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您還記得電影《決裂》中的共大嗎?

您還記得電影《決裂》中的共大嗎?

《決裂》是一部關於一所「抗大」式的農業學校-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影片,現在就帶大家詳細介紹這所學校的前世今生。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共大),是遵循毛澤東教育思想創辦的半工半讀學校,是上世紀我國教育戰線湧現出的新生事物。1958年創辦,1980年改制,它存在的20多年間,曾創下開辦108所分校的紀錄,有20多萬畢業生,相當於初技畢業至大專畢業的建設人才,摸索了一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經驗,成為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的典範,在我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在共大創建3周年之際,毛澤東曾欣喜地寫信祝賀:「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贊成的。」

195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據毛主席關於「半工半讀」的教育思想,並在省長邵式平等同志的積極提議下,作出了創辦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決定。共大以抗大為榜樣,以墾殖場為基礎,先上馬後備鞍,很快籌辦起來了。至1958年8月1日,共大總校和向塘、井岡山、大茅山、油山、黃崗山、雲山、南城、高安等30所分校同時舉行了開學典禮,有學生11000多人。

共大辦學密切結合江西實際,除總校設在南昌市的郊區外,多數分校辦在山區,少數在平地。省委為加強對共大的領導,由省委書記劉俊秀同志親自兼任總校校長,副省長汪東興同志兼任總校黨委書記。以後由張宇晴同志兼任黨委書記,黎超同志任校長。實行省、專、縣分級辦學,即省辦總校,以辦大專、本科為主;省屬和專屬分校辦中專,個別專業辦大專;縣屬分校辦初技,個別專業辦中專。形成了全省高、中、初多層次的農業教育網。至1961年,共大有總校一所,分校100多所,學生有5萬人之多。

共大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辦學,提出「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辦校方針。學校根據所設專業辦起了農場、林場、牧場以及各種為農業服務的工廠,作為基地,提出並逐步建立起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新體制。為適應這種新體制,經過幾年實踐,實行了系、場(廠)合一,把專業對口的生產基地與系(專業)合併起來,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實施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計劃,編製教學生產配當。進而實行教學班、生產隊、教研組合一。按照專業性質和不同年級恰當規定「工」與「讀」的比例,把「工」與「學」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專業課為發展生產力服務,基礎課為專業課報務。

在教學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從本省農村、山區社會主義建設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設置專業,開設課程,確立教學內容和科研項目。總校和分校一般設有農學、林學、畜牧獸醫、園林、農機、農村財會、農業經濟等專業,按照農、林、牧生產的工種和工序組織教學,編寫教材。強調在教學內容改革上堅持三個面向:面向農業、面向生產、面向基層。在教材編寫中貫徹「少而精」,強調科學性、實踐性和先進性。在組織基礎理論教學時,還充分利用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具有與所學專業內容一致的、比較豐富的實踐知識這一有利條件,努力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實行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專業教學與專業生產、校內教學與參加校外生產實習相結合。

在生產勞動的安排上堅持「三個為主」:一是生產以農、林、牧生產為主,二是勞動以學生勞動為主,三是學生勞動以專業勞動為主。學生結合專業參加生產勞動,進行基本技能技巧的訓練,進行推廣、示範新技術和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同時創造財富,力爭自給,逐步實現「不要國家一分錢」(指學生生活費自給)。至1974年,共大有分校108所,有農田3000多公頃,山林24000多公頃。農、林、牧場及農機等工廠350多個,生產糧食18000萬公斤,收入經費4億餘元。

共大堅持「學什麼,做什麼,研究什麼」的原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至1980年,已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的有化學殺雄雜交水稻、南方系列水田耙等;獲得省科學大會獎的有《混合土農藥705、707》,《靈芝研究》,《耕牛血吸蟲病診斷》,等等;獲得省科技成果獎的有紅壤旱地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及其規律的研究、江西柑桔品種資源調查等。此外,還有一部分因當時還沒有開展評獎,未申報,但在生產實踐中已被廣泛應用、推廣的科研成果。

共大要求教師、幹部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行「半工半讀」,做到能文能武,教書育人。在教師中提倡「一專多能」,在幹部中提倡「能上能下」。

學校根據半工半讀的辦學特點,組織動員全校的教職工積極主動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參加勞動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堅持四個教育:一是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二是革命傳統教育,三是學農愛農紮根農村教育,四是勞動和艱苦奮鬥教育。至1976年,共大總校和分校共培養學生18萬餘名,其中大專、本科畢業生1萬餘人。這一大批畢業生多數已成為全省農業戰線上的骨幹。

共大實行多種形式辦學,在招生中除招收高、初中畢業生外,還注意招收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入學。他們的文化程度偏低,按學校規定先進預科班學習,待補習達到一定程度,經考試後再進入專業學習。學生畢業後除少數由國家統一分配外,絕大多數實行「社來社去」,回到農村基層。總校及省屬分校還舉辦農業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培訓班,對他們進行有選擇的理論教學和推廣、示範新技術的訓練,也是「社來社去」。

共大自創辦以來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和熱情支持。1961年7月30日,即共大建校3周年前夕,毛主席親筆寫下了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表示完全贊成共大的事業。毛主席在信中指出:「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分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是很好的。」1959年,周總理在廬山開會時親自為江西共大題寫校牌;1961年,周總理親臨廬山分校視察,並在南昌接見總校的師生代表,與他們親切交談。1963年,周總理召集中央「七個部一個辦公室」的負責同志親自聽取共大有關負責人的彙報,解決共大在辦學中的困難,並親自批准共大的發展計劃。1962年,1966年,朱德委員長先後兩次視察總校和分校,在大茅山分校還親臨教室與同學們一起聽課,並3次為共大題詞。國家主席劉少奇在幾次講話中肯定共大是半工半讀的一個典型,是一個樣板。總書記鄧小平在有關講話中讚揚共大。王震、肖克、陸定一、楊秀峰等領導曾先後到共大總校或分校視察。

共大在「文革」中遭到嚴重衝擊。總校接受了從城市下放的幾所普通中學,學校秩序被打亂,學生被集體下放到農場勞動,學業中斷。1969年9月,江西農學院與共大總校合併。從1970年開始,共大總校先後招收了7屆工農學員,共2500人。

1978年,共大總校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大學。同年,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1980年5月,辦學體制又作了調整,採用全國農林院校統一的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開始實行全日制辦學。同時解除總校對分校的業務領導關係,總校改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設置的系科與專業主要是農學系、植保系、園藝系、林學系、畜牧獸醫系、農業工程系、農業經濟系等,還有基礎課部、馬列部、函授部(成人教育)和培訓中心。學生達3000餘人。經國務院批准,江西共大總校從1979年起在農學、林學、牧醫3個系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成為江西省第一批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聚集一批著名的教授、學者,他們治學嚴謹,崇尚教育,提掖晚輩,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您還記得電影《決裂》中的共大嗎?

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被譽為我國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的典範。辦學20餘年在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績,在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在江西,共大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凝結。

共大誕生

1957年,幹部上山下鄉熱潮湧動,全國各地建起了墾殖場。以江西為例,僅在1957年冬天,江西省委就動員和派遣了5萬幹部上山下鄉,開發山區,建設山區。在當時,江西一些墾殖場針對農民文化低、掌握技術困難的情況,還辦起了技校。

1958年5月,從中央下放江西擔任副省長兼農墾廳廳長的汪東興在北京參加會議時看望毛主席,彙報了江西各地墾殖場興辦農林技術學校的情況。對農村和農民情有獨鐘的毛主席很感興趣,作出了「你回去與邵式平省長商量辦些學校,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的指示。

回到江西,汪東興與曾留學蘇聯的邵式平商量時談到那所鄧小平、蔣經國等兩黨精英同學過的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邵省長說,「我看江西也可以辦勞動大學。」於是1958年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做出了《關於創辦江西省勞動大學的決定》:「為培養共產主義……又紅又專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學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設繁榮幸福的共產主義新山區……創辦江西省勞動大學總校和分校。」不久後定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58年8月1日,在南昌市郊梅嶺的共大總校、在全省遍地開花的30所共大分校,同時宣告了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正式成立;時任江西省副省長兼共大總校黨委書記汪東興主持開學典禮,省委書記兼共大總校校長劉俊秀作了《為一座新型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誕生而歡呼》的報告,第二天的《江西日報》發表了《祝賀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開學》的社論,當時報道共大總校、分校共有學生1.1萬名,其中工農及其子女佔92.7%,被譽為遵循毛澤東教育思想創辦的新型大學。

儘管共大分校的誕生被認為是58年大躍進的產物,「一哄而起」的共大分校難免會陷入教學質量低劣的誤區,但因共大而蓬勃發展起來的林場、農場卻是不爭的事實。據1959年1月底不完全統計,共大全省各校辦農場有66個、林場40個、工廠243個,學校經營的耕地面積4.275萬畝,半年總收入427萬餘元。

1961年,共大創辦三周年時,毛主席親自提筆,給共大寫了一封賀信,就是著名的《七三○指示》。毛主席在信中說:「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贊成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文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實是很好的。」

共大學什麼

在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下,1961年後,共大儼然己成了教育界的一面旗幟。在其影響越來越大時,省外一些學生也紛紛走進共大。柳志慎就是在1961年從上海來的高中生,據他講,那年代從上海來的初高中生就有數幹人,除了上海,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學生也紛紛前來。「祖國需要,我們就去哪裡」,柳志慎說,他們那時多半有些理想主義。來江西後他們安營在廣大農村,其中有很多人都被安排到共大分校,「也有一些人吃不了苦跑回去了。」

從1958年到1961年,共大的辦學模式和招生制度開始慢慢轉變,共大總校那時己開始在全國實行統一招生,也就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可進入共大總校學習。其它各分校則視實際情況招生,並實現「分級辦學」的原則,初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學生一般會安排在地方分校。

曾經在共大廬山分校擔任農學系的老師陳盛鐸認為共大教學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材施教、分班教學,「學生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分班很重要。」據陳盛鐸介紹,共大除了招收一定文化程度的適齡青年,沒有任何知識文化的文盲也可以進入共大分校學習,「文盲一般進入共大分校的預科班,在學校兩年的基礎知識後才可以到共大的具體專業。」

共大開設的專業主要分為農、林、畜牧獸醫、工業、農機、會計等專業。由於實行半工半讀的制度,幾年時間裡,總校和各個分校開墾出了大批的農場和林場,為學校提供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基地,也使學校有了辦學經費的來源,同時還為學生自給自足的生產打下基礎。據陳盛鐸介紹,共大除了總校,分校中如廬山分校、雲山分校的實驗和教學設備在當時也算全國一流。

柳志慎作為上海重點高中的畢業生,進入了共大總校學習農業畜牧業專業。柳志慎記得自己讀書時,除了學費免收,學校每月還會發給他們一些零用錢,他回憶:「共大實行的半工半讀的機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上半天課做半天事,課程和勞動會有相應的安排,比如說雙搶季節勞動實踐會多一點,農閑時理論基礎課則會多一點。」

在江西農大的校史館裡,至今都保存了一張「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課程配當表」。

由於共大分校的增長速度迅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據了解,共大總校的教師水平在大專以上,其它分校的教師則有些差參不齊,有的只上過初高中。陳盛鐸說,因為師資不足,一些分校還把共大學生送到總校培訓。

而共大總校也根據需要培養農村老師。柳志慎說,共大的教學是緊緊圍繞為農民和農村服務的,「農村學校的老師缺少時,共大就辦起了為農村培養老師的專業。」共大的學制是大專,一般讀完三年後學生即可畢業。

從最早開始,共大的辦學思想就是為農村建設出力,因此有「哪裡來哪裡去」、「社來社去」的口號。在全省上百所的共大中,除了共大總校和少數幾所分校包分配外,其它分校畢業生都回到農村,這為當時落後地區的農村輸送了大批的人才,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了農村建設的骨幹力量,陳盛鐸說共大畢業生里也有不少人成為農村基層幹部、供銷社主任。事實上,江西各地方的農業部、林業部等部門的負責人大多都是從共大畢業。陳盛鐸所在的廬山區,六、七十年代當地大部分會計都是從共大廬山分校畢業,「當然也有些學生不好學,回到農村後一直當農民。」

在共大總校,一些共大畢業生畢業後可以留校任教或分配到地方分校。柳志慎就是其一,他曾在農村走訪,他說:「共大培養的學生都是頂呱呱的,特別適應農村,也特別受農民兄弟歡迎。」

1964年,江西共大的分校達到歷史最高峰,各地開辦的分校達到108所,在高等教育低落的情況下,那一年共大在校生人數有5萬之多,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國家領導人對共大的辦學模式也給予各種關注,朱德還親自把自己的侄子朱俊書送到共大總校學習。8月1日,國家主席劉少奇熱情肯定了共大半工半讀的好形式。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共大也是一所階級特色鮮明的大學,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入共大。據陳盛鐸介紹,進入共大必須要有地方政府或公社出具的介紹信,那些出身不好的同學「政審」過不了關則被拒之於門外。但事情也不是那麼絕對,陳盛鐸說當時他就教過一些「出身不好」」的學生,而且他們更用功,他說:「只要有介紹信,共大都會接收,不管是哪類的學生。」

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學教師紛紛被打倒,一些教授住進了牛棚,全國各地學校搞大串聯,共大總校也一樣。據柳志慎說,共大各分校學生因為要保證地不能荒,所以有些人堅守了崗位,「保證糧食供應這在當時不簡單。」

據農大校史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從1958年到1980年,共大畢業的學生有21萬餘人,其中總校畢業生為10563人,分校為202966人。

共大與《決裂》

說到共大,不得不提起一部著名的電影,那就是《決裂》。70年代這部電影曾風靡全國,很多人也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了共大。

湯普森?波德維爾所著的《世界電影史》對這部電影作了重點推介,並這樣介紹:《決裂》是一部關於一所農業大學的極具戲劇性的影片,它極好地圖解了毛澤東的思想。或許從影片製作時起,《決裂》就蒙上了一層意識形態的面紗。這部影片在粉碎「四人幫」後因「斗走資派」的戲而被定為「陰謀電影」和「毒草」。

據介紹,《決裂》劇本是由江西共大總校的幹部胡春潮和江西省文化局幹部周傑創作,他們根據共大的創辦過程和辦學方向,用電影文學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抗大」式農業大學。

1973年,該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投拍,並且還是一個政治任務,從對選角的重視也可略見一斑。影片的主角都是那個時代的「當紅明星」,有著「滿身勞動人民氣質」的著名影星郭振清和靠《戰火中的青春》一舉成名的王蘇婭分別擔任男女一號,還有那個「在課堂上,不講江西水牛,只講非洲斑馬和馬尾巴功能」的教務主任孫子清,由葛優的父親葛存壯飾演。

這部電影的拍攝地點先後設在南城共大分校和蓮花共大分校,攝影棚就是共大的校舍和農場。「附近的村民都跑來看,派出所還出動了一卡車的人到現場維持秩序。」

電影在江西拍了半年,但內容大多是共大分校的於是導演在後期補拍了共大總校科學實驗、現場教學等片場。

這部電影前半部分能夠很好地反映了共大辦學的方法和精神,也是共大的事實,但是電影到北京後被當時「四人幫的爪牙」作了「內頁處理」,於是就有了後來政治意味頗濃的戲份。當時共大黨委還給電影提了十條意見,但這些都沒有採納。

1975年,電影上映,得到了全國觀眾的響應,片中插曲「滿山的翠竹青又青,滿山的杉樹根連根,新型的大學辦的好,它和工農心連心」在觀眾中迅速傳唱,還有葛存壯那段關於「馬尾巴功能」的戲劇性表演也廣為流傳。

後人這樣評價《決裂》和「決裂」的時代:在那個「再批走資派」的1975年,電影強調突出「辦學方法」之爭的戲劇矛盾,結果使《決裂》披上非常濃厚的政治鬥爭色彩,就連片名「決裂」的火藥味也十足。粉碎四人幫後,《決裂》被打成陰謀電影,導演李文化也遭到停職檢查,直到他拍攝的電影《淚痕》獲獎才算為自己洗過罪名。

2005年,郭振清去世。儘管當年的政治恩怨早已淡去,但仍有媒體說:好人一個,可惜錯演了一部電影。媒體所指的就是郭振清主演的《決裂》。事實上,不為人所知的是,郭振清生前曾公開宣稱,《決裂》是他表演的高峰,演龍國正這個角色是經過生活體驗,採訪過很多大學生變質的實例的。郭振清對《決裂》做過這樣評述:「我一生兩部戲看得很重,一是《平原游擊隊》,二是《決裂》。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歷史,影片表現的過去那一段是扭曲了,但是,像共大這樣的辦學精神是永恆的,共大這樣的農業學校,為廣大農民子弟學習文化知識提供了條件,是十分實際的,這樣的學校,今後還應該辦下去。」

世間還有一所共大

江西共大也許並未如郭振清所願,風風火火的共大事業到1980年後就基本銷聲匿跡了。

官方的資料這樣介紹:文革結束後,江西共大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發展也很快,並引起國內外更廣泛的關注。1978年江西共大還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隨著我國國情的變化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80年11月,經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改名為江西農業大學。原各個分校根據各地具體情況相繼更名,有的取消或歸併其它學校。比如,共大時期較好的兩所分校雲山分校和廬山分校分別變成了今天的江西墾殖學校和九江師專。

儘管共大已經不存在,但當時它的辦學思想和理念以及在辦學過程所體現的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還是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從1963年起,江西共大就被外交部列為對外參觀點。從1968年至1980年的統計,就有86個國家和地區的549批外國朋友共7496人到共大學校訪問考察。其中,美國學者蘇珊·佩由曾多次來我國考察教育,調查了我國大陸十幾所大學,在共大逗留的時間最長。1980年10月30日在共大南城分校考察時,他在座談會上懇切地稱讚說:「共大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認為共大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富有創造性和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世界上不少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對中國江西半工半讀的經驗,也都比較欣賞,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我參加過兩次國際教育會議都親耳聽到了關於這一方面的討論。」此後,他與另一位澳大利亞學者約翰·柯萊威利合作,投人大量時間和精力對共大進行進一步研究,並有專著出版,流傳於世界。

一位教育專家說:江西共大是一塊獨特人文歷史價值的校牌,可謂意義非凡,對於校牌的丟失,他用了「無不愚蠢」四個字評價。

目前,江西還有世上唯一一所沿用「共大」名字的學校,這就是婺源鄣公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這所堅持了50年的共大分校,也是當初最早成立的30所共大分校之一。此前,該校一直位於婺源的鄣公山,2005年,它由鄣公山搬遷到婺源縣城,並把當地的師範專修學校和衛校合併。鄣公山共大現任校長的林春說,「自1980年共大總校改名後,我們沒有接到任何行政命令說不辦或者不能用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這個校名。」至於為何很多分校都改名了,林春把原因歸結於「多半是他們覺得共大這個名字土」。

目前,鄣公山共大辦學方向依然面向農村,招收比較貧困的農民子弟子女入學,向農民普及文化科學。但鄣公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辦學模式已等同於職業中專,它學製為三年,主要分為農學、機電、電子電器、電焊等專業,也實行半工半讀的辦學機制,某種意義上說,它保留了共大的一些「印記」。

今年七月,有300多人從鄣公山共大畢業,目前學校還有900多人在讀,對於婺源這個縣城而言,這類的職教規模在當地已經算是很大。林春說,這些學生主要來自婺源農村及周邊縣,「有些農民工覺得外面不好混,也到這裡學點技術」。

對於鄣公山共大辦學遇到的困難,林春說:「我覺得我們共大的困難不能說是鄣公山共大特有的困難,應該是全國所有職業教育學校都存在的困難。」

幾年前,鄣公山共大對招生還會設置了一定的門檻,但現在已把門檻完全取消了,「不管多少分,我們都一律錄取,這也是為了給他們一個生存的技能,就算是文盲也要吃飯啊。」說到這時,林春有些感慨。目睹不少農村孩子失學所面臨的困難,林春把目前鄣公山共大所實行的教育稱為「吃飯教育」。

現在鄣公山共大的學費是每年1500元,這對學校的教學經費顯然是杯水車薪。「850元的學費再加650元的住宿費,相對其它民辦職業教育學校也是比較低的。」而近幾年,國家實行職業教育補助,婺源鄣公山共大的學生現在每年也可以獲得1500元的國家職業教育補助。林春說,「這樣算起來,我們實行半工半讀,不要老百姓一分錢。」

林春在鄣公山共大擔任校長已經8年,他認為鄣公山共大的生存已不容樂觀。據他說,這所隸屬政府的「大學」,目前只能靠財政撥款生存,根本談不上任何其它職教所謂的「盈利」。

「老師的工資由政府全額承擔,但是這些老師大多是基礎課的老師,遠遠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需求,」林春說:「畢竟我們把學生招進來,總要學點東西,不能什麼都不讓他們學到啊。」他認為學校更應該重視技能培訓這塊,而現在政府重視的只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

您還記得電影《決裂》中的共大嗎?

您還記得電影《決裂》中的共大嗎?

您還記得電影《決裂》中的共大嗎?

從鄣公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現實來看,這所唯一的共大已經失去了當年共大的意義,儘管它在努力繼續共大的遺產,如免費入學、面向農村等,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前行的步伐越來越難。

實際上,早在1980年,共大的改制與消失已經是歷史必然。除了政治環境變化的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80年代中國已經逐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道路邁進,意識形態的轉變更加劇這一步伐。

共大,這所在農業大國時代建立並為農村輸送人才的學校顯然已經不符合工業化現代化的需求,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加上全國恢復高考後,耽擱了十幾年的大學教育步入正軌,大學開始扮演農轉非、鯉魚躍龍門的跳板。共大,無論是有多麼深厚的基礎和輝煌往事,再也無法對於廣大農村學生產生吸引力。

今年,時值共大創辦60周年,網路有不少對共大的懷念和討論的聲音。60年前,共大創辦時,毛主席說了一句公道話「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這算是國家領導人對我國教育所懷有的一種樸素感情。

面對今天的教育現狀,我們或許會有些沉重,正是因為大學教育產業化、學費飆升、大學生就業難等現實讓人想起這所寄託國人「樸素感情」的大學。

有學者撰文稱共大是中國教育的烏托邦,並把共大教育升華為「教育公平」的典範,當然,這也並不符合邏輯和共大的實情。

在反右和文革期間,共大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上的,很多出身右派的學生、黑五類學生被拒之共大門外。單從這點看,共大就具有強烈的階級色彩,「讓貧困農村孩子上學」的口號不能掩飾它的階級色彩。

除此之外,作為一所特殊時代特殊國情下的大學,共大還是有著其它意義。至少在文革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幾乎中斷的情況下,共大仍然走出了十幾萬的畢業生,為農村建設輸送了大批的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另外,半工半讀、注重實踐、免費入學等等對今天的大學教育仍然具有啟示意義。有人曾這樣說:共大過去的經驗和現在大學的做法,兩者是否可以合二為一加以考慮,取其良者,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教育發展思路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