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90%的人知道「天下三大行書」,卻不知道「十大行書」

90%的人知道「天下三大行書」,卻不知道「十大行書」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從容嫻和,氣盛神凝,逸筆天成,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迹。這樣資質超群、功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另有塗抹字30餘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顏真卿這篇《祭侄文草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出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其時惆悵孤獨的心情。《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後歸吳廷,曾刻入《餘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五行書《韭花帖》

《韭花帖》,楊凝式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洒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韭花帖》被稱天下第五行書。儘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庭堅賦詩盛讚其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清曾協均《題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觀此真跡,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入聖』,非虛議也。」


天下第六行書《蒙詔帖》

《蒙詔帖》,墨跡紙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長57.4厘米,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於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當時柳公權四十四歲,年富力強,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顛峰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

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錚錚,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誠如周必大說:「沉著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後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隨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非復世能彷彿」。


天下第七行書《張翰思鱸帖》

《張翰思鱸帖》也稱《季鷹帖》,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小傳,屬於行楷,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共10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撥,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

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書《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 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 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當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書《松風閣》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如《松風閣》,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天下第十行書《土母帖》

《土母帖》,行書墨跡,紙本。縱31.2厘米,橫44.4厘米,10行,共104字。後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珊瑚綱》《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貼為李建中所作。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字得中,號嚴夫民伯。後隨母遷居洛陽。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簡靜,風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稱「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題。自稱嚴夫民。

此帖是傳世的《西台六帖》之一。此帖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結構淳厚謹嚴,論者認為此帖清麗圓熟,恣態橫生,深得「二王」筆法。李建中墨跡傳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頗為後世珍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龍門二十品,二玄社原色
領導愛寫字,除了為錢和虛榮外,更重要的是……

TAG: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