主要海外市場,也是日本應對蘇聯地緣政治的強大依靠。那時候沒有WTO來限制各個國家的單邊主義行為。迫於美國的壓力,日本貿易談判代表同意了一系列協議,包括限制日本鋼鐵和汽車向美國出口,擴大日本對美國的進口,消除美國企業在日本市場取得成功的「障礙」。據統計,日美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簽署了超過100份協議、諒解備忘錄、聯合聲明和公報。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涉及鋼鐵和汽車行業的「自願出口限制」措施,涉及半導體行業的「自願進口擴張」(VoluntaryImport Expansions)措施,涉及五大行業的「市場導向的個別領域談判」(MOSS),以及「結構性障礙協議」(SII)。

儘管美國採取了貿易限制措施,但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並未消失。在20世紀90年代,美日貿易逆差仍然居高不下,在2000年前後甚至快速上升(如圖所示)。該圖說明了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強硬」戰略基本無效。此外,2006年之後美日貿易逆差減小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經濟衰退,人們購買和消費商品(包括進口商品)的能力下降,而不是美國針對不同行業削減貿易逆差的政策發揮了作用。

成因

為什麼幾十年來美國「強硬」的貿易政策未能縮小貿易逆差?原因就在於,這些貿易政策沒有解決導致進口高於出口的深層次經濟原因。爭論的焦點是,在里根總統第一個任期內,也就是美日尚未爆發貿易戰的和平時期,預算赤字的增長與私人儲蓄的增長(或私人投資的下降)並不匹配。根據經濟學理論,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預算赤字和私人投資的總和大於私人儲蓄,那麼這個國家將出現經常賬戶赤字。當一個國家的投資高於儲蓄時,儲蓄的缺口必然是由向這個國家提供貸款的外國人承擔。就像一個支出超過收入的家庭意味著購買的商品超過賺得的收入,對於國家而言,投資高於儲蓄意味著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超過了賣給其他國家的商品。

然而,導致一國總體貿易逆差的因素,並不是向特定國家出口的特定商品或服務小於進口。這意味著針對單一國家或特定商品的進口限制政策對減少總體貿易逆差並沒有顯著效果。例如美國限制從日本進口汽車,導致對日元的需求下降,美元對日元匯率走強,使得其他日本商品在美國的價格更加便宜,削弱了進口限制政策減少雙邊貿易不平衡的效果。因此美國試圖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通過談判達成進口限制協議來降低貿易逆差,結果就會是「擠爆氣球」。在美國對日本摩托車製造企業實施了配額後,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摩托車受到擠壓,但隨後對音響的進口增加了。

啟示

20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戰的事實表明,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不可能通過強硬的談判來消除。美國現在應該停止對任何一個貿易夥伴採取這一失敗的政策。首先,美國在談判中的影響力比20世紀80年代要低:冷戰的結束削弱了美國對日本等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其次,美國對貿易夥伴的出口份額急劇下降。再次,作為WTO成員國,美國對單個貿易夥伴實施單邊貿易制裁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貿易政策的談判來降低貿易逆差的努力也沒有奏效。此外,另一個教訓也應該得到重視——為了支撐貿易逆差擴大所導致的赤字,一項在未來幾年增加數千億美元稅收的法案,將進一步增加貿易逆差。

(作者為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報告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經濟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