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平天國生死攸關的決定性戰役——安慶大血戰

太平天國生死攸關的決定性戰役——安慶大血戰

眾所周知,經過1856年的「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首義諸王星落雲散,老兄弟折損慘重,可謂元氣大傷,本來的大好形勢急轉直下。清軍趁機發起反攻,連續攻佔武漢、九江要塞及皖北諸地,包圍安慶,大大壓縮了太平天國的生存空間。同時,又重建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陳兵圍堵,對天京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太平天國生死存亡的關頭,天王洪秀全破格拔擢青年將領,力圖重振天國軍威。陳玉成和李秀成由此脫穎而出,二人聯手作戰,接連在安徽、湖北力挫強敵,並再破江南大營,解除了清軍對天京的包圍,使天國形勢轉危為安。陳玉成和李秀成表現出了優秀的軍事素質和對天國的赤膽忠心,分別被賜封為英王和忠王,成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雙柱。

再看清軍一方,傳統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早已腐敗不堪,不是太平軍的對手。與此同時,曾國藩創建的湘軍異軍突起,成為太平軍最兇惡的敵人。湘軍以湖南青壯農民為骨幹,將各地團練整合,由一批有志封侯的儒生領軍,將強悍好鬥的民風與儒家的忠孝仁義理念結合起來,並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從而打造出了一支極為兇猛頑強的軍隊。湘軍長期同太平軍作戰,屢戰屢敗而屢敗屢戰,作風頑強,極少投降,不斷錘鍊,終於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太平軍。

太平天國後期,軍事形勢錯綜複雜,但最關鍵的地方在江北安徽一帶。佔領了這裡,可以西窺湖北,北視豫魯,南保天京,並與稔軍勢力聯合,還可獲得江北平原水網地區的稅收、糧食、水產接濟,在軍事和經濟上對太平天國都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關於這一點,曾國藩看得很清楚,他決心首先奪取江北,控制安徽,鎖住太平軍向北發展的通道,再逐步南壓,將太平天國消滅在只能偏安的江南。因此,從1859年冬天起,曾國藩將湘軍主力從兩湖東移到安徽戰場,集中兵力作戰,連續奪取太平軍佔據的很多州縣,直至進逼重鎮安慶。

對於太平天國來說,安慶已成孤城,一旦失守,江北形勢便靡爛凈盡,糧草物資再無法接濟天京,後果不堪設想。在1860年初的天國最高軍事會議上,英王陳玉成和干王洪仁玕都力主集中兵力北上救安慶。但忠王李秀成反對,他想東征江浙蘇常,奪取江南富庶之地。在太平天國後期,原來集中統一的領導已經瓦解,權力大量轉到統兵大將之手,已有軍閥化的趨勢。李秀成手中有精兵十餘萬,但他不願北上,當時即使天王洪秀全也無法強迫。而陳玉成所部是同湘軍作戰的主力,多耗少補,手中兵力不足,難以單獨解安慶之圍。經過反覆運籌,最後洪秀全同意了李成秀的主張,命令以李秀成軍為主力,陳玉成軍進行配合,先東征蘇常,奪取清朝重要的江南經濟基地,回頭再救安慶。

東征戰役實施後,作戰很順利,太平軍大破清軍,連續奪取蘇州、常州、丹陽、無錫、江陰、太倉、嘉興、平湖等地,一時威震東南。然而,江南並不是太平天國與清軍爭奪的要地,決定不了大局。曾國藩置清廷要湘軍救援江浙的旨意於不顧,反而在江北加強攻勢,徹底阻斷了安慶與天京的聯繫,重重圍住了安慶。等陳玉成從江南回兵向北救安慶時,良機已失,不得不面臨與湘軍主力決戰的險峻局勢。

為解安慶之圍,在天王洪秀全主持下,決定採取「圍魏救趙」之計,以陳玉成和李秀成引軍分南北兩路合圍武漢,促使湘軍回師救援。然而南路李秀成軍態度消極,動作遲緩,如期不至。而北路陳玉成軍在連經血戰逼近武漢之際,卻又輕信英國參贊巴夏禮的威脅,中止了向武漢進軍,致使「圍魏救趙」之計功敗垂成。

而對安慶危局,陳玉成不屈不撓,集結手中能用之軍回師救安慶,在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等部太平軍配合下,與圍城湘軍展開決戰。雙方在安慶城下進行了5個月的反覆拉鋸激戰,血沃長壕,屍積如山,場面極為慘烈悲壯。然而因湘軍武器精良,陳玉成軍傷亡太大,洪仁玕等軍戰鬥力又太弱,李秀成則貪戀東南見危不救,最終導致解圍失敗,安慶城於1861年9月5日陷落。

安慶失守後,天京上游接應斷絕,很快陷入湘軍的重重包圍中。陳玉成所部損失慘重,已失去了奪回安徽的能力。但他百折不撓,為挽救太平天國的事業,仍力圖進取河南,聯結陝西,將戰場擴大到中原地區,以吸引清軍兵力,在戰略上支援天京。可惜,陳玉成北走壽州時受地主團練頭子苗沛霖誘騙而被捕,被解送清將勝保軍營,於1862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英勇就義,年僅26歲。陳玉成的犧牲,標誌著太平軍在長江以北的防務完全瓦解,清軍可集中主力圍攻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已不可避免地走向終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壺香茗 的精彩文章:

法國真正擁有的面積是多少

TAG:一壺香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