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死了,國民黨少了一個敵人,中國少了一個好人

他死了,國民黨少了一個敵人,中國少了一個好人

原標題:他死了,國民黨少了一個敵人,中國少了一個好人


1


民國史上,有兩位著名的秀才,很會領兵打仗,在北方,他是山東漢子吳佩孚;在南方,他是廣東人陳炯明(1878-1933),當時輿論稱為「南陳北吳」,「南北兩秀才」。兩個人都是清朝的秀才出身,性情正直、廉潔自守,卻都被輿論描得一團黑,對此,廣東人陳炯明曾經刻過兩枚印章表明心跡:


這其中,一枚是「不二色」,表示不納妾、不嫖娼,一生只愛老婆一個人;另一枚是「不蓄私財」,儘管兩次主政廣東,被孫中山稱為「廣東皇帝」,但陳炯明一生卻廉潔奉公,以致死後,家人連給他辦喪禮的錢都沒有。


對此,即使是後來跟陳炯明徹底決裂的孫中山,也曾經感慨地說:

「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陳炯明


2


儘管民國史離我們如此之近,史料如此豐富,但要看清一個人,卻並非易事。


1878年,陳炯明出生在廣東海豐、一個以販賣鴨蛋為生的商人家庭,他3歲喪父、家道中落、經濟困頓,母親楊氏為了讓三個孩子能繼續讀書,經常餓著肚子出去打工,孩子們也體諒母親,一家人經常為了一碗清粥給誰吃而相互謙讓,讓左右鄰居們感嘆不已。


家境艱難,陳炯明也爭氣,20歲便考中秀才,然而此後,他卻沒有再接著走科舉的老路,而是在1906年、28歲時考入廣東法政學堂。當時,還在法政學堂讀書的陳炯明,領銜幹了一件可能被殺頭的大事。


當時,海豐縣隸屬廣東惠州府管轄,當時的惠州知府陳召棠是個酷吏,經常以「盜警」為名派兵圍捕鄉村,抓到人後經常不問是非輕重,當場就將鄉民就地斬殺,甚至當場殘殺孩童,這也激起了惠州人民的極大憤慨,為此,陳炯明冒著「誣告」知府的重罪,與惠州士紳一起到廣東省城廣州狀告陳召棠。


在聯名訴狀上,作為書生的陳炯明勇敢地第一個署名,並在廣東提督府與惠州知府陳召棠當面對質,「力陳陳太府罪狀」,最終,罪惡昭彰的陳召棠被撤職扣押,陳炯明為此聲名鵲起,惠州士紳非常感激,想獎勵他一千元大洋,陳炯明儘管窮困,卻大義凜然拒絕,他說:「我是惠州的一份子,我不是為了錢才來參加告陳太府的。」


在中國現當代史上,從陳炯明、彭湃到當代烏坎,海陸豐是個很特殊的地方。


3


在晚清民國史中,中過清朝科舉功名的人,很多都不願當民國的官,例如鄭孝胥,但陳炯明與此相反,1909年,31歲的陳炯明,以清朝秀才和廣東咨議局議員的身份,秘密加入了同盟會,從秀才到革命者,他的轉變緩慢卻決絕,此後,他先後配合黃興策划了多次起義和暗殺行動,這其中就包括黃花崗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陳炯明馬上召集了一萬多人的隊伍圍攻惠州,並順利策反駐守惠州的清廷守將,此後,他掉轉兵鋒進逼廣州,為廣東光復立下了首屈一指的汗馬功勞。


廣東光復後,舉人出身的胡漢民被推舉為廣東都督;秀才出身的陳炯明則被推舉為廣東副都督,但作為革命老將的胡漢民能力有限,不知如何治理廣東,於是,手段嚴肅的陳炯明登上了歷史舞台,開始了他第一次主政廣東的歷史,在廣州,他嚴厲查禁鴉片和賭博,查封妓院、整頓吏治,僅僅四個多月期間,廣州全市風氣為之一變,「前清官紳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賭盜之害,一掃而空」。



陳炯明兩次主政廣東,政績、口碑都很不錯。


陳炯明雖然是秀才,但讀過法政學堂,對新思潮很有想法,在廣東,他在全國首開先河,硬性規定廣東省議會中,必須有10名女性議員,在當時,硬性通過法律規定、允許女性參政,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亞洲也是「獨所創見」。


袁世凱稱帝後,陳炯明參與反袁失敗,被迫逃亡新加坡,1916年,他再次潛回國內,並組織軍隊攻佔福建的汀州、漳州、龍岩等地,1920年,陳炯明打敗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此後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從而開始了他二次主政廣東的歷程。


在現代史上,陳炯明兩次治理廣東的政績斐然,在地方,他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實現縣長民選;儘管當時財政困難,但陳炯明卻堅決禁煙禁賭,主動斬斷歷來為廣東重要財政收入的煙賭稅;另外,陳炯明還規定,將廣東全省稅收的10%,用作教育經費,這也為廣東後來的崛起,培養了彭湃等許多青年才俊。

4


但陳炯明與國父孫中山的決裂,卻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以及他在後世的教科書中,被評為「軍閥、革命叛徒」的名聲。


在常人看來,與偉人和國父為敵的,那他一定是惡徒和壞人。在只有黑白好壞的二元價值觀中,世間只有善與惡簡單的兩面。


陳炯明與孫中山的決裂,最根本的分歧,源自「如何統一中國」的爭執。


民國亂世中,面對辛亥革命後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何統一中國,就成了各路革命者和軍閥們躍躍欲試的命題,在孫中山看來,統一中國必須以武力進行,然後再行內政建設;但陳炯明則認為,應該允許各省「聯省自治」,搞類似美國的聯邦制。


孫中山對此強烈反對,認為陳炯明的所謂「聯省自治」,不過是各路軍閥各自割據為王的借口——孫中山的質疑不無道理,當時,陳炯明全面把持了廣東的黨政軍大權,但任人唯親,政治上全用自己家鄉籍貫的廣東海豐人、陸豐人,軍隊則重用自己親族的陳家將;當時,陳炯明很喜歡辦報紙談社會主義,人稱「社會主義將軍」,對此,當時人調侃說,陳炯明是要「打破所有財產,維持陳家軍隊。」


但孫中山也並非如後世描繪的一般完美,陳炯明與孫中山有齟齬,另一方面也是源自陳炯明對孫中山個人獨裁傾向的不滿。


當時,在「二次革命」後,孫中山組織了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的黨員必須宣誓「絕對服從黨魁」,並在黨章下簽字和打指模。在孫中山看來,中國剛剛結束封建皇權,人民仍然是「無知可憐」的幼兒,因此必須由革命黨像「保姆」一樣,通過建立中華革命黨等區別於皇權主義的「一.黨.專.政」,來「照顧人民」。


對於孫中山的這套說辭,陳炯明非常反感,認為孫中山所要求的「絕對服從黨魁」和要求籤字、蓋手印宣誓效忠,本質上無異於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只是君主換成了黨魁而已


孫中山與陳炯明(前左四)合影。


對於孫中山的人民是可憐蟲,需要革命黨做保姆的說法,陳炯明也反駁說:「政府把國民當成『無知可憐』的幼兒,那人民就永遠會是長不大的『無知可憐』的幼兒,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政治。」


總的來說,秀才出身的陳炯明,個性相對溫和,關於如何統一中國,他不排除有自立於廣東、謀求割據的私心;但同時,陳炯明也主張必須先建設好廣東,搞好民主憲政,仿照美國,建立與其相仿的聯邦政制,然後以「南北妥協」的和平手段,謀求中國永久的統一——這種緩進派的統一觀點,也並非完全出自私心,其實在當時是頗有市場,民國初期,很多學者都主張這種觀點。


但在孫中山等人看來,當時國內各路軍閥割據,若照陳炯明的此一觀點,則統一中國將遙遙無期,況且列強環伺,根本不可能給中國人民以太長時間等待,因此,向來倡導暴力革命的孫中山,則以一種更加激進和現實的方式,力主武力統一中國。


5


由於政見分歧和實際利益的糾葛,陳炯明與孫中山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1920年,列寧派密使波特波夫訪問了陳炯明,在俄國人看來,陳炯明是當時整個南中國軍事勢力最強盛的,因此列寧提出願意全力支持陳炯明統一中國,但條件是陳炯明以後要承認外蒙古獨立,以方便俄國人侵蝕遠東。


列寧提出,如果陳炯明答應此一條件,那麼俄國可以將儲存在海參崴的軍械供給粵軍使用,陳炯明對此嚴詞拒絕。但孫中山為了實現快速北伐,則與列寧往來曖昧,這也讓陳炯明認為孫中山有賣國之嫌。


還有一件事,也讓陳炯明對孫中山的政治操作手法很有意見。


1921年4月,200多名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在孫中山堅持下,投票放棄了匿名制而採用記名投票,並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許可權,卻沒有任期。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等均由大總統一人獨斷,在此次選舉中,孫中山被選為非常大總統。

這件事讓陳炯明非常反感,陳炯明說,按照總統選舉法,總統應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達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總統選舉,此時廣州舊國會議員只有200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無疑是對民主制度的公然破壞。陳炯明質疑說,「這和之前北方(北洋政府)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



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孫中山的很多做法,在民國時期爭議很大。


一系列政見的分歧,最終在北伐這件事上總爆發出來。


為了加緊籌備北伐統一中國,苦於北伐軍隊沒有軍餉供應的孫中山,向陳炯明下發通牒說,陳炯明必須參加北伐,並且要籌措500萬元軍餉支持北伐軍。陳炯明認為自己做不到,陳炯明說:廣東自辛亥革命後連年用兵,經濟疲敝,無論是軍餉還是軍械,都難以支撐長期北伐,而根本的一點,就是陳炯明始終認為,不應以激進的武力方式統一中國。


雙方最終談崩了,孫中山於是強令陳炯明辭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三職,雖然軍權在握,但陳炯明仍然選擇了辭職、避開孫中山遠走惠州「休養」。


此前,孫中山擔心陳炯明認為,孫是要奪取廣東的黨政軍全面大權,因此曾對陳炯明說,北伐無論成功與否,孫本人都不會再回廣東,孫中山對此自嘲說:


「我是廣東總統,競存(陳炯明)是廣東皇帝,皇帝開了金口,我遵命就是。」


但無論是「廣東總統」還是「廣東皇帝」,一系列的政見分歧,最終讓孫中山和陳炯明,走到了瀕臨決裂的邊緣。


1922年6月16日凌晨,趁著孫中山掌控的部隊北伐之際,支持陳炯明的部將葉舉,在陳炯明反對的情況下堅持發動兵變,並炮轟孫中山在廣州觀音山的住所越秀樓,葉舉等人並不想致孫中山於死地,因此在開炮前,特地讓人打電話向孫中山「通風報信」,讓其趕緊逃跑;於是,孫中山登上了珠江的永豐艦,宣布和粵軍叛軍開戰。

孫陳兩人,至此徹底決裂。


6


在孫中山看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為了統一中國、振興中華,他在國民黨內行獨.裁,力主武力北伐,都是出於對當時中國實際情況的最佳選擇;至於他就外蒙古問題,與蘇俄和列寧的曖昧,也是為了達成北伐統一大業的無奈之舉。


但有著某種軍閥傾向,同時也自由開明的陳炯明,對於孫中山的種種做法和政見,也一直不肯苟同,在此情況下,經歷1922年的「六一六」兵變後,雙方正式決裂,此後,孫中山和陳炯明沿著東江拉鋸戰了三年,最終到1925年,在黃埔學生軍兩次東征打擊下,陳炯明的軍隊實力基本崩潰,陳炯明避無可避,最終選擇遠走香港。


1925年同年,馮玉祥發動兵變推翻曹錕政府,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同年,孫中山因為肝癌在北京去世,臨死前,他窮盡生命中的最後氣力,對周邊的人說出了最後的遺囑:


「和平,奮鬥,救中國!」


聽到孫中山逝世消息後,陳炯明在香港親自撰寫對聯悼念:


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在陳炯明看來,他與孫中山的矛盾,更多是政見分歧導致的「公仇」,而功過是非,只有留待後人評說了。


1923年6月,孫中山到東江督導進攻陳炯明。


陳炯明遠走香港後,人們這才發現,曾經兩次主政廣東的「廣東皇帝」,由於一直廉潔奉公,竟然困頓到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在香港,他和自己的老母親、妻子、五個女兒和三個兒子全部擠在一個小公寓里,只能靠著老部下的接濟生活。


對此陳炯明的老朋友白逾桓回憶說,陳炯明不是到了香港才窮,即使是在當廣東省長和粵軍總司令期間,陳炯明也是:


「夏天是一件破舊長衫,冬天只是一件蘭衣長衫,出外衣都無有的……余見陳君自奉極薄,每日只粗食三餐或香蕉數只,卧則行軍床一具,床上臭蟲如黑蟻而陳君不顧也……每日不分晝夜辦公讀書,寢無定時,且為時極短,陳君精力過人,不但能戰勝民賊且戰勝氣候、臭蟲、蚊蟲及一切外來引誘之物,蓋非常人之所能及也。」


在香港期間,陳炯明參與了將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使得其由原先魚龍混雜的會黨,開啟了向現代政黨轉型的第一步,陳炯明也因此被推舉為致公黨第一任總理,後來,致公黨在1949年後,成為中國的參政黨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陳炯明一起參與謀劃「大東亞」事業,並給他送來了一張高達8萬元的天價支票,對此,生活困頓到連多一身衣服替換都沒有的陳炯明,卻直接在支票上打了個大大的叉,然後退還給日本人。


陳炯明說:「現在日人不顧一切,以繼續的暴力,強佔我國東北領土希圖并吞,已非國聯所能制止···我全國同胞,其速起,余雖不武,願執鞭焉 。」此後,他積極推動致公党參與抗日,並多次演講主張抗擊日寇、奪回東北。


7


1933年9月,由於生活底層、食物不潔,加上起居沒有規律,陳炯明最終因腸炎入院,當年9月22日,他最終病重去世。

臨死前,家裡人問他對家事有什麼要交代的,陳炯明一臉苦笑說:


「吾家事無可語!」


家裡人又問他對國事有什麼要說的,彌留之際的陳炯明突然興奮起來,伸手想拿紙筆,但手腳僵硬的他已無法控制,只是嘴裡連聲大呼:


「共和」、「共和」


儘管在當時人眼裡,他只是一個過氣的革命者和沒落軍閥;在後世的教科書版本中,他則是一個背叛國父的革命叛徒,然而在彌留之際,他卻與孫中山,有著異曲同工的遺言和夢想。


陳炯明死後,家裡窮困得無錢舉辦喪事,無奈下,家人只能借用他老母親的壽棺來殮葬陳炯明。1934年4月3日,在故友陳濟棠的資助下,陳炯明最終得以從香港,遷葬到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之所以選擇在4月3日遷葬,是因為這一天是陳炯明主政廣東時,設下的廣東禁賭紀念日,惠州則是陳炯明的「發家之地、立功之地、敗亡之地」,最終,也成了他的歸葬之地。


文革時期,紅衛兵曾經想炸掉陳炯明的墳墓,由於當時民居侵佔建到了陳的墳墓旁邊,周邊居民怕炸彈殃及民宅極力阻止,陳炯明的墳墓才因此得以免禍。



遷建後的陳炯明墳墓。

最愛君在惠州工作期間,曾經多次去看過他的墳墓,並曾經寫過一篇呼籲保護陳墓的稿子,每年清明節前後,最愛君注意到,總會有人前往祭奠這位曾經在惠州禁賭禁煙(鴉片)、功澤當地的老「軍閥」。


一個人死後幾十年,卻一直被人懷念,與教科書上的定性和罵名相比,這也值得時人更多的反思。


對此,早在1933年陳炯明去世時,香港《工商日報》就刊登過這樣一個訃告: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世事有滄桑,斯人無絕對。


參考文獻:


葉曙明:《陳炯明與吳佩孚:南北兩秀才》,《文史天地》2016年第7期


鄧賓善:《孫中山與陳炯明的分合恩怨》,《文史春秋》2011年第1期


盧玉華:《陳炯明晚年思想述略》,《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段雲章:《陳炯明與辛亥革命》,《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付金柱:《陳炯明與近代廣東女權運動》,《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陳欽:《北洋大時代:大師們的理想國》,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滕征輝:《民國大人物》,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人一句話,秒懂五代14帝
漫畫 | 多少狀元無人識,五個「學渣」天下知

TAG:最愛歷史 |